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法論角度簡析中國美學的研究現狀

  論文關鍵詞:中國美學;研究方法;德國古典美學;西方現代關學;馬克恩主義美學;中國傳統美學
  論文摘要: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中國美學從建國到現在正沿著一條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道路前行。其間敲們的美學研究接受著來自各方的影響,既表現了自己的特色,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我們應在立足馬克思主義關學的基礎上,融匯東西,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始自西方,20世紀初經日本傳人中國。中國現代美學研究是在對西方美學理論的直接引進下開始的,同時也受到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從建國到現在,中國美學經歷了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在這期間,特別是8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研究領域中存在著諸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
  從建國到80年代的美學研究主要是圍繞美的本質進行的。在五六十年代中國關於美的本質的大討論中,德國古典美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德國古典美學主要以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表,它是一種理性主義美學,提倡一種與中國傳統思維方法不同的自上而下的抽象思辨的方法。我國許多美學家深受這種方法的影響。
  同時馬克思主義美學在這次討論中佔據了異常重要的地位。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對美的本質問題的大討論中,大多數美學家們遵循了這一基本觀點,從實踐對客觀世界的能動改造中來探究美的本質,並得出了一個基本的共識:美既不是主觀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審美物件的客觀屬性,而是人類實踐改造的客觀世界的產物。馬克思主義美學不僅為我們直接提供了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而且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方法,即辯證邏輯思維方法。中國一批美學家自覺地吸收和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方法,經過長期努力建立了實踐派美學。
    從建國到80年代的美學研究吸取了馬克思主義美學、黑格爾美學等理性體系的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體現了理論建構的階段。
  二
  80年代以來西方現代美學理論不斷湧人,各種西方現代美學的研究方法也相應被大量引進。此時的美學理論出現了兩個大的轉向,一是“非理性主義”轉向,二是“語言論轉向”。他們共同的美學前提,也是他們美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是徹底摧毀和破除支配西方美學長達兩千多年的本質主義中心論。
  與此相應,我國的美學研究方向也發生了這樣的轉變。在現代美學研究中,美學家往往以人這個審美主體為核心、出發點和歸宿,特別強調把審美主體的非理性心理意識作為審美創作與審美欣賞的本質。美學研究的核心由客體轉向主體,由本質主義的、理性主義的研究逐漸轉向經驗的、實證的、現象的、批評的研究,由美的定義轉向審美經驗。
  美的觀念的轉折,必然與美學研究方法的轉折相伴而行。與西方相似,我們的美學研究也“要捨棄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採取‘自下而上’的經驗主義方法”。美學家紛紛轉人價值論、心理學的方法和思路,反對“思辨形而上學”的“模糊性”,崇拜實證科學,把各種科學理論方法運用到審美領域,促使研究方法從“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對於美學的“科學化”做了一定的探討。
  這樣,美學的研究物件和主題變了。它的主題也將不再是脫離人類生活的實踐創造去對美、審美、藝術作一種純粹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思考,而是對其做出豐富、具體而有成效的實證科學的考察。與此同時,學科本質主義思維開始退居邊緣,審美與非審美的界線被打破,學科體制開始解構,文藝學科界線消解,學科之間相互融會。這些都組成了解構思潮.構成了辯證思維的方法.是合理的。
  如果沒有今天的這種解構.沒有與我國美學、文藝學實際和社會現實、存在相聯絡的美學研究,我們的美學研究只能跟西方走,而不能形成當下符合中國實際的美學理論。因而當前美學研究的轉向是有其合理性的。
  論文關鍵詞:中國美學;研究方法;德國古典美學;西方現代關學;馬克恩主義美學;中國傳統美學
  論文摘要: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中國美學從建國到現在正沿著一條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道路前行。其間敲們的美學研究接受著來自各方的影響,既表現了自己的特色,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我們應在立足馬克思主義關學的基礎上,融匯東西,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始自西方,20世紀初經日本傳人中國。中國現代美學研究是在對西方美學理論的直接引進下開始的,同時也受到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從建國到現在,中國美學經歷了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在這期間,特別是8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研究領域中存在著諸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
  從建國到80年代的美學研究主要是圍繞美的本質進行的。在五六十年代中國關於美的本質的大討論中,德國古典美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德國古典美學主要以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表,它是一種理性主義美學,提倡一種與中國傳統思維方法不同的自上而下的抽象思辨的方法。我國許多美學家深受這種方法的影響。
  同時馬克思主義美學在這次討論中佔據了異常重要的地位。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對美的本質問題的大討論中,大多數美學家們遵循了這一基本觀點,從實踐對客觀世界的能動改造中來探究美的本質,並得出了一個基本的共識:美既不是主觀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審美物件的客觀屬性,而是人類實踐改造的客觀世界的產物。馬克思主義美學不僅為我們直接提供了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而且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方法,即辯證邏輯思維方法。中國一批美學家自覺地吸收和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方法,經過長期努力建立了實踐派美學。
    從建國到80年代的美學研究吸取了馬克思主義美學、黑格爾美學等理性體系的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體現了理論建構的階段。
  二
  80年代以來西方現代美學理論不斷湧人,各種西方現代美學的研究方法也相應被大量引進。此時的美學理論出現了兩個大的轉向,一是“非理性主義”轉向,二是“語言論轉向”。他們共同的美學前提,也是他們美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是徹底摧毀和破除支配西方美學長達兩千多年的本質主義中心論。
  與此相應,我國的美學研究方向也發生了這樣的轉變。在現代美學研究中,美學家往往以人這個審美主體為核心、出發點和歸宿,特別強調把審美主體的非理性心理意識作為審美創作與審美欣賞的本質。美學研究的核心由客體轉向主體,由本質主義的、理性主義的研究逐漸轉向經驗的、實證的、現象的、批評的研究,由美的定義轉向審美經驗。
  美的觀念的轉折,必然與美學研究方法的轉折相伴而行。與西方相似,我們的美學研究也“要捨棄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採取‘自下而上’的經驗主義方法”。美學家紛紛轉人價值論、心理學的方法和思路,反對“思辨形而上學”的“模糊性”,崇拜實證科學,把各種科學理論方法運用到審美領域,促使研究方法從“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對於美學的“科學化”做了一定的探討。
  這樣,美學的研究物件和主題變了。它的主題也將不再是脫離人類生活的實踐創造去對美、審美、藝術作一種純粹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思考,而是對其做出豐富、具體而有成效的實證科學的考察。與此同時,學科本質主義思維開始退居邊緣,審美與非審美的界線被打破,學科體制開始解構,文藝學科界線消解,學科之間相互融會。這些都組成了解構思潮.構成了辯證思維的方法.是合理的。
  如果沒有今天的這種解構.沒有與我國美學、文藝學實際和社會現實、存在相聯絡的美學研究,我們的美學研究只能跟西方走,而不能形成當下符合中國實際的美學理論。因而當前美學研究的轉向是有其合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