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放鬆的過程

  意拳又名大成拳是中國傳統功夫中上乘的功法之一,源於心意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顧名思義,“放”是指調整的過程、階段,“鬆”則是效果。“鬆”是針對“緊”而言的,沒有“鬆”就無所謂什麼是“緊”,同樣沒有“緊”又何談“鬆”呢?有比較才能有鑑別,這一矛盾需要練功的人去揣摩,去調整,才能統一。

  站樁時應當怎樣體會“放鬆”呢?簡單概括地講,就是在保持“間架”的狀態下,從少使勁調整到不使勁。“間架”就是身體佔據空間的架子當站樁進入到不使勁狀態中時,身體的內部,會明確地感覺到充滿了活力,自身與外界的空氣有了密切的聯絡,好像是本體與空氣統一了,此時的身體處於相對“平衡”狀態之中,“不使力而有力自在”。

  身體的“平衡”狀態,可用商店裡的盤秤來舉例說明。盤秤是用來衡量物質重量的,秤盤上在不加任何物質的時候,秤砣就必須放在“定盤星”上,才能使其平衡,如果往秤盤上放五公斤的重物,那麼秤砣就必須調整到五公斤刻度的位置上,才能使秤“平衡”。這時如果秤的兩端,無論哪一方面稍微差了一點點,秤都不會是“平衡”的。如是便產生了一個調整負荷的問題,其把握的標準就是一一平衡原理力的作用點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反作用力=O,其作用力是秤盤上所加物質的重量,其反作用力是秤砣在秤桿上的可變數。當矛盾力調整到一致時,就產生了“平衡”的效果,所以,“平衡”是檢驗矛盾對立統一的標準之一。站樁時,身體鬆靜平衡的調整狀態,與此理頗為相同。

  如站“扶按樁’時,應體會自身“百會”與“湧泉”的矛盾爭力是否得零;雙臂及整體與所假借之物的矛盾爭力是否得零。如果這樣去理解,我們在認識“放鬆”的“平衡’狀態時,就有了一定的規律可循,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這自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拳的練功法,是以思想意識為先的,所以首先得明白拳理,才能在練功時構思設計出適合於自身條件的意念假借。而後才能夠產生切實的“意感”,這些均要用心揣摩,細細品味,才能漸漸的加深體認,從身體上真正理解拳理的精奧,提高自己的功力。這是意拳長功夫的關鍵。意拳站樁,雖然方法和注意事項很多,但筆者認為.有三項內容甚為重要。

  一、調整呼吸

  站樁時,應以供氧充分的腹式呼吸法為主,要求橫隔膜“放鬆”,身體可以“帶脈”為界,“帶脈”以上部分為上半身。“帶脈”以下部分為下半身。呼吸時要求上空虛,下沉實,勻靜、暢通,自然,小腹在“常圓”的狀態下做到“鬆圓”。對於初習者,如感到呼吸不適,這時可以調整呼吸,口鼻同時慢慢的平靜吸氣,然後用口徐徐的將腹內濁氣吹出,內意下沉:經過幾次調整,呼吸使可恢復到正確的狀態之中,然後就不要再想呼吸了,否則將會執著於呼吸。站樁時如果呼吸錯了,橫隔膜就會發緊,身體就不會處在鬆靜平衡狀態之中。

  二、調整身體

  站樁時,就那麼一站,看著很簡單,其實身體的“間架”是非常講究的,身體的各部位都充滿了“矛盾爭力”,如:頭與腳,頭與手,頭與肘…,膝與腳,膝與胯,膝與腰…,左手與右手,左腳與右腳,左膝與右膝等等,頭緒太多,不是筆端可以表達的,必須得有老師言傳心教,才能真正明理,才能體會到鬆靜平衡。調整身體的狀態是應越調越細、越填密。

  三、自身與外界的把握

  站樁時生怕身體的“間架”有錯誤,顧慮重重,如:我的頭對不對?肩對不對?肘對不對?……,同時能有幾十個對不對,需要照顧的事情大多了,反而不知如何解決了,這正是王薌齋先生所說的:“執著己身永無是處”。

  其實,站樁時明白了身體的‘矛盾爭力”就可以了,抓住這條主線,多動腦筋,仔細品味,堅持練功,身體的“間架”問題,就會一點點的逐步解決,這不是著急的事情,欲速則不達。

  站樁時,只有在身體放鬆的前提下,才能產生自身與外界的矛盾爭力,產生種種功能與效應,包括“宇宙力波”、“精神籠罩”等。但是,又不能離開自己的身體,心猿意馬的幻想太空中的諸般事情,執著己身不對,離開己身也不對,王薌齋先生說:“離開已身無物可求”。

  會站樁的人都有體會,身體“放鬆’後的感受,真是“妙不可言”。本來,天與地的“結點”在我腳下,天地有個明確的‘臨界’,通過站樁,身體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周圍的空氣相對變的凝重了,以自身本體為中心,向外呈放射狀;產生了一個密度的順坡差,即,本體的密度最大,成半徑向外交得漸漸稀薄,半徑越大越稀薄,“持陰抱陽”協調天地,並應以此為基礎,感應天地合一的宇宙狀態,最終達到“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的渾圓統一的境界。

  “放鬆”的過程就是這樣,由抽象到具體,再由具體到抽象。正是“假做真時真能有,無為有時有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