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與教育淺談論文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塞裡格曼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是幫助人們發現並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積極心理學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二十世紀末產生於美國的一種新的研究正規化,是賓西法尼亞大學教授塞裡格曼***Martin E. Seligman***於1998年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倡議及定位的,塞裡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於2000年在《美國心理學家》上刊登的《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中正式提出來的。以塞裡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為代表的一大批心理學家,對積極心理學的思想與理念進行了深刻地剖析和研究。積極心理學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能和美德等,這給以“問題”為導向和目標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視角,在積極心理學的視域下探討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對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啟示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念

  ***一***積極心理學的本質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塞裡格曼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是幫助人們發現並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基因裡面存在著積極的基因,每個人都有挖掘積極基因、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會激發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積極心理學利用這些內在資源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並以此獲得美好的生活。心理學家有三個使命:第一是治療和修復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第二是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快樂,更有創造力。第三個使命是在少數天才的生長過程中,通過對其10分數的追蹤,對他們進行識別和訓練。但是在積極心理學沒誕生之前,第一個使命成為主流,第二個使命幾乎被忽略了。積極心理學的出現修正了這種以治療和矯治為主要目標的心理學,它呼籲和強調心理學應平衡發展,心理學在關注第一個使命的同時不應忽略其他的使命,即在治療和預防心理疾病的同時也培養、建構人類的優秀品質,二者可以相輔相成,平衡發展。

  ***二***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的範圍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從消極模式轉向積極模式,是心理學把研究物件從特殊轉向普通的一場深刻的變革。它的研究領域很廣,研究主題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的體驗,如幸福感和滿足感、希望和樂觀主義、快樂和充盈,重點是強調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以及充滿希望並樂觀地面對未來;二是積極的個人特質,如自我決定、智慧、創造力、美德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洞察力、才能等等;三是積極的社會環境,如社會關係、文化規範、潛能發展的家庭影響等。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這三個方面並不是孤立的,他們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只是為了研究的方便,人為地的將其劃分不同的方面。

  二、積極心理學對學校心理學的啟示

  ***一***增加學生的福樂體驗

  福樂是由西卡森特米哈伊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一種重要的積極情緒體驗。福樂就是指對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能推動個體完全投入此活動或事物的一種情緒體驗,這是一種包含愉快、興趣等多種情緒成分的綜合情緒,而且這種情緒體驗是由活動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目的引起的。這種情緒狀態在人的意識中會不斷地出現,就像水流一樣,是一個過程。培養學生的業餘愛好是體驗福樂的良好途徑。對學生而言,能否適應學校的學習環境,決定著學業和生活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學生感興趣的業餘愛好,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有利於很好地適應環境,將分離和茫然轉化為福樂體驗。同時福樂體驗也會促進樂觀型解釋風格的形成,進而推動其他的積極體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增加學生的福樂體驗,對促進學生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二***開展希望教育

  希望是一種在個體處於逆境或困境時能支撐個體堅持美好理想的特定情緒。對希望與個體發展的調查表明,具有較高希望值的人能更好、更恰當地應對生活的不幸和壓力,即使在困境中,他們也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靈活的方式來擺脫困境。

  希望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希望可以提升學生的耐挫力,希望會使人面對挫折和不幸時更加堅強,希望可以促進學生的心理抵抗力和耐挫力。由此可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學生培養成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個體,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意志和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三***培養積極健康的人格

  個性特徵與心理健康狀況有關,不良個性特徵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人格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等諸多方面綜合的整體概念,是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和外在行為的總和,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特有的自我。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先天的遺傳因素是人格形成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一般認為人先天的氣質特點是一人後天人格形成的基礎,但人格的形成主要還是依賴人後天的社會生活經驗,正是因為有著個體與後天社會經驗的建構,人與人之間才出現了不同的人格面貌。積極健康的人格的塑造不僅關係到學生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和諧社會的構建。積極健康人格的培養是學生成長和成才的必要條件,是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必由之路,是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培養積極健康的人格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建立積極的學校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是與環境、社會背景分不開的,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同時環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一個人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實際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非常注重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好的環境適應性實際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學校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和發展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的國度,人們更傾向於參照集體的標準來判斷快樂,並且在評估生活時,會考慮到家庭和朋友等多種因素。因此,建設積極、健康、和諧的學校環境就尤為必要。此外積極心理學認為人格主要是在人與社會文化環境的互動作用所形成的一個複雜的因果活動過程中得到發展,內在因素、外部行為和社會文化環境三者共同起著作用,但積極性心理學更強調後天社會文化環境對人格的影響作用。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積極的學校環境,對學生形成積極的人格特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Sheldon KM.Laura&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 Psycho,2001,56***3***:56—67.

  [2]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 Psycho,2000,55***1***:5—14.

  [3]Seligman ME. Authentic Happiness. Simon & Schuster Inc. 2002,17-29.

  [4]Cslkszentmlhalyl,[H].F10w:The Psych0109y of 0ptl一mal Experlence[H] .New York:Harper&Row,1997.13.

  [5]任俊.積極心理學[H].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徐方忠,邢葆平.心理諮詢門診諮客心理問題與其人格特徵的關係[J].浙江醫學,2007.29***9***:958-960.

  [7]童林,李霞.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10***:54-57.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