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的課後複習方法

  課後複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是與遺忘鬥爭的有力武器。那麼如何抓好這一環節,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供大家參考。

  

  1.課後回憶

  課後回憶,亦稱“嘗試回憶”或“試圖回憶”,即在聽課的基礎上,把所學內容回憶一遍,它具有檢驗聽課效果的作用,

  課後複習的學習方法。也有人把課後回憶叫作“過電影”。如果能順利回憶,就證明聽課效果好,反之就應尋找原因,改進聽課的方法。

  回憶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學過的知識在頭腦中“再現”一遍,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可以一個人單獨回憶,也可以幾個人在一起互相啟發、補充回憶。

  課後回憶可按教師的板書提綱進行,也可按教材的綱目結構進行,從課題到重點內容,再到例題和每部分的細節。

  2.精讀教材

  許多出色學生的學習實踐表明,對教材理解得越“透”,掌握得越牢,作業就做得越好,越節省時間。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精讀教材,一要全面,二要突出重點。對課堂上未完全理解或在回憶中未能再現的內容要著重精讀。精讀時要注意:把握要領,從多個角度分析同一個內容,並有意識地加強對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3.整理筆記

  課堂聽課時間是有限的,而且老師講課的速度較快,難免會漏記一些內容,這就需要課後整理筆記時加以補充。特別是提綱式筆記,它只記錄了課堂內容的綱要,因此必須整理筆記,充實內容。

  此外,在課後複習中,可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也需要補充到筆記中去,

  4.練習

  練習包括書面作業、實際操作等。“練”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獨立完成,切忌抄襲與照搬;

  ②要有針對性,針對重點難點練習,因老師最清楚重點和難點所在,所以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切忌題海戰術;

  ③要留心總結解題方法,尋求解題規律,以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④要知難而進,不要一有問題就馬上求助於老師,應力爭自己解決,即使請教別人,也應建立在自己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有深刻印象。

  上面的回憶、精讀、整理、練習四步,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回憶”、“精讀”和“整理”是理解消化課堂聽講內容的過程,“練”是運用知識,形成知識技能的過程,四個步驟缺一不可。

  至於實際操作程式,則可根據需要靈活安排,或者按回憶——精讀——整理——練習的順序依次進行;或依逐個知識點分別進行這四個步驟,最後達到複習的目的。

  怎樣上好小學語文古詩課

  一、結合古詩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古詩教學以誦讀為主,但一味地要求學生讀讀背背,時間長了,學生們就會覺得學生古詩枯燥無味。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我在古詩教學中敢於創新,利用三個結合,來不斷拓寬古詩的教學內容。

  1、詩書結合

  為了使學生既會背誦古詩,又會默寫古詩,還能以古詩為範本,進行寫字練習,我在教學過程中告訴學生,很多古代的書法家都是以古詩為內容練字的,你們想不想成為書法家?課後我把所教古詩用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的字型打印出來,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們認真練字,並在寫字課上進行書法比賽,評出一、二、三等獎。這樣,學生既會背默古詩,還提高了寫字水平。

  2、詩畫結合

  畫畫可以說是小學生們的最愛,在語文課上如果讓學生把畫筆拿出來,肯定會引起很大的歡呼聲。小學課本中的古詩,大都意境優美,詩情裡面都能讀出很多畫意。為此,我在教學完古詩內容後,除了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外,還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古詩所描繪的畫卷,然後根據自己的想像,把古詩的意境畫在圖畫本上,並在圖畫上留出足夠的位置,把詩句題寫在圖畫上,這樣一篇古詩在學生們的畫筆中就變成了一幅圖畫,並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詩文結合

  到了高年級後,學生們有了一定的寫作能力,想象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如果能把一首古詩變成一篇文章,更能提高學生們的綜合能力。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拓寬古詩的教學內容,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把古詩的寫作背景、當時作者所處的歷史環境、人文環境以及作者當時的心情都講給學生們聽,讓學生們大膽地發揮想象力,設想自己就是古詩的作者本人,把言簡意賅的詩句擴充套件開來,加上當時的歷史環境,想象當時的自然環境,把古詩的譯文變成一篇小散文。雖然要求有點偏高,但絕大多數學生都聽的津津有味,並能欣然下筆,把四句的古詩變成一篇二三百字的小文章。

  二、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知詩人

  針對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特性,採用優美動聽的兒歌《靜夜思》匯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古詩的興趣。

  2、藉助舊知解詩題

  知識的鞏固與遷移,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讓學生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從“贈”字入手去理解“贈汪倫”的詩題。

  3、初讀古詩感詩文

  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切實過好“認讀關”是“學習主題構建”的良好前奏。讓學生先掃清字詞障礙,讀通、讀順全詩。這樣既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李白與汪倫之間的深厚情誼,養成傾聽的習慣,教師的積極評價又使學生獲得成功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師生合作明詩意

  為讓學生注重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表達與交流的技能,合作學習是十分不要的。我主要通過問答、孩子們的討論去理解古詩的意思。

  5、品讀古詩感詩情

  按照課程標準,“沒有琅琅的讀書聲,語文課堂將失去活力”,因此,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入情景,在多中形式的讀中,揣摩、體會詩句所承載的知識、情感、文化。從而表現出對語言本體的學習,而不拘泥於教材。以教材為載體,以“讀—思—悟—讀”為基本學習活動程式,讓學生通過不同朗讀感悟,使學習程式螺旋式重現、上升,使他們深刻地領悟詩意,並促使其語文素養***朗讀水平、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從而養成讀書的好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本環節的設計如下:

  三、品味語言,整體感知

  讀詩要抓住“詩眼”理解詩歌內容。詩眼是詩中最凝練、最傳神、最準確的傳遞主旨的字句,讀透詩眼,能容易的把握詩的中心和領會詩人的情感。在語言中品味古詩的表現力。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它們的妙處早已為人們所稱道,而這種妙處體味獲得的過程就是對古詩詞中語言的品讀。如《觀滄海》中緊扣一個“觀”字,寫的沉雄健爽,氣象壯闊,意境開闊。透露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水的情感,詩中情與景緊密結合,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襟和想統一祖國的豪邁氣魄。全詩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詩歌內涵。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句詞詩人藉助生動形象的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多彩的景色,紅日升起,在陽光的映照下,江邊明豔的花朵比火還要紅,春江水清波碧,水色綠得像染料一樣。教學生讀詩詞只有對古詩詞的語言深入品讀,才能讓學生走進古詩詞,與作者對話產生共鳴,感受他們的學識、大氣、思想,開拓視野,開闊胸襟,培養大氣,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