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期貨碩士畢業論文

  農產品期貨市場問題是關係到我國經濟與世界接軌,關係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的重要戰略問題,是目前各界關注的熱點。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析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執行機制

  摘 要:農產品期貨市場作為期貨市場的一部分,是對農產品市場的市場制度的一種創新,是農產品市場發展到一定時期為規避農產品在市場中大幅價格波動的風險的必然產物。

  關鍵詞:農產品期貨市場;期貨合約

  一、農產品期貨市場

  農產品期貨是指標的物是農產品的期貨合約,屬於商品期貨。例如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貨,玉米期貨,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棉花期貨等都屬於農產品期貨。,農產品期貨市場在具有期貨市場的獨特性質的同時,兼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農產品期貨市場是一種特殊的交易活動,是指農產品期貨合約交易關係的總和。即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圍繞農產品期貨合約交易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經濟關係,這種特殊的交易活動必須按照高度組織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和規則、在特定的場所內集中進行。因此,廣義的農產品期貨市場應該是由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的期貨交易所、期貨交易結算中心、期貨經紀公司和期貨交易者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組織結構體系。狹義的農產品期貨市場是指進行農產品期貨交易的場所,通常特指農產品期貨交易所

  回顧農產品市場發展歷史,農產品先後經歷了“現貨農業”、“訂單農業”和“期貨農業”三個階段。

  最早的農產品有天生不可克服的缺陷,由於生產週期長,天然弱質,抗天候變化能力差,使得農產品現貨市場存在較大的價格波動,同時不同年份之間存在價格的“蛛網困境”和無法實現規模生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訂單農業”很快取代了傳統的“現貨農業”。

  “訂單農業”較之於“現貨農業”對農戶的收益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其自身仍有一些無法克服的去缺陷。由於訂單本身是非市場化的產物,存在巨大的履約風險。當價格高的時候,農戶會把農產品賣給其他經銷商而不履行合約;當價格低的時候,農戶卻紛紛要求履行合約,這樣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所以,“訂單農業”仍然只是將風險固定在農戶和企業之間,並沒有將風險從農產品產業鏈中移除。

  而“期貨農業”的出現正相當於給“訂單農業”中的訂單加上了保障。所謂期貨農業,即將期貨市場引入農產品種植、採購、加工、銷售等生產經營過程中,農產品收購、銷售、加工企業利用期貨市場決定的價格作為經營決策參考,更合理地確定訂單價格;同時,通過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規避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鎖定利潤。這一方式較好地解決了訂單農業中企業面臨較大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的問題,彌補訂單農業的缺陷。相對於之前的農業模式,“期貨農業”具有以下幾個優勢:

  一有效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期貨農業通過在訂單將企業和農戶合作組織之間搭建橋樑,將企業和期貨市場聯合起來,使農業生產“產、供、銷”形成一體化鏈條,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和組織化程度。使整個產業鏈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和抵禦風險能力。

  二有效規避市場風險。規避市場風險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方面企業通過在期貨市場上的“套期保值”操作將農戶和企業之間的風險轉嫁給期貨市場,從而實現收購公司和農戶以及期貨公司的“多贏”;一方面期貨農業可以幫助農民鎖定收益,幫助農產品加工企業有效規避由於的價格所帶來的經營風險,使企業平穩發展;另外,企業可以利用期貨資訊和期貨工具優化經營,當農產品期貨價格呈下跌趨勢時,農戶可以減少生產,企業可以適當減少原料庫存,加快產品銷售;呈上漲趨勢時,農戶可以加大農產品的投入,企業此時可以加大原料採購力度,控制產品銷售節奏。

  三有效促進整個農業產業快速升級。由於期貨市場對期貨合約標的物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在此標準的引導下,使那些想進入期貨市場交易的生產農產品企業積極業淘汰落後生產技術、工藝,提高質量標準化意識。與此同時期貨市場也能促進政府等加大機械、科技、水利、良種培育等相關方面的投入,從而帶動整個產業升級。

  四期貨農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農民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所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市場價格的波動風險。由於期貨的價格具有而期貨農業則可以利用期貨價格具有真實性、預期性、連續性和權威性等特徵,所以期貨市場能夠真實反映現貨供求趨勢和未來價格變動趨勢。由此來指導農戶的合理安排種植結構,實現農民最大收益,使農產品生產改變以往先種後賣的被動局面,實現增收。

  二、農業期貨市場的組織形式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全國各地已經因地制宜的生產模式。

  例如黑龍江省的“公司+農戶、期貨+訂單”望奎模式。“公司+農戶”是指由農戶和村集體出資組建兩家糧食經銷公司,將農民與公司捆綁在一起,越過個人無法參與套期保值交易的障礙;“期貨+訂單”是指在種植季節,經銷公司與非入股農戶簽訂訂單,約定糧食收穫後以訂單價格進行收購;同時為規避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經銷公司在期貨公司開立賬戶,存入保證金並進行套期保值操作。糧食收穫後,如果現貨市場糧價高於訂單價格,農民可自願銷售;如果低於訂單價,經銷公司如期履約,農民按合同價出售糧食,農民基本處於無風險狀態。

  再如湖北省銀豐模式。這是一種“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期貨市場”的模式。該模式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農戶和企業之間建立了一個“橋樑”,即合作社這一中間經濟體。合作社一面與企業集團直接簽訂訂單,使企業集團不用與無數分散農民聯絡,降低了信用風險;一方面為農民提供專業的生產指導和統一的收購服務,在提高生產規模的同時,可以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效率。另外,由農產品加工企業直接收購,因為這些企業資金實力雄厚,期貨操作更加專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

  另外,還有河南省延津“公司+專業協會+農戶”和“訂單+期貨”金粒模式。通過成立的全縣小麥協會,向全縣的農戶實行統一的種植和收購。企業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與農民簽定優質小麥訂單,同時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並根據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收入情況,對參與訂單的農民進行二次分配。

  除此之外,還有湖北省老河口市湖北奧星糧油工業有限公司自“現貨抵押貿易+期貨升貼水點價”模式、“涉農企業+銀行+期貨公司”模式和荊州好好吃米業公司“期貨市場+現貨套利”模式等,這些模式都是“期貨農業”結合不同生產企業所形成的不同執行機制,是可以借鑑和複製的成功模式,為我國“期貨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農產品期貨市場組織形式的特點

  通過對以上的成功農產品期貨市場執行模式的分析與總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一有效的中間經濟體。不論是合作社,還是專業協會或是銀行,他們共同實現了將分散的農戶有效整合起來,從而實現規模化。相比於散戶各自為戰,中間經濟體的優勢明顯。首先, 中間經濟體可以使農產品的生產收購實現規模化,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其次,中間經濟體可以充分發揮規模優勢,通過聘請專家以及引進先進技術使會員農戶可以提高生產率,同時提高生產的農作物質量,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最後,中間經濟體可以提高信譽,降低了企業和農戶兩方面的經營風險,實現雙贏。

  二涉農企業實現規模化訂單,並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鎖定利潤。對於企業,由於避免了過度簽訂合同,以至於企業可以降低訂單成本,收購成本以及時間成本。由於訂單的規模化,質量的提高,也從貨源提高了企業未來經營生產的競爭力,以生產出更優質的產品。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加入期貨市場中與其他企業在期貨市場中進行資訊交流,形成期貨價格,從而在套期保值的同時,實現期貨的價格發現,幫助企業進一步及時掌握產品資訊,從而實現更加有效資源配置。

  三期貨農業促進了更多的涉農企業加入到期貨市場中,使期貨市場中參與市場主體進一步增加與優化。在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參與市場主體結構失衡的背景下,優化市場主體可以是期貨市場更加健康發展,在促進成交量和期貨訂單的流動性增加同時,使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能夠更加有效的發揮價格發現、套期保值、資源配置的市場功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在國際中定價權的地位。

  四、總結

  可以說,期貨農業的誕生是我國農產品市場在市場經濟改革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期貨農業旨在將農產品價格還給市場來決定,減少政府的干預,讓政府退出定價過程,實現農產品價格更加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資訊。期貨農業的核心思想是使農業規模化,通過建立合作社、專業協會等中介組織,有效的將以往散戶農民聚集起來,讓他們的收入更加有保障,避免由於履約風險導致的收入損失;同時使他們間接地參與到期貨市場中,讓一個小型農戶都可以分享到期貨市場的鎖定收益,資訊充分等好處。對於企業,通過規模化的收購,從而降低收購成本,同時,也保證了履約率,避免了以前“訂單農業”的履約風險。另外,由於期貨農業的規模性,方便資金的進入,擴寬了融資渠道,從而銀行可以為企業、合作社融資進一步發展。

  只要各地政府根據自身的農業生產情況,制定因地制宜的期貨農業組織形式,相信可以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進一步增加,涉農企業的生產經營更加平穩,期貨市場更加活躍,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篇2

  淺談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

  【摘要】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相關性是建立期貨市場和發揮期貨市場功能的基礎,本文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作用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作用,對為我國有效實行農業補貼政策、發展農業產業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實現農業國際化經營、加強政府對農業的管理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期貨;市場功能

  1.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概述

  1.1 期貨市場具有發現價格功能的原因

  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的功能。首先,期貨交易的參與者眾多,匯聚了眾多的生產者、銷售者、加工者、進出口商以及投機者等,成千上萬的買家和賣家聚集在一起進行競爭,可以代表供求雙方的力量,有助於價格的形成。其次,期貨交易中的交易人士大都熟悉某種商品行情,有豐富的經營知識和廣泛的資訊渠道以及一套科學的分析、預測方法。這樣形成的期貨價格實際反映了多數人的預測,因而能夠比較接近地代表供求變動趨勢。再次,期貨交易的透明度高、競爭公開化、公平化,有助於形成公平的價格。

  1.2 期貨價格可以彌補現貨市場價格的缺陷

  1.2.1 期貨價格具有預期性

  在期貨市場中,期貨交易者大都熟悉某種商品行情,有豐富的經營知識和廣泛的資訊渠道以及比較完善的分析和預測方法,他們結合市場中本行業的生產成本、預期利潤以及對商品供求和價格走勢進行分析和判斷,報出白己的理想價格,與眾多的對手競爭,這樣形成的期貨價格實際上反映了大多數人的預測,因而能夠反映供求變動趨勢。

  1.2.2 期貨價格具有連續性

  期貨交易是買賣期貨合約的交易,實物交割的比例非常小,交易者買賣期貨合約的本意大多不是為了實物交割,而是利用期貨合約做套期保值交易或投機交易,因而,在買進或賣出後,必須再賣出或買進相同數量的期貨合約,同時,期貨合約是標準化的,轉手極為便利,買賣非常頻繁,這樣,就能不斷地產生期貨價格。因此,期貨價格是連續不斷地反映供求關係及其變化趨勢的一種價格。

  1.2.3 期貨價格具有公開性

  期貨價格是集中在交易所內通過公開競爭達成的,依據期貨市場的資訊披露制度,所有在期貨交易所達成的交易及其價格都必須及時向會員報告並公之於眾,通過傳播媒介,交易者能夠及時瞭解期貨市場的交易情況和價格情況,並能迅速傳遞到現貨市場。

  1.2.4 期貨價格具有權威性

  正是因為期貨價格真實地反映供求及價格的變動趨勢,具有較強的預期性、連續性和公開性,所以在期貨交易發達的國家,期貨價格被視為一種權威價格,成為現貨交易的重要參考依據,也是研究世界市場行情的依據。

  2.農產品期貨的市場功能

  2.1 在農業資源配置中應充分發揮期貨價格的作用

  2.1.1 資源配置是社會生產的基本問題

  資源配置是指各種社會資源在社會生產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各個地區之間的安排、流動的分配,以求獲得最佳的投資效益的過程。資源配置是社會生產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在一定時期內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人們的需求卻是無限的,為了有效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合理高效地配置社會資源。為此就必須首先解決如卜三方面的問題:一是解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在資源有限的條件卜,多生產某種產品就必須以減少另一種產品為代價,這就是說在資源有限的社會裡,存在著產品與產量的選擇問題。二是怎樣生產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在資源投入量既定的條件一下實現產量的最大化,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組合問題、生產技術的選擇問題,必須考慮到成本的核算問題。三是產品的分配問題,以什麼作為收入分配的標準也是社會生產過程中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2.1.2 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處於核心地位的價格機制與市場機制中的其他機制一起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首先,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產生了產品、勞務以及生產要素的價格,某種產品或要素短缺時,其價格上漲,相反則下跌,市場價格是社會資源稀缺度的直接表現。其次,市場價格向生產者、消費者傳遞著市場上各種產品和要素的資訊,為其進行經營決策提供指導,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取決於獲利的大小。最後,市場價格在指導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怎樣生產的同時,也決定了產品收入的分配。

  2.1.3 利用期貨市場合理配置資源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

  農業是一個特殊行業,農產品價格的有效發揮受到農業生產、農產品消費的特殊性制約,利用農產品期貨價格,可以有效發揮價格的指導作用,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和穩步發展。利用期貨市場可以穩定市場價格,期貨價格可以彌補現貨價格的缺陷。期貨價格具有兩方面的作用,在巨集觀方面可以幫助正確地制定價格政策、分析經濟形勢、調節資源配置,在微觀方面可以對市場價格起到指導作用、比照作用和約束作用。

  農產品期貨價格具有預期性的特徵,可以彌補現貨價格的不足,生產者就可以利用期貨市場的遠期合約的價格,安排生產,如果價格高就可以多生產,如果價格低就可以減少產量,這樣既合理地配置了資源,又減少了農產品價格的週期性波動,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和正常的農業收入。

  2.2 利用期貨市場優化配置資源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收資源是否達到優化配置,首先體現在農業生產系統之中。一個健康良性的生產系統應該體現二個標準,即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係協調。如果只從農業種植上講,結構合理就是按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所衡量的效益達到最優;功能高效是指土地資源利用優化,人力、物力、資金的投入高效,及商流、物流、資訊流暢通、快速。由於期貨市場有著眾多的研究者以及交易的連續性和規範性,期貨市場就具有預期性和權威性的特徵,期貨市場的價格是期貨市場預期性的集中反映,期貨市場的價格和資訊在一定程度上就成為配置資源的依據之一。因此,利用期貨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可為達到優化資源配置,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服務。

  參考文獻

  [1]胡榮華,羅照華.糧食價格政策分析[J].財經論叢,2002,6:7-11.

  [2]黃春花.改革期貨市場管理制度[J].財經科學,2003,5:44-46.

  [3]黃景貴.論創新理論的產生及其發展[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0,2:2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