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類學術論文

  任何哲學革命首先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維正規化,也正是這種嶄新的思維正規化才導致了哲學的革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議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內容摘要]儒家思想是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孔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提出自己的治國之道。到西漢時期,儒家思想被封建統治者所採納,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雖產生過負面影響,也受到一些思想家的批判,但它畢竟主導中國社會發展兩千多年,我們應本著“取其精華,剔去糟粕”的精神,科學對待儒家思想。

  [論文關鍵詞]儒家思想,“仁”、“仁政”、統治思想、“民本”思想

  思想文化是社會的反映,不同時期的思想文化與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等狀況相適應。其中政治、經濟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一、儒家思想的產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是我國的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獲得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大變革,即階級關係劇烈變化。奴隸制逐漸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會的動盪使得思想活躍,使得許多思想家以不同的角度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生活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他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贊成奴隸制向封建制度轉變的社會變革,其政治理論的核心是:“仁”。要求統治者要愛惜民力,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不過維護周“禮”,主張貴賤有“序”,是其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二、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

  戰國時期的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和治國理念,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另一位儒學代表荀子強調“天行有常”,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儒家的德政、禮治、道德感化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不合時宜,同時,儒家思想中又有保守的一面,它們對社會發展起阻礙的作用,所以未被統治者採用。

  秦朝時期,儒家思想受到排斥。其代表性事件是“焚書坑儒”。

  西漢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揮,建立起了新儒學。他宣揚“大一統”思想,認為天和人息息相關,皇帝要依照天意辦事;要用儒家思想統治天下,禁止其他學說,這樣法令制度才可以統一;應當設立大學等學校,用儒學經典作為教育內容;他倡導的儒學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把儒家思想與君權、神權結起來。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學適應了封建統治者的需要,被漢武帝所採納。從此,封建政治開始與儒家密切結合,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到宋代,儒學正統地位得到鞏固。在宋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新儒學——理學。其代表人物有程頤、程灝和朱熹。其中朱熹是集大成者。他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源泉,提出了“存天理,天人慾”。這實際上是維護了封建等級秩序。

  明朝初期,程朱理學盛行,到明期中期,社會動盪不安,為挽救政治危機,思想家王陽明創立了心學。他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念,認為“人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主張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慾”,以“致良知”,即恢復內心固有的封建道理觀念,忍受封建統治壓迫。這說明了理學已走到極端,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明清時期,隨著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產生,儒學受到批判。代表人物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反對“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黃宗羲強烈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倡“法治”,反對“人治”,他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顧炎武強調“經世政用”,反對君主專制,主張“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實現“天下治”。王夫之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觀點,他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提出“靜即含動,動不捨靜”的辯證思想。

  三、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學思想影響了我國長達兩千多年,鞏固了中華民族的國民意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政治統一、民族統一、思想統一,無論民族文化規模大小,都最終同化在浩浩蕩蕩的中原傳統文化中。

  儒家思想中體現了“民本”思想,儒學強調“仁者愛人”,強調寬容,做人講氣節、道德,主張建立寬權、和諧、協調的人際關係,要求統治者儘可能減輕剝削、給人民以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以緩和階級矛盾,“制天命而用之”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即符合人民的利益,也為政治家治國執政提供了借鑑。這都體現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仁義”“孝”觀點以及捨生取義、見利思義等道德倫理觀,有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為統治者以及老百姓確立做人準則和社會原則提供了依據,有利於社會文明進步和道德規範的建設。

  儒家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人們追求真理,直面現實,知難而進起了激勵作用。

  但是,儒學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像“絕對服從,三綱五常”等價值取向,卻造成了中華民族性格的負面影響,具有時代的侷限性。長期以來,它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不利於科學文化的發展。

  四、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儒、道、法家的關係

  儒、道、法各家是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上為封建統治者設計了各具特色的治國思想。儒家提供“仁政”,以德治民,強調道德感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要愛惜壓力,以緩和階級矛盾;在人與自然關係上,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變化規律而利用它造福人類。道家從人民的立場出發,反對國家權力的膨脹,主張清靜無為,“無為而治”,要順乎自然。法家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主張依據現實社會的需要進行改革和制定相應的制度,實行法制,並要求臣民遵守法律,用嚴刑峻法鎮壓人民反抗。

  經過秦朝和漢代初期治國實踐證明,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思想實現大一統,而法家思想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盪結束後初期,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實行道家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恢復和發展生產;而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執行軌道之後,就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應以儒家思想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互相融合之勢,且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法家思想為輔助,兼採道家的合理之處,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儒學構成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精神,道家思想構成了封建正統思想中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成為歷史進步政治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三者綜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參考書目]

  1、《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年總第250期

  2、《中學歷史教學》2005年總第227、228期

  3、《考試報》文科綜合第36期

  4、《中學生學習報》高考歷史總第1119期第1096期第1120期。

  範文二:論崆峒道源文化中的養生哲學

  摘 要:本文試從崆峒山道源文化中,梳理黃帝問道的養生理論,解析其中蘊含的養生理念,以及對人們保健養生、修身養性和迴歸自然的啟迪作用。

  論文關鍵詞:養生; 道源文化; 黃帝問道; 崆峒山

  地處甘肅省平涼市的崆峒山,被尊為道源聖地,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相傳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經登臨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之道和修身之道,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養生理念,對中華養生文化的興起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崆峒道源文化的史實記載

  崆峒,又名空同,包含了道家“大無”而空,大同而和的境界。崆峒道源文化的主要依據是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崆峒的魅力不僅在於其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更因其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和道源文化,而充滿了無盡的生氣與活力。《史記正義》注曰:“空桐山在原州平高縣西百里,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南懷瑾在《禪宗與道家》中也指出:“黃帝曾經拜過七十二個老師,遍學各種學問,最後西上甘肅的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

  廣成子是莊子虛擬的有高度哲理修養的哲人,廣成子之名,取大成功、集大成的意思。《神仙傳》卷一記載:“廣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黃帝聞而造焉。”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莊子·在宥篇》詳細記載了這個故事。

  《莊子·在宥》記載:“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黃帝叩見廣成子問:“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頗為賞識,於是“蹶然而起”,面授機宜:“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牢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最後,廣成子總結說:“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這一記載是黃帝問道的核心內容,濃縮了古代養生理論的精華,被譽為中華養生文化的源頭。由此衍生髮展的道源養生文化,傳承千年而經久不衰。

  二、崆峒道源文化中的養生理念解析

  道家的養生文化是中華養生文化的重要理論基礎。可以說,道教所追求的形與神俱、長生不死的目標,在《莊子·在宥篇》形成的時期,已經通過黃帝問道經典化地確定下來了。從道教文化的發展來看,它對中國養生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

  1.必靜必清——修身養性的內化境界

  《莊子》認為,只要養護好人的生命的基本要素———神、形、精,就可以獲得長生。什麼是最好的養生之道?根據廣成子的回答,養生之道,便是遵循客觀規律,迴歸事物的本源。這種規律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所以用“窈窈冥冥”、“昏昏默默”來形容。把握這些客觀規律,需要從形神關係的角度入手,不妄視聽,精神清靜,由神的修煉過渡到形的修煉,神靜則形自正。這和《內經》中所提倡的“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一脈真傳的。這些理念,正體現了道教的養氣、養精、養神則“永有其身”的思想淵源。“必靜必清”,既是養生保健的自我調節方法,也是修身養性的內在境界。

  2.守一處和——體道悟道的至高目標

  “守一處和”是黃帝問道的精髓所在。“一”與“和”是道教“形神相守”、“身神並一”等觀點最初的、直接的理論來源。得一也就是合一,天地、萬物、人類皆與大道和合,毫無間隔,得一和合的狀態是天地間最完美的境地。“和”既是中國古代思想中最高的價值理想所在,又是萬物賴以生化演變的先決條件。“一”強調的是外在整體性,“和”強調的是內在和諧度,“守一處和”辯證地闡釋了治國先從治身開始,先從本我開始,無為而無不為,達到無慾之境,迴歸生命的本體。這是體道悟道的更高境界,也是廣成子至道的最高智慧,成為後世廣黃學說和黃老學說的理論根基。

  三 、崆峒道源養生文化的哲學啟示

  道教文化不是一種遠離塵世,與世隔絕的文化,恰恰相反,道教立足於生活,圓融於生活而又昇華於生活。它的許多思想對當前的現實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崆峒道源養生文化,因其治國修身方面的深刻內涵和超脫理念,更彰顯了它的學理作用和現實啟示。

  1.重生貴生,延年益壽

  道教是世界上最珍視生命的宗教,注重陰陽和諧,崇尚男女平等,最早探討“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的問題。

  早期道書《太平經》就倡導“重生”,“貴生”,認為天地之間“人命最重”,樂生厭死,乃人的本性。當前,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激烈,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充滿了壓力,消極悲觀的情緒,時有發生;抑鬱、厭世、自殺等現象,常見諸報端。貴生重生思想,啟迪人們更加熱愛生命,養護生命,自信樂觀,有效地彌補了現代社會生命教育缺失的漏洞。這種人生哲學,使得人們在遭遇到痛苦時,獲得了莫大的精神安慰,以更加豁達的心態對待挫折和失敗。生命是最寶貴的,唯有堅強地活著,保持生命的活力,一切才有可能。道源養生文化,不僅幫助人們保持神形安穩,而且預防疾病侵襲,實現了延年益壽的目的。

  2.修身養性,厚德載物

  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各種慾望也隨之加劇膨脹,內心空虛,精神浮躁,出現一系列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隱患重重。養生的過程,就是調神、調形、調氣的過程。必須首先摒棄種種不利因素,包括客觀外在的干擾,和主觀內在的慾望,以便接近無為的狀態。道教強調在入世中出世,即在鬧中求靜,在塵俗之境中修心養性。“必靜必清”,維護著內心的安靜平和,揭示了長壽的祕密。具體來說,就是要達到上善若水、清淨無為、安靜自處,道法自然的境界。

  真正的養生,不單單養身,更要滋養心神,涵養心智。道教追求的是“性命雙修”的生活,為此要尊“道”、守“德”,做“無病好人”。這裡的“病”,是一語雙關,不只包括身體上的疾患,更多是指那些不良的心理和品德。所以,道教的健康與養生理念,是與整個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品德修養等聯絡在一起的。這種人生哲學啟示人們要摒棄誘惑、濾除雜念,進入自我完善、人格昇華的途徑。只有堅守道德底線,不為物質所牽制羈絆,不為利益而喪失德性,堅持真善美,傳遞正能量,恪守公德,誠實守信、才能實現性命雙修,身心俱康。

  3.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是整體關聯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物無貴賤”的思想,蘊含了現代生態文明發展的豐富內涵,倡導人們應注重生態健康和環境健康,建立正確的環保觀念和自覺的環保意識。因此,人類的養生既要養護和熱愛自身生命,也要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生命,使得各種生物能夠按照自然規律獨立執行。

  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時間和規律上,做到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界是萬物得以繁育、生長的基礎和前提,人類的養生要遵循自然界四時六氣和地土相宜之理,主動按照自然的規律去調理心身、養護生命。《內經》中所倡導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正確的養生保健,不是盲目跟風,也不是超負荷鍛鍊,而應該依據自己的身體素質和心靈需要進行。要學會勞逸結合,張弛有度,返璞歸真,順應自然。

  綜上所述,崆峒道源養生文化就是黃土地上“天人合一”的歷史實證和生動體現。其中蘊含的養生理念,倡導人類不僅要關注自身的健康與養生,實現生命價值的崇高追求,而且要增強環境倫理道德修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唐·王冰,《黃帝內經》,中醫古籍出版社.

  [2]晉·葛洪,《神仙傳》,廣東旅遊出版社.

  [3]戰國·莊周,《莊子全書》,中國長安出版社.

  [4]劉永明,趙玉山,《“黃帝問道廣成子”對道家和道教的影響——兼議隴東與道家道教文化,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11月.

  [5]茹堅,《黃帝問道崆峒山》,今日科苑,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