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春節習俗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你知道嗎?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貼對聯

  年節這一天,家家都會貼上寫有吉祥語的紅對聯和橫幅,大廳裡貼上大紅的“福”字,豬牛圈裡貼上“六畜興旺”的紅條幅,除外還會在許多用具上貼上紅紙條,稱之為“封歲”、“上紅”。

  點歲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歲的習俗,家家通宵達旦燈火明亮,稱之為“點歲火”,火籠加炭稱之為“漚火桶”。大家團聚一起,辭舊歲迎新春,共享天倫之樂。除夕之夜,大人還有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敬祖先

  臘月三十日早餐後,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生,將祖祠牆壁粉刷一新。午後,陸續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後,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後,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於耳,一直延續到黃昏。

  拜年

  初一早餐,客家人習慣要吃“長壽麵”,因為麵條長象徵長壽。接著小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孩子糖果桔子,有的還會給“紅包”,舊稱“掛頸”。到親戚家拜年,一般要帶桔餅、糖等禮物,主人備茶果接待,有的還要留飲“拜年酒”吃雞腿,拜年活動一般會延至元宵後,甚至正月底。

  洗柚葉澡

  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後家家戶戶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汙穢、“窮氣”、“衰氣”洗掉,乾乾淨淨進入新的一年。洗過柚葉澡後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換下的髒衣服當天要洗滌乾淨。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佈新之意。這習俗已逐漸被淡化。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會被窗外的鞭炮聲和打掃聲吵醒,因為這一天我的家鄉有大掃除“送窮鬼”的習俗。當天每家每戶都會打掃衛生,大人、小孩齊上陣,好不熱鬧。

  年初三“送窮鬼”

  年初一和年初二這兩天,儘管屋內屋外的地面堆滿厚厚的鞭炮紙屑、菸頭、糖果紙等垃圾,但這兩天不能掃地,也不能倒垃圾。這些垃圾必須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掃。因為人們認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這兩天要“囤財”,這兩天掃地和倒垃圾,會掃走和倒掉家中的財運。客家人把年初三稱為“窮鬼日”,這一天要把“窮鬼”送出去。“送窮鬼”是把貧窮和不好的東西送走,與貧窮、黴運告別的意思,所以年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把垃圾、不好的東西清掃出去。

  如今,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把垃圾倒在岔路口再焚燒的現象少了,很多人都會把垃圾倒在村口的垃圾桶裡了。但“初一初二不打掃,初三大掃送窮鬼”的習俗還一直在流傳。

  客家人春節吃的食物

  隔年飯

  在除夕前一天,都會用大木甑蒸“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祗時,“隔年飯”要插上12雙筷子和12根大蒜。還要燒紙錢,供桔子、柚子等,有的還要擺上幾枚銀元,取意“有食有財”,“隔年飯”要供奉數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飯”要重新蒸過,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歲歲有餘糧”,到初五“隔年飯”吃完後,才開始放新米下鍋煮新飯。

  磨豆腐,乾魚壙,殺豬、雞、鴨

  農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農家多數家門口有小魚壙,到農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後全部魚壙放水捉魚,一方面要用壙魚製作菜餚,另一方面方便春節後挖取壙坭做肥料肥田。與此同時,開始陸續殺豬。一般人家過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豬肉,有的人家過年一戶殺一頭大豬,主要用途是:一、饋贈親戚、朋友,每一戶親戚要饋贈二至三斤豬肉,特別是岳父家饋贈的肉就更多,新結婚姻親饋贈的豬肉數目更為可觀,否則會被人恥笑為“孤寒鬼”。

  客家春節過年禁忌

  年初一不能掃地倒垃圾,以防把“財氣”掃走;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動針線;不能打孩子等。尤其是入“年界”後至春節期間,不能說“死”、“病”等不祥的話語。

  按祖客家人傳統規矩,正月初一至初三是不許從外面帶“青”進來的,所以過年前,家庭婦女會買夠蔬菜過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