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的相關探析論文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積極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提倡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有問題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力並獲得良好的生活。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教學;教育

  中國分類號:B84

  1.積極心理學的定義

  現代心理學倡導的“積極”並不是一種充滿希望的良好祝願,也不是光說好話的自我欺騙,更主要的是尋找並研究社會或社會成員中存在的各種積極力量,這種力量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並在社會實踐中對這些積極力量進行擴大和培育。在這一過程中,人類要有意識地為全體社會成員尋找和創造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使每一個成員的積極力量能在這種環境中得到充分表現和發揮,並進而培養全體社會成員個體層面和集體層面的積極品質。

  心理學研究人的積極並不是部分人的一時之念,而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一是人固有的積極本性,二是社會發展的要求,這兩點在後文中有具體闡述,當這兩方面結合到一起後,積極心理學就應運而生了。

  與積極心理學相對應的則是“消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了研究人的心理問題上,側重於研究一些外在刺激帶給人的消極影響及其消除方法,把人看作是一種的只會對外界強化刺激作出被動反應的動物,認為只有當你指出並糾正了他的缺點和問題,他才會作出相應的反應,積極心理學把這種心理學模式稱為“病理式”心理學,也叫消極心理學。消極心理學過分強調自己的矯正功能,習慣於從問題入手開展工作,這種研究正規化使許多心理學家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幫助他人得到改變並生活幸福,但卻不知道如何對待良好條件下的社會成員。

  2.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內容

  從目前來看,積極心理學主要圍繞著“一箇中心三個支柱”,即以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的組織系統為三個支柱,來開展相關的研究,並且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

  2.1 一箇中心:幸福感

  幸福感的研究在積極心理學研究中佔有重要的中心地位,是目前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最為豐富的主題。幸福感研究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沿著人口統計學的維度對不同人群幸福感描述和比較;第二階段幸福感研究開始探索並建構幸福感理論框架;第三階段側重於完善和發展幸福感的測量方法以更深入理解幸福感複雜、多樣化心理過程。最近新的趨勢是走向縱向設計研究、跨文化研究以及幸福感干預實驗研究。而幸福感研究內容也形成新的格局,形成了以主觀幸福感研究為首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三足鼎立的局面,後文的研究主要依據主觀幸福感。

  2.2 支柱一:積極體驗

  積極心理學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是積極的情緒體驗,這是積極心理學關注的重點。它包括對過去的幸福感和滿意感、對現在的愉悅、對未來富有建設性的認知。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滿足、滿意、驕傲、安寧、成就感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現在方面主要研究了高興、幸福、福樂和身體愉悅等方面;在對待將來方面主要研究了樂觀、充滿信心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2.3 支柱二:積極人格

  積極心理學的支柱之二是積極的人格,這項研究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其理論假設是人類可以自我管理、自我導向,是具有適應性的整體。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是通過對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學者們在研究的基礎上將積極的人格特徵與消極的人格特徵進行了區分,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人格分類標準:樂觀型解釋風格人格和悲觀型解釋風格人格。特別強調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積極方面和積極特質,這方面具體研究包括積極品質、美德與力量的分類、樂觀、智慧、自我決定論、創造力與天才、尊嚴等24種人格特質。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決定論和樂觀論。

  2.4 支柱三:積極的組織系統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支柱之三是積極組織系統。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是與外部環境和社會背景分不開的,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同時外在環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一個人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實際上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研究了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組織系統,提出這些系統的建立要有利於培育和發展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要以人的主觀幸福感為出發點和歸宿。當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影響人類生活幸福以及影響青少年發展、天賦得以體現、發揮的環境條件的探討上。但相對於其他研究,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還是相對不足。

  3.積極心理學對教育的借鑑意義

  積極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屬於不同的學科範疇,但是其理論本質、研究目標和研究前提都存在一致性,這種一致性為我們借鑑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將其運用到初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操作上的可行性。

  3.1 理論本質的統一:以人為本

  雖然積極心理學並未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概念,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淵源之一在於人本主義心理學,它提倡積極人性論,消解了消極心理學過於偏重側面問題的片面性,真正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使命和功能――使所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並生活幸福,它把培育人的積極品質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本身的根本目標,這樣就使其目標和人性目標高度一致,使人與社會和諧相處。這體現了一種社會意義上的博愛和人性。

  3.2 終極目標的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積極心理學不僅將著眼點投在積極品質的發掘與塑造上,更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強調人的價值。塞裡格曼在1998年的美國心理學會年度大會上指出:“當代心理學正處於新的歷史轉折,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不應僅對損失、缺陷和傷害進行研究,而是應對人類自身所擁有的潛能、力量和美德進行研究,強調心理學應實現基本價值迴歸的再次平衡,強調所有人的共同發展。

  3.3 研究前提的統一:人的主觀能動性――動機

  作為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自我決定論,認為人是自我決定的人,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以及自主、能力、關係等基本的心理需要。對自我決定的追求構成了人的內在動機,而內在動機是滿足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促進幸福感的最佳方式。但積極心理學家堅持“人”不僅受到生物屬性的影響,更是人與環境和社會不斷建構的結果,“人”是高度自主的,是能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的個體,人的情感能拓展個體的瞬間思維一行動能力,提高個體的生理、智力和社會資源,人自身蘊涵的力量既能戰勝心理疾病,更是通向美德的階梯。

  參考文獻:

  [1] 任俊.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6,5.

  [2] Martin E.P Seligman. Positive social science.

  [3] 龔繼峰,苗元江.從人本主義到積極心理學.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06***38***:4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