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學術論文格式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而其中的學術論文格式是必須要規範的,論文格式就是論文達到可公之於眾的標準樣式和內容要求。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一、題目作者:

  論文題目***宋體二號、不超過20個字***

  作者姓名宋體四號

  ***單位全名 部門全名,市***或直轄市*** ****** 宋體小四

  二、摘要關鍵詞:

  摘要宋體四號:摘要內容宋體小四號

  關鍵詞宋體四號:內容宋體小四號

  三、引言部分: 宋體小四號

  四、正文部分: 正文文字宋體小四號,單倍行距

  五、標題部分:

  1一級標題宋體三號標題1

  1.1二級標題 宋體四號標題2

  1.1. 1三級標題 宋體小四號標題3

  六、圖片格式:正文文字中,先見文後見圖,全文統一按順編號,

  圖片格式為JPG格式,解析度為400DPI以上。

  七、註釋文獻:

  [註釋] 宋體五號

  ①註釋1宋體小五號

  ②註釋2宋體小五號

  [參考文獻] 宋體五號

  [1]參考文獻1 宋體小五號

  [2]參考文獻2 宋體小五號

  關於人文的學術論文範文

  科學彰顯人文 人文寓於科學

  摘 要:小學科學新課程改革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主旨,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 科學實驗; 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1-079-001

  科學實驗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和人們對科學實驗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實驗在培養學生德育和非智力品質方面的教育價值逐漸彰顯出來,在人文教育和人文素養培養領域的教育功能也逐漸得到了體現。

  那麼,什麼是“人文素養”?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我通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索精神和情感體驗,以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一、適時引導合作,增強合作意識

  1.創設合作氛圍

  首先,學會共同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參與合作精神,善於發現他人,切忌以自我為中心。其次,創設合作情境。課堂教學具有多向互動性,在活動中教師要儘可能為學生創造生動活潑、互動合作的學習條件;創設豐富多彩的合作情境,在情境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產生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學習氛圍。

  2.滲透合作意識

  合作意識需要通過某種活動,通過人與人的交往過程,通過共同完成任務和對各種結果的經歷,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責任的共同承擔的關係去培養。在實驗操作中遇到困難時相互幫助,做較複雜的實驗,更需要小組內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教學《沸騰》一課,在分組練習酒精燈的正確操作時,有幾位女同學居然不敢點火柴,也不敢去做,而是躲在一邊,看著周圍的同學笑她們,我心裡不是滋味,但反過來想,這正是教育學生團結協作的好機會,於是我說:“這是很正常的,沒有哪個同學天生就會的,每個人都會碰到第一次,只要大家互相幫助一定能行的,試一試可以嗎?”於是學生們再一次實驗,通過大家的努力,終於每個學生都能點燃火柴並規範使用酒精燈了。教室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那幾位女同學綻開了笑臉。

  事實證明,在實驗教學中創造合作氛圍和加強合作意識的滲透,可以使學生相互之間的接觸更加密切,使學生懂得尊重別人,接納他人共同參與活動,從而培養學生一種健康向上的團隊合作精神。

  二、利用教學資源,培養探索精神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要利用有限的教材,給予學生心靈、道德、態度上的啟發。在學習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中,“地球”本身就給孩子們一種非常神祕的感覺。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只從字面上加以解釋,比如:晝夜交替現象,地球自轉等情況,我想,這不免枯燥乏味了些。教師可以適當地搜尋些關於地球奧祕的有關影像資料給孩子們看,讓孩子多看這方面科學影片等等。這樣,比照本宣科直觀些,既能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孩子們探索的精神。科學小故事也是一種很好的資源,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也常常用到。往往以科學家的故事來誘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讓其明白其中的事理,熱愛科學。

  三、實驗操作,注重科學體驗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要注重人文關懷,關注學生對科學價值、態度、興趣的感悟,提升科學教育的人文空間。

  1.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任何一個卓越的成功者,都必須在嚴肅認真、高度負責任的實踐中,承認與尊重客觀實際,尋求客觀實際的本質,探索客觀實際的規律,概莫能外。王夫之講得好:“躬行為啟化之源。”科學課的內容,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生活。對於學生來說,有些科學現象,他們用不著做實驗也可以很確切地告訴你實驗的結論。所以在做實驗時,可能會對一些有失誤的實驗現象進行隱瞞。例如,在《熱是怎樣傳遞的》這一課的實驗環節中,實驗的方法是:把幾根火柴等距離的用蠟油粘在金屬條上,使金屬條的一端受熱,觀察火柴的掉落情況。如果實驗順利,火柴應該從受熱的一端開始,逐個逐個掉下來。但是,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發現,由於有的學生火柴上的蠟油塗的並不均勻,使得有的沒粘牢的火柴先掉落了下來。當分析實驗現象時,我故意找那一組的學生起來回答,想乘機分析一下實驗中最容易出現失誤的地方及其原因,好提醒學生注意一些小的細節問題。沒想到的是,那一組的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們組的火柴從受熱的一端開始,逐個逐個掉了下來。咳,真令人哭笑不得。

  實際上,學生的這種做法是一種很不理智的做法。而學生的這種不理智的做法產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害怕教師因自己的失誤而責怪自己。所以,作為科學教師,我們一定要明確我們的態度:不管你的實驗現象是什麼,一定要如實記錄,即使可能和大家的現象不一致也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來幫你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決細節問題以後,可以利用課餘的時間把實驗再做一次,直到能得到正確的解釋為止,我們要勇於面對失誤,而不是逃避失誤,從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激發勇於探索的科學興趣

  好動是兒童的特點。他們拿到一些新奇的東西,總希望拆開來看個究竟。組織學生做一些實驗或製作一些東西,他們總是感到十分有趣。在教學中安排一些由學生動手的內容,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動手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有時也會感到自己的知識不足,從而引起新的學習需要。例如在《摩擦力》一課中,要學生了解影響摩擦力大小的條件,我就沒按書上的要求去做,而是把所有的實驗材料全部擺在桌上,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來研究物體的摩擦,結果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的探究情緒高漲,不僅順利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的積極性,增強了探究、研究的能力。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除了注重對科學、物質的追求外, 還注重對精神和價值的追求,這對於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因而,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不僅僅是科學的需要,更是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