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環境教育淺談論文

  中小學環境教育是環境基礎教育。“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境教育是面向全社會的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略論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實現》

  【摘 要】中小學環境教育是環境基礎教育。中小學生開展環境教育,可從四方面著手:一是提高認識,把環境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二是夯實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三是抓住重點,提高教師環境素質;四是創新形式,積極開展環境保護活動。

  【關鍵詞】中小學;環境教育

  生態環境問題是目前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共同關心和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面對這一嚴峻問題,各國人民正共同努力,採取各種辦法和手段,但從根本上和長遠來考慮,應該從社會意識方面入手,確立人人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環境道德。

  正如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說:“生態保護已經不是某個政府的決策問題,而是所有地球人需要共同面對的,這已經是每個人的道德問題”。《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指出環境意識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環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包括環境意識在內的基本手段之一,環境教育對環境保護工作起著先導、基礎、推進和監督作用。環境教育的內容包括:環境科學知識、環境法律法規知識和環境道德倫理知識。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境教育是面向全社會的教育,其物件包括社會各階層,但在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是環境基礎教育,因為中小學生是一個受外界影響最大的時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對他們正確引導、積極培育,形成科學的環境素質,將對其一生的社會行為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如何開展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提高認識,把環境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各級領導是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決策者,學生環境素質的提高,首先需要各級領導,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提高認識,要把環境教育放在重要位次。

  2001年出臺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十五條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現代人類社會公認的七大道德觀即:生態道德觀、人類道德觀、社會公德觀、職業道德觀、家庭道德觀、學習道德觀和自我道德觀中,生態環境道德觀排在首位。

  《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指出,強化基礎階段環境教育,在相關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鼓勵中小學開辦各種形式的環境教育課堂。為此,教育部門、環保部門和相關部門要編寫、出版、發行適合中小學生提高環境道德素質的校本及科普讀物。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把學校開展環境教育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來抓,各學校要確立實施綠色教育的辦學理念,把環境教育納入學校中心工作之中,並確定具體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措施等。

  二、夯實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環境教育的主陣地,因為各學科都蘊含著豐富的綠色教育內容,要充分利用課堂實施環境教育。《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指出,強化基礎階段環境教育,在相關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鼓勵中小學開辦各種形式的環境教育課堂。

  加強中小學各科教材中環保內容的教學研究,提高課堂的環境教學質量。如語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如學習《一個小山村的故事》時,先播放一段錄影演示一個小山村的美麗風光,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小鳥婉轉的叫聲,小河潺潺的流水聲,綠葉愉快的笑聲,形成對美麗自然環境的感性認識,接著老師話題一轉,這麼美麗的一個小山村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裡,竟然永遠地消失了。提問“為什麼小山村會變成這樣?”引導學生讀第2、3自然段,這樣學生自己找到了答案:無數的樹木被村民砍掉了,小山村在這種砍伐中悄悄地變化著,變化著,終於,在一次洪水中,小山村被洪水沖走了。這樣學生對保護自然、愛護環境就有了很深的理性認識。另外在其他科目中也可以滲透環境較,如有這樣一道初中一年級的數學題:有一草場,27頭羊可以吃6周,24頭羊吃9周,問23頭羊可以吃幾周?假如稍有環保意識,你一定會有種種的疑問:考不考慮草場中草的生長週期?這群羊究竟怎樣在草場中吃草?依據所給的答案,最後草場裡的草豈不是被羊啃得光光?也就是說是一道非常不符合環保觀念、也不切實際的題目,不僅未能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甚至相反,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愛護植被,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踐踏草坪。

  三、抓住重點,提高教師環境素質

  課堂教育,離不開教師,因為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同時也是學生模仿與學習的物件。教師自己環境素養不高,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必須有計劃、有目的提高教師自身環境保護意識。

  首先,要求教師加強自我學習、自我行動。“學高為師”,教師自己要學習環境哲學、生態經濟學、生態環境法學、生態美學等學科知識,形成科學的生態道德觀、生態價值觀、生態消費觀等等。“身正為範”,學生要能充當學生學習模仿的典範,老師要身體力行,如不抽菸,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飯盒、塑料袋,不浪費水電、紙張、粉筆等,愛護花草樹木等等。

  其次,多渠道豐富教師的環境保護知識。結合學校師德、師風建設,聘請環保專家在教師中定期開展環保知識講座,對教師進行環保意識培訓;選派教師參加各級開展的環保教育培訓活動;藉助網路平臺,引導教職工瞭解環境教育最新資訊等。如綠色自然觀:懂得了人類不是自然界的中心,只是自然界平等的一員。人類應該學會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自然界中萬物與人類是互相依存,共同生息的。要摒棄人類主宰自然的思維,學會與自然和睦共處。綠色資源觀:認識到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應該珍惜賴以生存的一切資源,當代人對資源的利用不能損害子孫後代對其的利用。綠色財富觀:經濟的增長不能以破壞環境、影響生態平衡為代價。綠色消費觀:要用適度消費代替過度消費,用簡樸生活取代豪華、奢侈的生活。

  四、創新形式,積極開展環境保護活動

  環境教育是一種養身教育,課堂理論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寓環境教育於各項實踐中,從而開闊學生視野、提高環境保護認同感。

  中、小學要利用活動課教學時間,組織好環境保護活動。如“消除白色汙染”活動、“保護水資源”活動、回收廢舊物品、變“廢”為“寶”的科技小製作活動等。又如結合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愛鳥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紀念日,開展野外考察、郊遊等形式多樣的環保實踐活動。還有通過夏令營、冬令營、競賽和徵文等課外活動,使學生受到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環保意識,而且激發了他們保護環境,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情感,使課堂滲透的環境教育真正內化到了每個學生的實際行動中。

  總之,中小學環境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校領導、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滲透到課堂教學內外,需要貫徹到學校教學、生活的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局,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教育委員會.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 1996:12-10.

  [2]環境保護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2011.04-2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