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學術論文範文

  大學文科是針對大學文科學生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是對大學文科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必修科目。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文科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

  摘要: 《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重點加強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銜接與溝通,建立人才成長‘立交橋’”。這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的客觀需要,是教育系統完善自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希望獲得“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的需要。人才培養立交橋的建立,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推動培養目標從“能力本位”向“素質本位”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等職業院校已經意識到這一轉變的現實需要,並且主動在辦學實踐中嘗試探索,但從理論角度,卻鮮有系統、直面的論證。

  建立人才培養的立交橋,關鍵在於課程體系建設。課程體系是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的課程集合,是各門課程分工和配合形成的組織結構,包括各門課程的內容量、課時安排和課程順序。當前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困惑,難以體現出教育層次和型別的特點。從教育實踐來看,職業教育本身既有層次之分,也有型別之分。層次可分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是中等教育後面向職業的高等教育,應包括目前的專科層次、往上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層次。根據高考科目的劃分,粗線條地將高等職業教育從型別上分為文科高職、工科高職和藝術類高職,以方便歸納共同點,對比不同特點,進行有區別的分類指導、分類評價。文章以文科高職課程體系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思考構建文科高職課程體系,以點帶面,進而探討文科高等職業教育在建立人才培養立交橋方面的應有之義。

  文科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文科高職的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理論課時量、評價標準等方面,皆存在著亟需解決的問題。

  1.課程內容“壓縮餅乾”現象,折射出目標定位不清的問題

  目前,文科高職課程內容,多采取的是本科“壓縮餅乾”方式,照搬學術型本科教育相關專業的課程結構和內容,只是由於學制的限制對每門課程進行內容刪減。這種課程內容,目標定位不清,模糊了文科高職課程的特色,內容不完全,每門課程知識量少,資訊量小,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課程內容定位不清,造成以就業為目的的學生,學習的內容膚淺,綜合素質難以達到社會崗位需求,就業競爭力不強。而以升學為目的的學生,提升教育層次後,課程內容整體都學過,不斷“炒冷飯”,浪費教育資源,難以提升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2.一味強調“夠用為度”的後果,忽視了專業型別的需求

  《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高職教育“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如何理解高職教育的理論“夠用為度”,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的課程結構和內容。忽視高職教育不同型別的特點和需要,不與人才培養目標保持一致性,是無法正確限定何為“夠用”,多少為“度”。文科高職對於理論知識夠用的“度”,顯然不同於其他型別高職,課程結構分配方面應該符合自身型別需要,滿足人才培養目標要求。

  3.圍繞評估“指揮棒”的單一標準,導致了專業建設同質化嚴重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如同一個隱形的“指揮棒”,規範高職院校辦學之餘,也使得各種型別高職教育發展趨同,形成“千校一面”的發展模式。高職評估指標體系基本是以佔據主導話語權的工科高職教育規律為標準,忽視文科高職對於技能培養、素質養成方面的特殊要求。盲目圍繞評估“指揮棒”轉,生搬硬套工科高職課程模式,文科高職課程評價遭遇尷尬,造成目標制定不符合培養特點,課程體系缺乏有針對性的系統化設計,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同時也不利於受教育者自身全面發展。

  文科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

  文科高職課程體系構建,要超越實然狀態存在的各種問題,在應然層面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1.課程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本

  不同型別的高職教育,其辦學宗旨不同,服務的社會需求不同,課程目標的選擇自然具有差異,各有側重點。當前,社會對高職人才的需求不再僅僅滿足於有夠用的知識基礎或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社會對高職人才的要求呈現綜合化趨勢,更加看重人才的綜合素質。美國社群學院倡導AOI***academic and occupational integration***理念,探索學術課程與職業課程的融合,就是順應這一趨勢的要求,培養的人才既要有嫻熟的專業技能,又要有相當的理論水平。文科高職教育,課程目標不同於佔據話語權的工科高職,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並非定位於“能力本位”,而是“素質本位”,課程設定更加註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的養成,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當代社會文化底蘊的完整人。

  2.課程必須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

  高職教育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其職業方向性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適應社會的就業需求。課程體系需要對接某類職業崗位,讓學生獲得勝任社會崗位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努力讓學生擁有一技之長的生存之道,懂得“怎麼做”並且“能夠做”。文科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職業技能,既包括部分需要反覆練習以動手為主的經驗型技能,也包括部分需要高認知參與以理解運用為主的抽象型技能,因此課程培養的一技之長,沒有必要機械化定義。文科高職課程注重與工作任務直接相關的能力標準的學習,更強調培養具有廣泛遷移性的核心能力,注重具體崗位以外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3.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理解社會的能力

  文科高職教育主要服務於第三產業,培養目標定位在人文社會科學的應用型人才、從事基層社會公共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員和社會公共服務工作的服務人員,人才標準為複合型高素質應用人才。文科高職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其面對的工作物件大多數是具體的人和由人組成的社會,課程目標包括“服務於人”“服務於社會”,課程體系必須能夠培養學生了解社會、理解社會的能力,使學生認同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審美觀,具有良好的與人相處、交往的能力,提高社會責任感,加強“社會人”的素質。   文科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

  文科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根據培養目標,在戰略層面、結構層面、內容的理論課和實踐課層面,提出建設性的措施。

  1.文科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戰略層面——完善體系,明晰層次

  職業教育不同於職業培訓,其重點更多在於“養成”和“發展”,因此課程內容需要保持完整,每門課程保證足夠的知識量,反對課程內容採用本科“壓縮餅乾”的方式。國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層次是比較清晰的,如會計有初級、中級、高階之分,每門課程內容是完整、足量的,不同層次的課程可以在實踐方面給不同層次的教育提供基礎。

  文科高職課程內容,應考慮到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擴充套件度,按照層次開展。目前的文科高職教育,應該在三年中完成高職人才的培養,每門課程質量符合高等教育課程標準,滿足進入職業崗位的學生的實際需要。對於升入高一層次的本科教育的學生,課程體系增加的是擴充套件課,課程內容是理論知識的延伸,通過課程學習,學生獲得的是發展的能力、擴充套件就業範圍的能力。

  2.文科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結構層面——形成“寬基礎、活模組”

  文科類知識的結構呈現出非線性、彌散特點,知識體系比較“雜”,知識結構如同“W”或“M”型。文科高職教育要求學生擁有較深厚的人文底蘊,課程結構彈性相對大,學生學習的範圍廣,理論基礎紮實寬厚。因此,文科高職課程結構的“寬基礎”,應著眼於多方面複合能力和較強的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對通用知識的要求和追求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活模組”是指為適應職業崗位群所設計的知識單元和技能單元,以專項職業技能訓練為主,以職業資格為導向設定課程結構、組織教學內容,著眼於技能的培養。

  文科高職課程結構的“寬基礎、活模組”,可以由“綜合素質課程+職業基礎課程+職業能力課程+職業素養課程”四部分組成。其中,綜合素質課程主要針對學生職業生涯所需的綜合素質要求,著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良好的溝通與協作能力、資訊處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通用素質,下設思想政治課程、語言文化類課程、身心發展類課程以及職業指導類課程。職業基礎課程主要為學生職業技能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提供所學專業的相關理論。職業能力課程對應的是職業領域的核心技能,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綜合能力,主要包括職業核心技能課程、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職業素養課程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素質教育模組和職業技能模組,其中素質教育模組包括通識教育內容,職業技能模組包括通用職業能力類課程、專項技能類課程、職業資格類課程和技能提高類課程。

  3.文科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課層面——結合專業,強調“人文”

  不同專業具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課程側重點也有所差異。例如,文祕專業的學生,個人思維能力、決策能力更加重要,而汽車維修專業的學生,具體操作的技能更為重要。文科高職教育的核心知識多包含在通識知識中,課程內容方面專業課程與通識教育課程融合度很高,核心技能主要來自於綜合素質,通識能力會直接提高職業技能。因此,文科高職課程體系中對於理論課“夠用為度”的理解,要結合專業特點界定“度”,並且強調“人文”。

  “夠用”的著眼點不能僅僅盯著當前的崗位群需求,而要將目光放長遠,根據專業發展的趨勢和行業發展的前景,科學分析、預測學生應學習的理論知識型別和數量,為學生就業和進一步發展留有較寬的選擇空間。同時,“夠用”並不意味著理論知識盲目壓縮、變淺,不能片面地把“夠用”認為是對知識的一知半解,而應考慮到文科類專業的職業崗位需求,突出“人文”特點,加強理論知識的複合性和綜合化,紮實掌握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拓寬培養人文素養的通識知識,構成學生提升學歷層次的基礎。因此,正確理解理論知識“夠用為度”是文科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文科高職理論課程一方面應加強對專業特點進行剖析,建設與專業就業崗位群聯絡緊密的專業基礎課,使理論課程的學習既具有職業崗位特點,又能滿足學生今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通過廣泛設定的選修課、講座等,採取集中、分散、濃縮、強化等不同課程形式,加強通識課程的滲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4.文科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實踐課層面——突出“綜合素質”,合理設計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必須包括一定量的實踐課程,但文科高職與其他型別高職的實踐課程有一定差別,一方面要體現出職業教育實踐課程的普遍特點,強化專業技能訓練,另一方面要突出文科高職特色,加強“綜合素質”培養。文科高職實踐課程可以按照“通用職業能力養成——崗位核心能力培養——職業環境下的綜合職業能力形成”的職業能力形成內在要求進行設計,通過課內實訓、課外實訓和專項實訓的途徑,建立起實踐課程模式。通用職業能力實踐課程,主要是社會效能力訓練,旨在訓練對於文科高職學生來講比較通用的職業技能,如語言表達與溝通、禮儀、文書寫作、文字錄入、英語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團隊合作等,可以通過一些專項實訓課程進行。崗位核心能力實踐課程,重點是單項技能的實訓,可以通過校內模擬或模擬實訓,或校外社會大課堂進行社會服務來進行。綜合職業能力通過頂崗實習的課程安排,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學習與實踐。

  文科高職實踐課程的設計不同於工科,一些專業難以做到完全頂崗實習,如國際貿易、會計等專業,因為涉及到商業祕密,企業不可能讓實習生全面觸及,與其勉為其難地頂崗實習,不如採用“走崗”的方式進行。此外,一些原生態的工作過程並不必然凸顯文科專業的教育功能,簡單將學生置於真實崗位中,反而會讓學生對理論基礎和技能經驗缺乏比較和反思,從而限制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生成和發展空間。因此,對於文科高職實踐課程的教學方法,可以採用研討式、案例式、模擬式、專案教學等,注重實踐過程的反思,增強實踐的認知性質,強調高路徑學習,讓學生從實踐課程中提高舉一反三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蘭巧.文科高職實踐教學體系設計與組織實施[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21***.

  [2] 朱依萍.談“夠用為度”與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J].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7,***1***.

  [3] 周文根,何楊勇.論構建高職教育的職業技能核心課程體系[J].職教論壇,2008,***2***.

  ***作者單位:北京青年政治學院 樑綠琦系該學院院長***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