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淺談論文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情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語文教學呼喚情感教育》

  摘 要: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不僅僅注重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更要注意情感目標的滲透。語文學科的特點告訴我們應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傳授知識和學生接受知識這種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活動融為一體。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可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形成新的師生角色定位,同時開發最優化的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師生關係;教學模式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多注重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而忽視情感目標的滲透。這樣的教學,既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不利於學生知識的獲得、情感的豐富、能力的發展等等。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材中,文質兼備的文學作品佔據相當的篇幅。這裡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這裡有感人至深的父母之情,朋友之誼,也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

  怎樣才能幫助學生髮掘出作品的這些內蘊,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呢?我認為我們初中語文教師應是情感教育的設計師、遷移者,在實際教學中,應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傳授知識和學生接受知識這種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活動融為一體,使教師、學生、作品三者情感產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我們應該做到:

  1 形成全新的語文教學模式,養成大語文教學意識,尋找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主動營造一種學習氛圍,陶冶學生情操

  進入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緻、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於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對於中學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

  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影等形式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父愛的錄影帶。或放一曲《父親》歌曲的錄音,創造意境,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自然進入對課文的學習。從課文的寫作背景及對“父親”的幾次背影描寫中不難營造一種“悽楚感傷”的氣氛,並使這種氣氛瀰漫到整個課堂之中,深入到心靈之中,讓教師與學生、作者與“父親”的情感“熔”於一體,產生共鳴,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以背影開篇,一下子就點明全文的感情基調。車站相別的場景2次寫到背影,淋漓盡致地抒寫了父子間的深情、催人淚下的離愁別緒。文章結尾處,作者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間,並與開頭相呼應,真正做到以情開篇,以情收束。學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進入課文情境之中,心靈受到震動,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開啟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2 結合課文內容,加強課外比較閱讀,尋找感動,拓展視野,豐富知識積累

  教材中所選文章,誠然是古今中外的經典之作,對訓練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思想素養,不無裨益。但教材中的閱讀量對中學生來說還遠遠不夠,教師還應結合教材與學生實際,推薦相應的課外閱讀書目,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比較閱讀。如讀了《背影》,可推薦散文《父親的信》、《父親》;讀了《蘆花蕩》,可推薦《荷花澱》;讀了《月球上的足跡》,可推薦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這樣,學生在與課文相關的比較閱讀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觸動點,再次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還可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積澱。

  3 詮釋不一樣師生角色,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化教學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極大的感染性,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如果我們教師能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語文教師尤其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更多地秉承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範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範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直接對其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從事教學工作這麼多年,我有這樣的深刻體驗: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並會努力將它學好。對此,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利用情感的這一特點,為教學開闢一條“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師的自身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我們相信,教師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我們:“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但情感的佈施從來就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更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見,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全身心的培養自己對學生的情感基礎,使情感成為教和學的聯絡紐帶,在生活和學習中入手,培養情感。

  4 探索最適合的學習方法,尋找學習者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優化學習效果

  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不外乎聽、說、讀、寫,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化的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點――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為關鍵。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深入人心並廣為實施。

  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新課標強調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在組織學習八年級上冊的《老王》時,分小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第一步,走進課文。首先,引導學生圈點生字,在小組內分工查閱工具書,互相學習。其次,認真讀書,讀準字音,互相糾正字音,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再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課文大意。第二步,探究小說中的人物。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回答:①小說中的“老王”是怎樣一個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對別人的“善”?②我們對老王的“善”又表現在哪些地方? 第三步,探究作者寫作意圖。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後推薦代表就在全班發言。最後質疑問難;在有感情的朗讀中結束教學。

  總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社會各界呼喚創新人才的今天,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有必要強調“情感”因素。只有充分重視培養健康完善的情感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並切實地把它落實於教學工作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陶冶情操,愉悅性情,滋潤心靈,健全人格。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高素質的一代人才,社會才能不斷走向進步。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