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類學術論文

  程是科學和數學的某種應用,通過這一應用,使自然界的物質和能源的特效能夠通過各種結構、機器、產品、系統和過程,是以最短的時間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農業工程類學科專業建設探討

  摘要: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農業工程類學科專業建設為例,分析了我國農業工程類教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挑戰和機遇,探討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舉措,旨在促進我國農業工程類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工程;學科專業建設;農業服務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1-0220-02

  “農業工程”這一概念是由20世紀初美國學者提出來的,1963年美國農業工程學會對農業工程學科的定義是“一門應用物理科學與生物科學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特殊的工程科學”。我國的一些專家學者也在對農業工程的定義不斷進行歸納總結。近年來,隨著對農業工程內涵的不斷加深和拓寬,對農業工程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斷加強,農業工程與生物科學的融合是國際農業工程發展的趨勢。目前,我國的農業工程教育緊隨世界農業工程教育改革的腳步,農業工程教育目標也由原來的“深窄型”農業工程人才培養轉變為綜合型農業工程人才培養,從而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據農業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並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農業工程類學科專業教育為例,提出了農業工程類學科專業建設過程中採取的一些建議和舉措,旨在促進我國農業工程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農業工程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應義斌等非常全面地總結了目前我國的農業工程教育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首先是新興學生生物學及相關的交叉學科大量湧現,衝擊著傳統學科;其次是我國農業已經步入新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由傳統經營方式向著產業化、專業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要求農業工程技術人才不僅要具有工程專業技能,還需擁有農業方面的基本知識,更應具有較強的統籌規劃和溝通能力;再次是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使得農業工程面臨著來自工科類院校的競爭,尤其是在招生和就業上存在困難,導致辦學效益低、投入少開支大。可見,我國農業工程類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另一方面,中央一號檔案連續十年聚焦“三農”,2013年更是鎖定農業科技。這些檔案中多次提到農業工程方面的問題,並明確地指出未來的發展方向,表明了國家對農業科技尤其是農業工程方面技術的關注和支援。因此,我國農業工程類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機遇。

  二、我國農業工程學科專業的現狀與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於受蘇聯模式影響,中國的農業工程學科發展不夠全面,對它的“綜合性、邊緣性”認識不足,專業劃分過細,形成了窄深型的專業體系。雖然後來有所調整,但目前學科間的交叉度仍舊不夠。同時過於強調課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課程體系缺乏綜合性,不利於學生探索各門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也不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認識視野,使得農業工程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再加上我國特有的輕農思想,學生選擇這個專業方向往往並非心甘情願,從根本上缺乏為“三農”事業服務的意識。同時,為了迎合就業,農業工程相關專業的課程設定又大多偏重於工程類專業,導致學生們關於農業的基礎知識不夠紮實,沒有掌握本應該具備的農業科學方面相關的知識。

  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工程類學科專業教育探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工程學科在下設的二級學科農業機械化工程、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和農業水資源與水環境工程上都有博士點和碩士點,農業工程類本科專業包括農業水利工程和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相關的工程類本科專業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軟體工程、電子商務等,這些相關專業的學生本科畢業後都能直接進入對應的農業工程類碩士點進行深造。本著立足西北、放眼全國的方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農業工程類人才,在農業機械化和現代農業發展程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經濟日新月異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創新實踐乏力等問題日益凸顯,從而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專業建設水平的提高。由於地處楊凌,學生缺乏與其他高校在校生的有效溝通,以致沒有形成全面的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尤其是上述偏工程類專業的學生普遍對所學專業認同感低,為“三農”服務的意識不強,畢業後進入農業工程類學科繼續深造的意願不強。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1.引導學生樹立為農服務的意識。就當前而言,涉農專業的就業情況確實難盡人意,尤其是涉農的工程類專業的學生,在看到其他高校相近專業的學生能比較容易找到一份相對滿意的工作時,經常會有抱怨,且因為這些工作的就業環境相對舒適,從而一心向往這些工作,進而引導學校往這些純工程類的靠近,就出現上文所提的低不成高不就現象了。儘管如此,但從長遠來看,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的發展,農業工程類專業的學生在將來必將會有更多的選擇,這個可以從目前發達國家的農業工程類專業的就業情況看到,例如美國的John Deere、日本的Yanmar等,都是很不錯的世界著名企業,但前提是學生得有為農服務的意識。因此,可以從學生一進校門就給他們灌輸為農服務的意識,通過合適的方法讓他們對農業有個正確的認識。

  2.優化課程設定,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根據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農業工程學科領域的擴大,有計劃設定了新興專業,調整、改造、拓寬原有學科專業結構,例如從我校目前的農業工程類本科專業整體來看,有機械製造,也有電子電信計算機等,但缺少一箇中間的連線過渡專業:自動化專業。同時使專業向綜合方向發展,對農業工程類專業的課程設定進行適當調整,增強人文社科類的教育,優化基礎課程的設定,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同時,專業課可以多開一些農業和生命生物方面的課程,從而有望實現專業課的綜合化。此外,還可以增設涉農專業選修課,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選課平臺。

  3.以教學團隊為依託,改革教學方法。教育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師隊伍。考慮到人才培養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研究型和複合應用型。可以通過整合教師資源,組建“研究型”、“工程應用型”兩個不同特色的教學團隊,並採取多種措施,同時提高兩個教學團隊的綜合素質,為農業工程類相關人才的培養提供師資保障。“研究型”教學團隊可主要由科研能力強、科研專案多的高水平教授和青年教工組成;“工程應用型”教學團隊,可主要由實踐能力強、技術推廣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企業工程師組成。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大校企合作的開放式辦學力度,建立學生雙導師制,與企業聯合培養,並通過以工程應用為核心的訓練和實踐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完善校內轉任教師到相關產業或領域一線學習交流,以及相關產業和領域的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的制度和機制。良好的教學方法對人才培養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建設“研究型”和“工程應用型”教學團隊的同時,不斷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傳統教學模式的轉變。目前,灌輸式知識傳授方式在眾多高校佔有較大比例,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過程單調死板。實踐證明,這種知識傳授方式不利於培育人才培養。為此,改革教學方法就成為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注重互動性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應用。從工程實際出發,通過啟發式、自學討論式、問答式、角色換位式等多種既有明確目的又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從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充分活躍課堂氛圍。同時,倡導自學,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捕捉資訊、獲取知識、更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近年來,筆者所在單位也在積極地進行學科專業建設改革活動,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希望以上幾點探討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更多的專家學者集思廣益,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工程類學科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錫文,區穎剛.對發展農業工程教育的思考[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11***:223-225.

  [2]應義斌,趙文波,郭亞芳,等.浙江大學農業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3,***9***:43-45.

  [3]王豔錦,王振峰,張全國,等.農業工程本科教育實踐與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2***1***:68-70.

  [4]黃玉祥,陳軍,朱瑞祥,等.農業機械類本科人才個性化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13,***3***:44-49.

  [5]成善漢,楊好偉,周開兵,等.高校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J].高等農業教育,2009,***3***:33-35.

  [6]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Z].***2012-02-01***新華社.

  作者簡介:傅隆生***1984-***,男,江西吉安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