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水彩畫的中國氣質

     摘要:水彩畫在中國畫家的研習過程中,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融匯了中華民族精神、氣質和特有的藝術情趣,經過幾代畫家的實踐,已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表現形式從單一到多樣,從“小品”到大幅創作,從客觀模仿到主觀創造,水彩畫的表現力逐步增強,水彩畫的功能得到了拓展。如同中國人將老莊哲學注入佛家經典之中產生了舉世聞名的禪宗一樣,中國的水彩畫家在接受西方人創造出的這個繪畫形式的同時,自覺地用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認知方式加以改造,形成了今天區別於西方水彩畫面貌的具有中國氣質的水彩畫。
  關鍵詞:水彩畫;藝術情趣;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氣質
  
  在水彩藝術進入中國的一百年裡,水彩藝術的面貌在不斷髮展,從一開始單一的繪畫題材、表現形式、和畫面語言,經過幾代水彩藝術家的悉心研究已經發展成為表現語言豐富,風格多樣,很受歡迎的畫種。水彩畫傳入中國後,中國人把屬於西方的水彩畫,在整體上將其工具和技術加以改造並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和人文心態、自然感受、審美理念相結合,出現了新的面貌,其形式和內容也是十分協調的,使水彩畫轉變為中國文化總體的一部分。從巨集觀看,東西方兩種文化是在相對封閉而完全不同的環境下各自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他們的不同特點形成了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互補性,從文化史的角度看,當這兩種文化來自互相吸收和互補時,都能夠得到豐富和發展,而當一方拜倒或向另一方作完全同化,則會喪失自我而衰弱。所以從微觀上講,儘管水彩畫是西方傳來的,但在中國文化的薰陶下,將漢民族的傳統審美精神和法則注入西方繪畫的寫實技巧,融會了西方水彩畫的精華和中國傳統文化而獨具風貌,傳遞出“百鳥悠悠下,寒波淡淡起”的無限空靈的中國詩境的水彩畫模式。與其他畫種相比,這一現象是非常的自覺、明顯和獨特的。
  下面就將從幾個方面談談具有中國氣質的中國水彩畫。
  一、中國水彩畫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1、水分的充分發揮,使水與色的交融達到了一個極致。傳統的英國水彩畫,水分只是作為調和色彩的一箇中間媒介,起著調節色彩濃淡度的作用,類似油畫中的調色油。技法上以色彩為主,層層薄罩,水分的效果不明顯。而在中國水彩畫家手中,由於受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影響,水分被積極利用,把它放到與色彩同等的位置,成為繪畫材料的一部分。於是,就有了中國水彩畫的這種酣暢淋漓的視覺效果。2、用筆的力量感和寫意效果。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中國人從小就接觸了毛筆,有“童子功”,講究一筆一畫、間架結構、脈絡氣韻和章法佈局。水彩畫的筆與中國的毛筆在材料與構造上極為相似,中國水彩畫家作畫過程中追求力度,狀物造型的同時,用筆方法上比西方人更為奔放瀟灑。有的水彩畫家甚至直接用毛筆作畫。強調手隨心至,提、揉、按、壓,握管運氣,行走把握,筆筆都會流露出中國書法的影子。因此,在把握水、色、筆與紙的材料關係上比較敏感,最終在水彩畫成因和效果上就有明顯的寫意性和空靈感。西方人水彩畫的用筆方法直接從油畫的用筆方法上傳承過來,強調空間秩序和造型的準確,比較拘謹,畫面效果更接近油畫。3、更講究透明感。透明是水彩畫藝術的鮮明特點,也是區別於其他畫種語言的根本所在。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也講求透明,筆墨只有“透”才會有“韻”,中國畫家作畫往往從某一區域性開始,慢慢鋪開,沒有西方繪畫從小構圖、大色調、區域性塑造回到整體這樣的反覆過程。在這個參照系下,中國水彩畫家對水彩畫的透明感的把握更敏感,更講究。許多畫家強調一次性完成——色彩的一遍到位,儘量減少顏色的疊加和重複。西方人畫水彩雖然也追求透明,但由於其基本方法是顏色的反覆多次疊加,因此在效果上稍有遜色。4、中國水彩畫的虛實美。虛實是中國古典美學中的一對重要範疇。它們相輔相成,對立統一,“實”指實體、實事、實物;“虛”指虛靈、虛幻、空白。在中國繪畫中,實與虛還可以泛指詳與略、密與疏、露與藏、顯與隱、黑與白等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中國畫中十分講究虛實關係的處理,有許多法則,如“景愈藏意境越大,景愈露意境越小”、“筆愈簡氣愈壯,景越少而意愈長”、“疏能跑馬,密不透風”。西方繪畫也同樣講究畫面虛實空間的表現與處理,但在指導思想上受“摹仿論”、“反映論”、“現實主義”的深刻影響,他們認為所謂實,就是形體結構明確,細節表現詳盡,色彩對比強烈,明暗反差較大;所謂虛,就是畫面形體對比較為模糊,色彩對比減弱,明暗反差較小,細節比較概括。由於水彩畫特有的媒介與材質,使水彩畫在色與水互為交融中完成畫面,在水的作用下形成了流動和滲化的虛實美,其他畫種難以企及。油畫靠“擺與堆”,國畫靠“潑染”,在虛實的變奏中不及水彩,水彩畫既可靠運筆使畫面上水色流動,又可通過操作畫紙的上下左右傾斜使水色在畫面上流動,因此,水彩畫在表現虛實變奏方面能相容中西繪畫之長,含納意境空靈,塑造入微之美,給人以妙趣天成的視覺效果。
  二、中國水彩畫獨特的意境。中國的傳統精神,即“天人合一”的態度引導人與自然融合,作畫講求文章氣與書卷氣,尤其追求詩的境界。由於中國民族意識和中國文化精神在水彩畫上的作用,它的滲透與其他西方畫種相比非常自然,最主要的是中國水彩畫的風格面貌和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完全和諧,從中國文化的背景上看,儒、道、釋互補,構成了中國人浪漫瀟灑的審美意識,講究虛、靈、空、淡、深、遠。唐代詩人王昌齡認為詩有三境:物境、情景和意境,三境俱佳者乃為好詩。比如嚴羽的《浪倉詩話》——鏡花水月,營造了空幻、淡遠之美。西方水彩畫雖然也講意境,但在空間意識方面,卻反映著各自的美學準則,同時也體現出不同民族的審美趣味。比如風景畫(在中國俗稱山水畫),中國人強調虛境,朝廣延空間展開,屬於開放型、行進式的,是靈動變化的,按作者的主觀需要巧妙設計畫面。再比如,孔夫子把文人分為仁者和智者兩種型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於是,水就有了哲理意味。水是天下至清之物,從禪宗的“虛融淡泊”、老子的“見素報樸”到佛陀的“淡泊寧靜”說的都是水的境界。所以,中國的水彩畫家不再注重“實境”的再現,強調“逸”,玩水之妙,在於內賦的精神氣韻,追求的是一種空靈虛靜的情趣,成為某種不可見的心智活動。令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使西方的水彩畫材料映射出充沛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取向,追求氣韻——和諧、律動;意境——神遇而跡化、人與自然的融合,景語轉化為情語;格調——在價值判斷取向上,希冀超越世俗。因此,如果說西方水彩畫崇尚“實境”的話,中國的水彩畫常常處於一種物與境不斷轉化的狀態之中。
  三、水彩畫與中國水墨畫的融合。任何一個民族的審美觀念的建立,都以本民族的哲學精神為思想根源。兩千多年來我們一直受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影響,在審美觀念上自然以這些思想為標準。作為審美觀念上一種非常直觀的視覺表現形式--水墨畫,無論在繪畫題材上還是內在情趣上,無不體現我國傳統哲學思想。水彩畫作為一種外來的藝術形式,雖然在形成年代、地域環境和中國水墨畫都有相當大的差異,但它以水為媒介,通過水與色的巧妙結合,以一種含蓄、靈動、詩意般的視覺效果出現,這和我國水墨畫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水彩畫進入中國後,由於受西方水彩畫的影響,中國的水墨畫的發展出現了西方水彩畫的痕跡,水彩畫中的以色破色,色墨結合,色墨相融的水彩技法在畫水墨畫中被運用了,水彩畫和中國水墨畫的用色,用水,用墨的接近,有些中國畫家便把水彩畫水色鮮豔的效果引用於水墨畫之中,因此在近代眾多的中國畫的名家中,像任伯年,吳昌碩,齊百石,黃賓虹他們的作品都融入了西方水彩畫的技法和效果元素,來增加水墨畫的表現力和水墨色彩的交相輝映。
  水彩畫的筆力湧現,也是通過其特有的線條筆法來顯現詮釋的,水彩畫的生命,是需要畫家像中國水墨畫那樣體現出筆法中的筆力工夫,融化情感和自然於繪畫的作品之中,通過長期習練“搜盡奇峰打草稿”練就的胸中丘豁撒於筆端,淌於紙上,成就畫家的筆力和氣品,在水與色的流淌流動中,駕馭筆觸描寫的痕跡,不論是畫樹,畫山,畫岩石,畫花草都是色與色相互相連而成為一個整體,因此水彩畫的許多地方,有國畫的寫法,國畫上的筆力和氣品,水彩畫中也有體現。我們的國畫中的沒骨法,就和水彩表現沒有什麼區別,有時在表現水彩畫中的具體物象時,我們同樣可用國畫線條來刻畫,總之,水彩畫在水和顏色,在色與色之間,可以渲染、融合、混暈中,靠畫者手中筆法筆力,消融成趣,顯出妙味,這是水彩畫在筆力技法上的特色,色彩豔麗,趣味清新,變幻豐富是水彩畫獨有的特色。
  目前,中國水彩畫的發展倍受世人矚目。從1986年全國第六屆美展,水彩畫作為一個獨立畫種在廣州展出,已從過去的一個小畫種,一躍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大畫種。中國水彩畫的整體水平已達到世界一流,從西方的吸收、學習,由生到熟,發展到現在既能表現豐富的人民生活,又能反映轟轟烈烈的歷史變革、主旋律的作品。水彩畫在人、性、意上都得到了充分發揮。從過去單一的情趣,到目前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擴大了水彩畫的創作空間,拓展了視野,中國是水的天地、墨的故鄉、彩的沃土,有水彩畫創作隊伍,如果以自己的方式吸收傳統,並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求新,進一步拓展創新意識,以中國詩境為靈魂,以山川自然為物件,以色彩為依據,以傳統筆墨為參照,發揮小巧精靈之特長,緊隨時代步伐,傳神達意,創造一個濃郁清新的水色世界。相信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會以自己的感受創作出符合我們民族、我們心境的佳作,也為世界水彩藝術添磚加瓦。
 註釋:
  [1]李澤厚,劉剛紀主編,《中國美學史》[M].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出版.
  [2]劉墨,《中國美學與中國畫論》[M].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134頁.
  [3]《中國書畫全書》[M].第一冊,7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