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論文

  繁榮和 發展 哲學社會科學,是--N關係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生命工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論文摘要:繁榮和 發展 哲學社會科學,是--N關係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生命工程。因此,我們必須端正學風,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與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中國 人民把產生於19世紀4O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作為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根本思想理論,是經過長期 歷史 選擇的結果。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為了找到一條拯救民族危亡,走向獨立富強的道路,前赴後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其中包括太平天國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戊戌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推翻清王朝的武裝起義與辛亥革命,但最終都失敗了。 實踐證明,無論是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康有為的《大同書》還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都不能救中國。中國人同俄國人一樣,經歷了半個世紀時間,才“終於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惟一正確的革命理論”。中國的先進分子從各種各樣的主義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是中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歷史選擇。毛澤東指出,自從中國人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後,中國革命的面貌便為之一新。

  中共領導中國人民8O多年的奮鬥歷史,反覆證明了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建設時期,理論都帶有根本性,理論建設都是黨的建設的根本。理論正確,革命和建設事業就發展、勝利;理論錯了,革命和建設事業就將遭致挫折和失敗。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內有兩種馬克思主義者:一種是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反覆教導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是照抄照搬俄國孟什維克的策略,認為資產階級革命就應該由資產階級領導,因而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王明的“左”傾錯誤,是照抄照搬俄國布林什維克的策略,認為俄國武裝攻打大城市,中國也應走這條道路。另一種是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就是傑出代表。他在反對黨內教條主義的鬥爭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這是他對中國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獨創性貢獻。他緊緊抓住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主題,在鬥爭中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和在這個理論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黨領導人民正是在這個理論和路線的指引下,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整個民主革命時期的實踐證明:中國人在沒有找到馬克思主義以前,革命不免遭致失敗;在找到馬克思主義以後,由於沒有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革命也還是不免遭致挫折;而一經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革命就無往而不勝。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和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並在這個理論和路線的指引下,比較好地完成了過渡時期的歷史任務。

  後來在長達20年的社會主義探索中,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所以先後發生了“大躍進”特別是“ ”那樣全域性性的重大錯誤,固然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也是出在理論。如過分誇大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鬥爭,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革命理論,等等。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首先著手解決的也是理論問題。我們黨在新時期的探索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牢牢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條貫穿其中的基本線索,從而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

  在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中,全面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是重中之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它關係哲學社會科學的方向,關係黨和國家的方向和前途命運。“工程”的第一項任務是著力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我們黨在80多年奮鬥歷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是我們黨最寶貴的理論財富。它們與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活水與源頭的關係。我們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丟老祖宗,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是瞭解和熟悉馬克思主義,為此要切實做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和研究 工作,又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馬克思主義,講出老祖宗沒有講過的新話,不斷創新理論,把堅持和發展、繼承和創新統一起來。堅持是發展的前提,不堅持就談不上發展;發展是堅持的條件,不發展就堅持不住。“工程”的第二項任務,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研究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 現代 化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及解決對策,如“三農”問題、初級階段的基本 經濟 制度問題、地區差距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生態 環境問題、腐敗問題等等。“工程”的第三項任務,是要編寫一套馬克思主義哲學、 政治 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以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的政治學、 法學、社會學、 文學、歷史學等教材。教材與專著不同,它的物件不是少數專業工作者,而是各級領導幹部和大學生。編寫高質量的教材,對於用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和現代科學知識武裝廣大幹部和青年學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歷史上,任何一個統治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如果不堅持以本階級的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它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統治地位也堅持不住。在意識形態領域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是堅持用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科學世界觀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指導思想。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已是多元的了,但是指導思想不能多元化,只能一元化。如果在意識形態領域裡搞多元化,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要亡黨亡國,原蘇聯已有前車之鑑。多元並存與一元主導,幾乎是任何一個有階級社會的共同特徵。社會主義是這樣,資本主義也如此。

  意識形態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 建築中的社會理論觀點和思想體系,在有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意識形態領域不是真空的,也並不平靜。當前,在意識形態領域裡,各種文化、思潮、思想理論應有盡有。重要的是堅持原則,區別對待,正確引導。所謂堅持原則,就是對於提倡什麼,允許什麼,限制什麼,反對什麼,必須旗幟鮮明,不能含糊。所謂區別對待,就是對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非社會主義和反社會主義應當有所區別。所謂正確引導,就是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意識形態領域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佔領,反馬克思主義就會去佔領。我們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佔領意識形態領域陣地,決不給那些反馬克思主義的人以可乘之機。  與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相 聯絡的另一個問題是;在繁榮 發展 哲學 社會 科學 中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它的基本內涵是怎樣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鄧小平曾經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同樣,在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中也有一個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必須改善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問題。首先,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學科建設。這就是說,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特別是 歷史 唯物主義指導學科建設。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科學所有學科的理論基礎。離開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社會科學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

  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都應通曉歷史唯物主義。其次,指導學科建設和處 理學 術問題,不能採取行政手段,給不同學派貼上 政治 標籤,而必須用學術方式,這就要認真貫徹“雙百”方針。“雙百”方針是促進科學 文化理論繁榮發展的正確方針。貫徹執行“雙百”方針,支援和鼓勵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大膽探索和自由爭論,為的是創造一個適合於科學、文化、 藝術 和理論發展繁榮的良好 環境。古語云:“欲致魚者必先通水”,這是通水求魚之道。“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沒有“海闊”、“天高”的條件,魚就無法躍,鳥就不能飛。“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是不可分割的。“雙百”方針必須服從和服務於“二為”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一定要劃清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的界線,不要把學術問題上綱為政治問題,重犯過去“左”的錯誤,也不應把政治問題當作學術問題。所謂政治問題,就是反對也要萋把馬克思主義自身的主學科建設搞好,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其它學科的建設。我們一定要花大力氣在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搞清楚哪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必須長期堅持;哪些是針對當時歷史條件所提出的個別論斷,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過時;哪些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需要重新認識和理解;哪些是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需要澄清。只有把這些是非界限搞清,馬克思主義才能在指導學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還要加強理論創新,用創新的理論指導學科建設。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要有一個好的學風。毛澤東在1942年延安整風時所作的《整頓黨的作風》的 報告,第一次提出整頓學風的任務。他認為學風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他尖銳地批評了當時嚴重存在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風氣是一種不正派的學風,是反馬列主義的,是黨性不純的表現。今天重溫毛澤東的這些教導,對我們仍有重要意義。

  端正學風,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關係 中國 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生命工程。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並根據人民群眾的偉大 實踐不斷髮展馬克思主義,這不僅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正確方向,而且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更有利於其服務人民。如果動搖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會導致思想混亂,加劇信仰危機,不僅使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步入歧途,背離人民群眾的需要,而且會引發社會動盪乃至政治劇變,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