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碩士畢業論文

  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爐。下文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能幫到大家,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中國竹笛音樂風格的流佈與變遷

  竹笛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有關中國竹笛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由漢武帝時丘仲所發明。從竹笛誕生起至今日,眾多的竹笛演奏家們為竹笛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使我國的竹笛藝術在歷史長河中綻放著奪目的光芒。漢唐以前,竹笛多為文人雅客的器具,可想而知,當時的演奏形式多為獨奏。宋元以來,隨著戲曲的發展,竹笛被廣泛運用於民間戲曲中,並擔任主奏或領奏的角色。明代末年後,竹笛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演奏技法及音樂風格被充分地展現,併為大眾所熟知。

  一、竹笛藝術發展的新時期及流派劃分

  竹笛的聲音清澈明亮,表現力強。隋唐時期既有大橫吹與小橫吹的記載。宋朝,笛子在民間音樂中已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當時民間音樂表演形式中有“鼓笛曲”,從其名稱中即可看出鼓和笛是其中較為重要的樂器。明、清時期,笛子開始廣泛應用於民間音樂中,其中,十番鑼鼓與江南絲竹等樂種中多用笛子作為其主奏樂器。新中國成立後,竹笛的演奏技法逐步發展成熟,音樂風格也逐漸清晰。

  20世紀中國竹笛藝術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湧現出大量優秀的竹笛藝術家,他們為竹笛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所創作的優秀作品為竹笛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其中馮子存先生、衛仲樂先生堪稱竹笛事業的領軍人物。衛仲樂先生於1938年隨“中國文化劇團”赴美演出時首次演奏了竹笛獨奏民間樂曲《鷓鴣飛》,並錄製唱片。馮子存先生創作的竹笛獨奏曲《喜相逢》轟動一時。自此,中國竹笛開始以獨奏、合奏的形式頻頻出現於舞臺之上,成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樂器。

  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流派與風格的區分。以竹笛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音樂自產生起就有南北之分。產生此區分方法的原因在於南北文化的差異及地域的差異,南北人文的差異。自古以來,便有北方人粗獷豪放,南方人細膩婉約的說法,表現在竹笛藝術中亦是如此。南北派笛曲風格迥異,南派在音樂風格中強調音色的柔美,旋律的波浪式起伏,且具有歌唱性。北派音樂風格則強調音色高亢,旋律跌宕起伏。

  20世紀50至60年代,以馮子存先生與趙鬆庭先生為代表的北南兩大流派在竹笛演奏風格上已有較大區分。此時的竹笛藝術無論在演奏風格還是演奏技巧,亦或是作品的創作中都取得了全面的發展。南方流派多演奏曲笛,演奏的作品多為江南一帶的地方音樂,多為江南民歌所改編而成的獨奏曲。在演奏技巧上,通過對氣息的控制,多采用竹笛演奏中的“顫”、“打”等演奏技巧,將江南水鄉所獨有的韻味淋漓盡致的展現。

  二、竹笛南北流派的音樂風格及代表人物

  南派曲笛,藝術風格委婉秀麗。曲笛音樂的變奏多體現在不同板式的組合模式中,多表現在速度與節拍中,以及樂曲情緒變化中,跟隨旋律的變化做相應的加花或縮減,表現在樂曲中既有抒情悠揚的片段又有活潑歡快的片段。南派曲笛用調多為C、D調,在演奏技法上多注重“氣”與“指”的結合,作品格調多為抒情及寫意,側重於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及美好的願望。如《秋湖月夜》等。說到南派竹笛不得不提及的藝術家是趙鬆庭先生,為南派曲笛的代表人物。

  趙鬆庭先生集竹笛理論、演奏、創作於一身的大師。他涉獵廣泛,不僅學習崑曲、亂彈等戲曲,更兼具吸收民間音樂。他的吹奏特點為熱鬧、活潑但又不失典雅秀麗。其演奏藝術的積累建立在廣泛的戲曲音樂基礎之上,代表作為《早晨》。趙鬆庭先生擅長運用傳統的演奏風格與吹奏技巧將現實生活展現,並廣納百家,不僅吸收了北方流派的演奏技巧,更是吸收了崑曲中的運氣方法及靈活流利的指法。

  北方流派,多演奏梆笛,主要流傳於冀西北地區。演奏作品多為北方民間音樂,如二人臺、山西梆子等地方音樂及地方戲曲所改編而成的竹笛獨奏曲。演奏風格豪放、粗獷。演奏技巧上多采用“吐”、“花”、“抹”等技巧。梆笛的變奏特點在於節奏、速度、旋律上的對比,板式結構為嚴格的變奏體。演奏技巧的變化多為跟隨旋律的變化進行改變。北派梆笛用調多為F、G調,在演奏技法上多注重“舌”與“指”的運用,作品格調多為敘事與寫實,著重於表達現實生活場景,如《小八路勇闖封鎖線》。北方梆笛的代表人物有馮子存、劉管樂等,從兩位竹笛藝術家的演奏作品及演奏技巧上即能全面瞭解北方梆笛的風格與特色。

  馮子存,北方梆笛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演奏藝術樸實無華,極具民間音樂素養。他的演奏特點為運用短促的頓音,有力的剁音,饒有韻味的抹音,華麗的花舌及顫音將富有北方獨特韻味的旋律盡情展現。從其代表作品《喜相逢》中可看出北方梆笛的風格特色為音調高亢,旋律起伏,樂曲情緒粗獷奔放。馮子存創作出大量富有地方區域色彩的笛曲,劉管樂則最早受冀中地方戲曲“老調梆子”的影響,吸收了河北吹歌、冀南民間音樂發展起來,並長時期的服務於民間吹鼓樂。

  三、竹笛藝術創作及代表性作品

  從20世紀60年代起,竹笛音樂創作開始進入新的階段,新一代年輕的竹笛藝術家們在經歷音樂院校的系統訓練後,在前人的基礎上,對以往的傳統風格做了創新與突破,竹笛音樂風格形成了多元化的特點。如《帕米爾的春天》、《揚鞭催馬運糧忙》、《春到湘江》等。當竹笛音樂創作形式與音樂風格開始表現出多元化時,專業作曲家們與演奏家們共同合作充分發掘了竹笛演奏特色,進而創作出極具特色的且具有現實意義的竹笛作品。如俞遜發先生的《秋湖月夜》、《匯流》、《赤日》等,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秋湖月夜》一曲根據南宋詩人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一詞創作而成。樂曲採用大G調低音曲笛,旋律恬靜典雅,旋律中有古樸的鐘聲,演奏時運用氣吐泛音來模仿鐘聲,給人肅穆莊重之感。該樂曲所帶給人的新意之感超出以往作品,全新的音響感受將竹笛的演奏技法及表現風格做了新的拓展。《匯流》一曲屬於協奏曲體裁,該曲式結構突破以往傳統民族音樂體裁,全曲共分五大部分,分別為“瀑布飛瀉”、“山河壯觀”、“滴水成泉”、“花香鳥語”、“匯流奔騰”。旋律中盡顯大自然的雄偉壯闊及作者的博大胸懷。《赤日》一曲將現代作曲技法與傳統作曲技法相結合,展現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將人與自然的關係呈現於樂譜中,把聽眾帶入到了遠古的時空中。

  竹笛創作者有著各自的文化背景,風俗傳統等,這些形成了創作者不同的創作習慣。他們的創作追求往往與自身所處的環境有較大關係。在他們所創作的作品中凝聚了許多生活經驗與文化性格。新一代的竹笛藝術家運用豐富的創作技法,創作出了與時代緊密結合的作品。從以上這幾首作品中可看出,新的創作技法已被充分運用到竹笛音樂領域,成績卓著的作曲家們運用現代技法創作出了自由、深刻的,併兼具現代性與探索性的作品。

  四、結語

  竹笛的發展歷史與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幾乎是同步的。不同時期的竹笛演奏家們為竹笛藝術的發展注入了不同的血液。竹笛音樂創作,演奏手法、音樂風格的發展與演變,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向前。竹笛音樂早已不再是純粹的民間音樂,它已逐步演變成極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民族。竹笛藝術創作者們有著清晰的理論結構,雖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但卻有相同的藝術目標,那就是創作出個性強烈、豐富多彩的作品。隨著竹笛藝術的不斷向前發展,竹笛音樂風格會更加燦爛奪目。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