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就是運用已有的專業基礎知識,獨立進行科學研究活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寫好一篇學術論文

  第一、首先確定題目,然後提出論文的觀點

  第二、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論證。一般理工科論文需要進行實驗並對實驗資料進行總結、推導,建立必要的數學模型等等,把方法介紹清楚,並得出相應的結論。

  第三、對論文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得出和論文題目相符合的結論。

  關於人物的學術論文

  理解人物淺析

  演員要塑造一個人物形象的工作,概括說來不外乎兩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二是體現人物。理解人物是體現人物的前提,體現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結果。演員對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動地體現出來。演員塑造人物是把劇作者用文學手段刻劃的人物形象進行再創作,變成直接可見的,具體的午臺形象,使劇中人物從劇本中走出來,使我們更親近、更理解他。所以,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據是劇本。演員是在分析、研究了整個劇本的基礎上理解人物,就是去測定他性格的深度,去探尋他的潛在動機,去感受他的最細緻的情緒變化,去了解隱藏在字面下的思想,從而把握住一個具有個性的人的內心的真髓。 理解人物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基調。性格基調即人物最本質最核心方面和人物思想、個性的主要特色。蓋叫天同志舉的例子很能說明什麼是人物的性格基調,他說:周瑜、呂布、趙雲三個都是三國時的名將,作為角色,都是穿白靠的武生,雖然外表相仿,但周瑜驕、呂布賤、趙雲卻是不驕不餒,敢作敢當的好漢,三者間不同就是人物各自的性格基調。一位老師說:“根據我的經驗教訓,我不急於想如何演人物 ,而是試圖在各方面去‘包圍’、去摸索我的人物。我首先要找到這個人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有什麼樣的性格特徵和其它性格色彩?怎樣形成自己的思想邏輯和行為邏輯?她給人總的印象是什麼?我給這一切的總和起個名字叫‘人物總的精神狀態’或‘人物基調”。她比喻說:“畫畫時要用虛線打輪廓,輪廓比例都對了,才好進行光彩濃淡描繪,並且在作畫時要常常退後去看看,為的是能掌握總的畫面精神。有位女同學,總喜歡停足在畫架前,埋頭先將細部畫好,把眼睛畫得非常細緻,教師改畫時,卻因為整個比例不合適,只好連這美麗的眼睛也擦去了。……在塑造人物上,我也試圖以虛線為人物打草稿,只是不在畫布上,而是在我自己的心中”。演員把握住人物的基調,再進行“光彩濃淡的描繪”,“感受他的最細緻的情緒變化”,才能做到萬變不離其宗,既體現出人物多方面的色彩變化,使人物形象豐滿動人,又不至於把人物演偏了,離開他的基本性格。掌握人物性格基調主要從劇本情節和人物的行為、語言中去挖掘。高爾基說:“情節是性格的 歷史。”人物性格是在構成情節的矛盾衝突中顯示和 發展的。我們理解人物性格就要從情節的發展中,從人物在情節展開的每個事件裡他做些什麼和怎樣做的行動中去探求。

  《紅樓夢》裡每個人物的性格都異常鮮明,作者寫出了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又著重描繪出他們各自獨具的性格特點。我們看到了人物突出的個性特點是多次地反覆地顯現在許多不同的事件和行動中,離開了這些事件和行動,人物性格也就無從體現了。

  王熙鳳是個膾炙人口的不朽 藝術典型,性格色彩豐富,個性鮮明突出,給讀者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像。她的性格基調可以比做一條美麗的蛇,內裡是心毒手狠、貪婪無已、心計極深,外表則八面玲瓏慣於逢迎、口齒靈俐、談笑風生、潑辣詼諧“模樣又極標緻,言談又爽利,心機又極深細,竟是個男人萬不及一的”。正像興兒所說:“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如此複雜的人物性格,作者是通過一章章、一節節具體事件逐步展現出來的,我們也是從這些情節事件中逐步認識、感受的。例如:從王熙鳳毒設想思局害死賈瑞,弄小巧借劍殺人逼死尤二姐,看到她的老謀深算、手段毒辣;從弄權鐵檻寺,為了三千銀子斷送兩條人命,看到她的貪;為秦可卿的喪事,王熙風協理寧國府,表現了她的幹練、精明;正月十五晚上,王熙風效戲彩斑衣逗的賈母滿心高興,則寫出了她八面玲瓏慣於逢迎、談笑風生、詼諧的一面。綜觀這些生動的情節,使我們從中提煉出王熙鳳性格基調。 人物性格同時也體現在人物的語言中。“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就是七品芝麻唐成性格基調的寫照。一句話,就說出了他不畏權勢為民做主的性格特點。孤男寡女中當杏花告訴楊花信用社王主任不懷好意約她夜晚河邊談貸款時,她說‘他不正咱正,怕疼不挑刺怕虎不上山怕噎著咱就不吃飯了’,這句話就體現出她潑辣爽朗敢闖敢拼不畏封建邪惡勢力的性格特徵。這些都是性格中最本質、最核心方面。演員就得透過人物的語言發掘其中內含的豐富內容,走向人物的內心。

  演員要反覆鑽研劇本,分析每個情節,琢磨人物的每一句話,透過字裡行間探索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心目中形成角色的雛形,這才有在舞臺上塑造鮮明形象的先決條件。?演員主要是通過研究劇本理解人物,但僅止於此就不夠了,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是深入生活。生活是 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演員對人物只有理性的分析理解和一般的感受是理解不深也演不好的,他需要從生活中獲取對人物直接的感性體驗,積累豐富的創作素材。可以說演員生活經驗的多少、生活閱歷的深淺是創作人物時理解人物、體現人物如何的決定性因素。

  李仁堂老師談到他的創作體會時說:“演員的表演,一舉一動,音容笑貌是具體的,他要把一個人整個地端到銀幕上,因此他應當儘可能地接觸到與劇中人物相近似的活生生的人,親自感受他們思想的火花,情感的波瀾,脈搏的跳動,他們的言談笑語,行動舉止”。李仁堂成功地塑造了黨的領導幹部的形象,這與他長期的生活積累以及在大慶深入生活,與大慶領導幹部和大慶工人密切接觸,同生活,同勞動,切身感受到他們的思想情節和工作作風分不開的。

  高桂芝老師就告訴過我,在排演掩護時,她們就親自駕著小舟體驗生活。其中抓魚的動作,左手食指和拇指扣住魚的兩腮,右手掐住魚身並雙手抖動。精確表現魚在手中跳躍的情景。這都是多次實踐和體驗得出的。還有許許多多都是靠演員在生活中認真觀察和鍛鍊才能達到的。

  對人物的理解是深是淺,是對是錯,還取決於演員文化知識、藝術素養和思想水平的高低,這需要日積月累,不斷提高,是沒有止境的。著名京劇演員李少春有段論述很有說服力,他說:“角色沒有變,但演員會變,他的思想認識不可能長期停留在一點上,他提高了、 發展了,對角色會有新的認識,那麼他所掌握的扮演同一‘角色的技術和分寸也必然會隨之有新的發展與新的變化。主要的表演程式並無變化,同樣一個人物,並末多講隻言片語,但其中卻有了新的眼神和新的神情氣魄,而它們的背後又有演員的新的體驗和理解,新的思想境界,新探索到的角色的內心天地,並且這一切都將使藝術形象獲得了新的舞臺生命力”。

  就拿我演小二姐做夢來說吧。以前我演時眼神中多流露出的是煩悶、羨慕和欣賞。但現在演時眼神中多流露出憂悶、埋怨、憧憬和嚮往。以前只悟到二姐有十八歲還待字閨中的煩悶、有對哥姐婚姻生活的羨慕和嚮往。由於長時間的舞臺實踐,我對角色又有了新的認識。她還有對父母不理解自己內心感受所產生的埋怨、還有對哥嫂們說說笑笑熱熱呵呵的甜蜜幸福生活的羨慕、還有希望自己早日出嫁的迫切願望、還有在夢中坐著花轎出嫁時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回顧了一下創作時的感受:這個人物塑造的深度夠與不夠的重要原因,就是要牢牢把握住這個人物在成長過程中,在她和各個人物的關係中,在各種不同情境中的感情的正確處理。完全和人物的強烈的、真摯的感情發生共鳴,達到切身感受的境地。這樣的處理和表演就會使人感到更真實更準確,效果就會更強烈”。

  這些寶貴的經驗之談都說明了理解人物的重要。演員通過分析劇本、深入生活、進行排練以至整個演出過程中隨著演員認識的提高,會不斷加深對人物的理解,而理解人物的深度則決定著塑造人物形像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