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學術論文類

  學術論文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誌,使學校全面考察瞭解教學質量,總結經驗改進工作。 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學術論文類定義,謝謝你的閱讀。

  學術論文類的定義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學術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誌。在學術論文撰寫中,選題與選材是頭等重要的問題。一篇學術論文的價值關鍵並不只在寫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於你選擇了什麼課題,並在這個特定主題下選擇了什麼典型材料來表述研究成果。科學研究的實踐證明,只有選擇了有意義的課題,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研究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所以學術論文的選題和選材,是研究工作開展前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

  基本類別

  按研究的學科,可將學術論文分為自然科學論文和社會科學論文。每類又可按各自的門類分下去。如社會科學論文,又可細分為文學、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等學科論文。按研究的內容,可將學術論文分為理論研究論文和應用研究論文。理論研究,重在對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應用研究,側重於如何將各學科的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術和生產技術,直接服務於社會。按寫作目的,可將學術論文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交流性論文,目的只在於專業工作者進行學術探討,發表各家之言,以顯示各門學科發展的新態勢;考核性論文,目的在於檢驗學術水平,成為有關專業人員升遷晉級的重要依據。

  關於人情的學術論文

  短期無解的人情困境

  摘要:“重關係,講人情”這一根植於傳統熟人社會的處事原則與“憑實力,講制度”這一立足於現代文明社會的行動準則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發生了衝突,在都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與現代面前,許多中國人陷入了人情的困境。然而,“重關係,講人情”的工具性以及在中國的普世性使其仍然具有優厚的生存條件,同時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人情關係”文化滯後於業已建立和完善的現代制度也是一種難以避免的事實。人情困境會隨著現代社會體制機制的完善而不斷緩解,“人情關係”文化不會消失,但會隨之變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社會文化。

  關鍵詞:人情困境 短期無解 關係

  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影響所形成的熟人社會,無論與現代社會有多少衝突,其始終影響著中國社會。就目前來講,中國仍是一個既重面子、講關係的人情社會,又是一個講法律、重製度的法治社會。然而,就文明程序而言,陌生人社會才是現代化的社會。在鄉土社會過著熟人社會的生活,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也無可厚非。只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它對現代文明的不適應性,甚至阻力乃至危害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程序。因此,這樣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同時,伴隨著現代化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轉型,中國社會及其中的一些成員陷入了“人情困境”。

  一、什麼是人情困境

  總體來說,中國人如此看重關係是因為個人的成長與發達,家庭與家族的發跡與興旺等等往往都需要通過人情關係來疏通打點。靠山、撐腰、走後門、託人、求情已成為中國人司空見慣、見慣不怪的日常行為。這些行為看起來複雜多變,其核心不外是人情與權力的關係問題。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歷來有官本位、極為看重權力的傳統。因此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下,通過人情交往、關係疏通,媚官、阿諛奉承、溜鬚拍馬成功獲得當權者支援與幫助之人不乏。當然,人情疏通失敗或者無能力疏通以及從未想過人情關係之人也同樣不乏。

  如果把託關係、講人情和中國人進行一個簡單的劃分,中國人大致包括想運作關係但無能力者,運作關係失敗者、運作關係成功者三類和從未想過運作關係者一類。這四類群體對“託關係、講人情”這一社會慣習一定是有著各自的感受和想法。對於關係運作成功者或者長期擁有權力等資源者而言,這一社會慣習對他們有百用而無一害,所以他們大多樂而用之。但對於其他三類群體而言,“託關係、講人情”這一社會慣習使他們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人情困境”:想運作關係而無能力者概而言之包括“有錢無門”型、“有門無錢”型以及“想而不敢”型,在與競爭者的角逐中,這些人會至少會陷入焦慮之中。運作關係失敗者概而言之包括“層級多關係淡”型,“運作程度不到位”型以及“遭遇制度性障礙”型,在運作關係的過程中,這些人也至少會陷入等待的焦慮之中。從未想過運作關係者概而言之也包括三類,“想而不顯”型,“實力硬拼”型以及“有實力想錦上添花”型,這些人在整體性的人情社會氛圍下也會感到不安。

  總而言之,在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人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社會各類成員都會遭受這樣一種傳統社會遺留產物和現代社會新生規範的衝擊。“人情困境”與其說是社會成員個體層面社會心理的衝突,不如說是舊文化與新文化的衝突,舊制度與新制度的衝突,舊傳統與新文明的衝突。傳統熟人社會給中國人留下的“重關係、講人情”這一文化習性不能說是中國文化的劣根,更不能說是中國人的劣根,畢竟它們在維持傳統社會秩序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程序的加速,這樣一種文化特性已經顯然阻礙了社會的轉型與發展。尤其是當權力與人情、面子、關係相結合的時候,權力的濫用便開始無限蔓延,這一方面加速了社會成員之間的衝突,另一方面也勢必會阻礙中國現代化的程序。

  二、何為短期無解

  當社會發展遇到轉型期的時候,各種社會衝突就會油然而生。人情困境就是中國現代化發展與傳統文化慣習之間的衝突。這一衝突伴隨著社會轉型而生,但就中國的現狀而言,人情困境會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快,體制改革的進行而發生較大的改變。

  革命的方向可能是逆向的,改革或改良的方向則多是正向的。中國社會轉型與改革的方向更大程度上是向著現代文明社會的方向發展的。所以,隨著改革的加快,中國社會的體制機制必將更加的完善,各項行業標準也必定更加的專業,權力一定也會受到監督與約束。相應的,“重關係、講人情”這樣一種文化特性在完備的機制體制面前將發揮越來越小的作用。運作效用的削弱,運作難度的增加必然使陷入人情困境的人數大大減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重關係、講人情”這樣一種文化性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歷經千年而不斷形成、積累和鞏固的。所以,徹底顛覆一種文化顯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人情困境短期無解的原因

  ***一***“重關係、講人情”的工具性

  關係、人情在中國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它帶有強烈的工具性。雖然,人情是一種同情心,也是一種社會規範。但是,在中國人情更是作為一種資源,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進行的社會交易。而且這種社會交易通過委婉或者迂迴的手段,可能使人情的施予者獲得的利益比直接的預計結果更大,也比赤裸裸***沒有人情味***的利益談判好處更多,否則中國市場中出現的大量人情投資便沒有必要。因此,可以說正是因為人情的工具性,利己性使其能夠成為中國人長久的行為處事法則。

  關係的工具性只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一種特別屬性,如果沒有使這一屬性發生的制度環境,關係的運作可能也是行不通的。然而,從傳統到現代,中國的社會環境和制度設計為關係的運用提供了可以起效的空間。就傳統而言,關係根植於儒家社會理論之中,儒家所包含的關係在建構中國的社會結構方面有其自身的邏輯。網路建構是許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而關係網則是中國式的網路建構。因此,人情、關係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發揚光大具有天然的社會環境。就當前而言,法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監督不到位,執行不堅決等許多制度性漏洞以及教育偏差,價值偏差等許多環境性漏洞導致中國人在遇到問題時更多的需要通過關係、人情等非制度手段解決。因此,人情、關係彌補了制度性手段的不足和漏洞。有用就有市場,就有存在的合理性,所以短時期內“講人情、重關係”仍就會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之一,難以有改變。   ***二***“重關係、講人情”在中國的普世性

  工具性及不完善的社會制度是中國人可以利用關係、人情處事的外在條件。而個人動機和社會心理則成為了中國人利用人情、關係處事的內在條件。

  就個人動機而言,無論是哪種型別的人都有利用人情、關係為己謀利的動機。對於業已擁有廣泛關係、握有權力的人而言,利用人情交往可以廣織更大的社會關係網以便自己及其利益共同體使用,他們有利用人情關係的動機。對於有辦事需求的人來說,不完備的競爭環境和投機的心理導致他們願意通過交易來疏通人情關係以迅速、高效或者以次勝優地達到個人或集體的目的。對於有能力有實力但也參與競爭的人而言,他們大多有錦上添花的動機,即在自身實力的基礎上,為防止評判者故意刁難而疏通人情關係以確保萬無一失。對於無即刻辦事需求,但也深諳規則的人而言,他們願意通過人情關係的精心維護和長久經營以備日後的不時之需。而對於譏諷、不屑人情世故的人而言,他們大多也處於一種言不由衷的狀態。他們要不是力不能及、要不是嫉妒眼紅,要不是矛盾焦慮,要不是吝嗇成本,在這裡“面子”又與“人情關係”成了一個對立面。他們打著“現代人”的旗號去諷刺那些利用關係的“投機者”以儲存自己的“面子”。總而言之,社會化以後的中國人,大多有利用人情、關係為己謀利的動機。

  從社會心理來看,個人心理是會受到社會中的他人或者群體影響和制約的。“重關係、講人情”這樣一種社會慣習當被整個社會和其成員接受的時候,如果某一個體與之背道而馳反倒會顯得不倫不類、不識時務。因此,日積月累的社會化和周圍群體的教化,多數人會被其他人或者群體影響,之後多數人又進一步影響身邊人,如此迴圈往復,在沒有外界強有力的干預的情況下形成穩固的社會心理,“重關係、講人情”在中國就是這樣的。

  總之,個人動機加社會心理會使得一種行為成為一種慣習和一種具有真理性的價值觀。“重關係、講人情”就是這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心理的,它也因為在中國的被廣泛接納和運用而變得具有普世性,從而也變得難以短時期內有改變。

  ***三***文化滯後

  社會轉型是社會變遷的一種,文化變遷又是社會變遷的組成部分,在社會學家奧格本那裡,文化變遷就是社會變遷。在中國,“重關係、講人情”顯然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它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積累與傳播後,自現代制度傳入中國之後開始了長久的文化除錯過程。

  然而,除錯就會產生滯後,“文化滯後”就由文化的除錯而來,文化是由不同部分組成的,這些部分是高度整合的,任何一個部分的改變都會帶動其他部分的改變,各個部分對已變化部分的除錯就帶動了文化整體的進化。為此,奧格本提出了“文化滯後的假設”。他指出:“物質文化的變遷要引起其他社會變遷,即適應文化的變遷***適應文化奧格本指的是非物質文化***,被引起的變遷往往是滯後的。所以舊的適應文化往往停留在新的物質條件中。適應文化的滯後帶來了一個失調時期,這個時期不如以前和以後那個時期那樣和諧。”因此,“重關係、將人情”作為傳統社會留在當前現代社會的“適應文化”要往往是滯後於新的物質條件的,即滯後於當前日臻完善的現代社會制度。同時,中國正處於新的物質文化——現代社會制度的建立完善過程中,舊有的人情、關係文化本就滯後於此,再加上現代社會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完成的任務,所以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的完整的文化變遷是難以短時間內完成的。

  雖然奧格本指出文化滯後會積累起來導致革命的爆發,如法國大革命,舊有的傳統的封建制度文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了大革命的爆發,大革命的爆發又顛覆了就有的封建文化,逐步建立了現代的文化制度。但是,中國的“人情關係”文化畢竟不是腐朽落後的封建文化,它有積極的正功能,它雖然不完全等同於西方的“社會資本”概念,但關係作為一種資本是不可避免的,它完全可以轉變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社會資本,它可以在市民社會的建立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從而在保證社會正常執行機制方面充當現代政府及其現代制度的有利補充。因此,通過革命的方式徹底顛覆“人情關係”文化在中國的作用被過往歷次現代革命證明是行不通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建立起完善的體制機制,使“人情關係”文化中的落後成分無用武之地,人情困境自然就水到渠成的解決。但是,體制機制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人情困境的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總之,人情困境正因為當前的社會轉型、文化變遷才顯得更加的顯著,“人情關係”文化作為根植於中國社會的傳統,其合理性的地方使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人情困境也許短期無解,也許永遠無解,但是隨著現代社會體制機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人情困境一定會得到緩解,“人情關係”文化也會成為一種具有現代意義的積極文化。

  參考文獻:

  [1] 翟學偉.熟人社會阻礙現代化程序[J].人民論壇,2006***10***:14-15

  [2] [3] 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J].社會學研究,2004***5***:48-57

  [4]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81

  [5] ***美***奧格本.社會變遷[M].王曉毅,陳有國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43

  作者簡介:李享***1988--***,男,江蘇揚州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