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水彩畫的趨利與利

    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財富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爭取利益的最大化已成為我國各行業普遍追求的目標。然而,在我國水彩界,視趨利仍為異出,被視為阻礙水彩畫發展的一大障礙。水彩藝術之趨利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促進水彩事業的發展,提高水彩認知度,也可以把它引向平庸化,低俗化。怎樣平衡這一態勢,使之成為促進水彩藝術發展的動力,而又保持正確的藝術發展方向,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水彩畫的現狀及問題
  水彩畫在中國已有百餘年曆程,期間取得成就有目共睹,無論藝術水平、理論認識還是創作基數雖都有很大提升,但仍屬於發展形成時期。在這一百年的發展中,我國的水彩畫面貌現已趨形成,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表現為全國性和省市級水彩學術交流及展覽層現,各級水彩畫學會林立,學術研討會也頻繁舉行,湧現了許多優秀的水彩畫家和作品。尤其從第六屆全國美展水彩畫單列展區以來已歷6屆,作品的題材、風格面貌和畫幅尺寸限度逐漸拓寬,水彩隊伍不斷壯大,藝術水平顯著提高。但是,水彩畫在我國的現狀,仍屬底子較薄、階層較低、創作題材較窄,發展相對滯後,為不少業內人士難以樂觀。其中表現出來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重技輕意:水彩畫因其技術性要求頗高,掌握難度大,效果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很容易使畫家陷入追求技法的泥沼,成為一個個為技法而技法技藝超群的專家,缺少的恰恰是繪畫本身所應具有的藝術內涵;其二、得意忘“型”:水彩畫的造型歷來就有個“定論”,即水彩善畫光色而難具造型分量,中國的水彩畫造型藝術明顯得力於東方水墨韻味觀念的滲化,一直傾向於抒情、隨意、以意寫形的手法,但是,另一方面也呈現出普遍的造型能力較弱,基本功不紮實的問題;其三、意識落後:水彩畫在我國的普及程度可以稱得上大畫種,可是在當今中國畫壇上,其學術價值、藝術地位又由於觀念意識的開拓性不足常常歸於小畫種之列;其四、趨同從眾:中國人似乎具有趨同的性情,當一個人稍微表現或探索一種好的形式或題材,便會出現諸多趨之若鶩的“追隨者”,失去對水彩本體語言上的探索與深化發展,繼而失去表現更加豐富內容的激情,造成題材、內容、審美感受的偏窄。
  二、水彩現狀的深層缺失
  以上所描述的問題只是中國水彩畫創作現狀的表面,挖掘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層缺失,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更好的推動我國水彩畫的發展。
  首先是趨利。趨利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水彩作品意味的商業化,畫家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改變藝術追求目標。水彩畫變成商品,本身有利於水彩畫的發展,但是作品風格、意味的商品化就不是件好事了,原因在於作者會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改變自己的風格樣式,從而失去對藝術本質的追求,使作品流於庸俗化。另一種是功利之“利”,畫家出於參展、評獎、被認可等功利目的,刻意迎合一些人和形勢的口味,忽視自己的真情實感和個性化審美體驗。廣州的乾果橘子風貌,湖北的青瓷細布風格,展覽中傳承的“破銅爛鐵”風氣、少數民族風情等,真猶如“一朝天子一朝臣”層出不窮。借鑑學習是必要的,刻意效仿便有傷風化。當水彩畫的特性成為一種準則時,畫家便失去對水彩本體語言上的探索與深化發展,繼而失去表現更加豐富內容的激情,造成題材、內容、審美感受的偏窄。
  其次是開拓性不足,流於模仿。這種不足和模仿也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問題四中說所的風格趨同和對優秀形式語言的模仿。另一種是重複其他畫種的藝術發展道路,尤其是西方油畫。雖然這個問題不是朝夕能夠解決的,模仿和借鑑的界限也不明確,但是中國水彩正在研究和解決的許多問題,是西方美術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解決的問題這一現象是不爭的事實。
  再次是作品缺乏人文關懷、生命關懷和思想、情感的震撼。我國目前大部分水彩作品的題材面較狹窄,樂津與逸筆草草的小品之中,承載生活的含量不足。儘管這裡面不乏好的因素,但整體上分量太輕,許多作品內容空乏,表現柔弱,感情蒼白,思想貧乏,缺少社會容量,感召力不強,難以啟開觀念深層的審美意識,畫種自身的巨大文化表現功能也難以發揮。原因就在於畫家缺乏深層次的情感關懷,作品難以引起觀眾心靈上的共鳴。任何一副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的審美、修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完美體現,如果偏離這一點就會削弱探索的意義,表現在脫離對生活的觀察,敏銳感受的喪失以及對本體語言深化潛力的挖掘。
  三、趨利與利的協調與平衡
  當前,很多院校都開設了水彩畫系,水彩專業,但水彩專業學生的出路在哪裡,卻使多數校方諱莫如深,也是多數摯愛水彩的藝術家儘量規避的問題。把水彩作為主要專業謀生的除了一些學校的教師、水彩協會的專員外,我還沒見到另外的生存方式。多數是畢業就轉行,把水彩專業的知識作為美術基礎來用,這本身倒無可厚非,但至少說明單靠水彩謀生是沒有出路的。難道我們辦學宗旨就是這樣的嗎?我們怎樣才能把水彩培育成能為藝術家謀利、謀生的一種藝術形式,成為喜聞樂見、趨之若鶩、廣泛接受的藝術形式?我們常見到人們願意花大價錢買工藝品做裝飾,也不願收藏相同價錢的水彩畫,這種意識的差異又在哪裡?
  前面分析的趨利是其對藝術發展的弊端,而從另一種角度來講,趨利也能給水彩事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首先,利益的回報可以調動藝術家積極性和主動性。藝術創造是一項美的勞動,是社會分工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純粹精神的追求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沒有生活物質保障的藝術,也許會有璀璨的光芒,但往往會以藝術主體的生命為代價,那是一種佈道者的精神,卻不是藝術大眾的生命追求。作為多數的藝術前進道路上的基石,或是基石中催生出來的佼佼者,他們所追求的往往是藝術生活道路上的欣慰和滿足,是藝術與生活質量的協調和互動。當藝術家能從勞動中獲得一定的功利回報和利益滿足,他們不但能從生活的壓力中解脫出來,也能有條件獲得更好的創作資源,將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和活力。
  其次,趨利可以提高水彩藝術的社會認知度。想得到某種利益的回報,就必須走出尖塔,宣傳、推廣使人認識它,進而接受它,就如品牌的推介,商品的廣告。這種推廣的過程,單靠組織幾個展覽是不夠的,也許每個有這種利益意識的都會參與期中。在這過程中,人們不但能夠深切地感受水彩作品的使用價值,也可以進一步感受到水彩的藝術魅力,從而使水彩藝術的社會認知度得到提高。反過來,當這種社會受眾基礎廣時,整體的審美層次也會逐步提高,同時,社會需求大也能通過競爭相互促進。這種狀態在現代科技的發展過程中顯而易見,歷史上,17世紀荷蘭小畫派的繁榮和興盛也是一種趨利的見證。
  再次,趨利促進水彩市場的繁榮和發展,將形成水彩藝術發展的良性迴圈。水彩畫作品本身既是傳達感情、審美鑑賞的藝術品和收藏品,、也是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商品。當前兩個條件完成的同時,水彩藝術市場的繁榮和發展也隨之而來,這種繁榮和發展也將催生出一批批新的水彩藝術家和從業者,水彩藝術的形式也將會得到多樣性拓展。
  當然,在藝術追求的過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單純的利益、迎合市場而放棄藝術發展的基本原則。在一個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社會趨勢中,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受眾都應該思考我們的社會到底需要怎樣的藝術和怎樣的審美,怎樣讓我們的作品承載更多的人文關懷,思想內涵,從而具有人性化的“生命的溫度”?在個體之利與水彩發展之利的平衡中,我們還有很多的課題,如個人利益與個性創作原則的結合、藝術發展規律與市場機制的互動、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等等需要深化。但總的來說,趨利如同洪流,不應去堵,而應疏流,引導到正常的渠道,使之為我所用,營造個人之利,水彩發展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