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極拳放鬆的含義和途徑

  在和式太極拳的學習中,關於“鬆”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視的,鬆貫穿在和式太極拳學習的始終,那麼,我們在練習和式太極拳時,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鬆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淺談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鬆”在和式太極拳中的意義。

  鬆,其原義為使鬆***放鬆***或解開、放開。相關詞有鬆柔、鬆活、鬆融、鬆垂、鬆靜等,還有鬆散、鬆馳、鬆懈、鬆垮等。和式太極拳的鬆,應為前者而非後者。

  楊振鐸老師講“放鬆是練好太極拳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手段,但不是目的”。那麼鬆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更好的緊!是為了打擊對方時,渾身如鑄般瞬間的緊。

  由此可見,我們不能簡單理解放鬆在字面上的含義,須知它只是一種手段。

  那麼如何做到鬆呢。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含意,一是意念的放鬆;二是肢體的放鬆關節的靈活。具體的要經過,肢體的放長、關節的靈活、意念的放鬆、周身貫通、百骸輕靈這樣一個過程。

  一、肢體的伸展放長、關節的靈活

  陳鑫大師說:“沉肩墜肘;鬆腰圓襠,開胯曲膝;神聚氣斂,身手放長。”太極拳的練習,第一步就要去僵求柔,有意識的使全身關節、肌肉、整個骨骼鬆開、放展,使其韌帶拉長,忌僵硬。通過鬆開、放展,使全身有機地聯絡起來,更好地連結成一個整體。

  二、意念的放鬆

  太極拳是內功拳,應以心意為主,然後才求身勢。故鬆,應是先鬆心意後鬆身勢。行拳時首先要放鬆心態,這也是放鬆的入手點。

  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好意念放鬆的基本要領。

  三、周身貫通

  太極拳的鬆,是鬆柔、鬆淨、鬆活、鬆融的那種有機的鬆,而不是鬆散、鬆懈和鬆垮的那種無機散亂的鬆。

  四、百骸輕靈

  李雅軒大師說:“人,應該靈活;拳,更應該靈活。”所以光有鬆柔,沒有輕靈是不夠的。鬆的目的也是為了在行拳時輕靈圓轉,行雲流水。

  《太極拳論》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使周身各個環節都能隨心所欲地達到圓活、靈敏、滑潤,變化輕快,使各個有軸的關節,曠量不斷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轉動,以保證發勁時節節暢通,極快地把周身之力調整集中到施力點上去。

  其實鬆不是在這裡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作為內家拳更需要現場的口傳身授,這裡只能是簡單的泛泛說一下。

  比如如何放鬆肌肉、如何鬆活關節、進步退步中如何放鬆、意識如何放鬆、放鬆與虛實的關係、放鬆與腰帶腰拉的關係、放鬆與內氣鼓盪的關係、意識與肢體的關係、如何把鬆貫穿於整個拳架中等等,都需要我們大家共同探討,在練拳之中細細體悟。甚至於,鬆柔是某些練拳者一生所在追求著的事情。

  總之,和式太極拳使人們在柔緩、輕鬆的運動中享受養生保健的樂趣,是一門高雅的武術與藝術。

  初學者學練和式太極拳時,一定要全身心放鬆,舒展大方,身輕、步靈、勁整;處處走圓,大圈套小圈,直到有圈不見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外帶內,柔中寓剛,剛柔相濟。

  太極拳放鬆的八個好處

  陳鑫在拳論中說“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就是說,練拳時要心靜不亂,動作要輕靈細膩。肌肉骨節沒有一處不放鬆的地方。動作輕緩可以逐步體會和糾正全身內外的不放鬆之處。因此練太極拳是從動作的輕緩中求得內外放鬆的。太極拳這種放鬆用意,內外合一的鍛鍊方法好處很多,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可以使精神上放鬆。緩解緊張情緒對身體的危害。

  2.可以使腹式呼吸和橫膈運動不受牽制,在療病保健和技擊上,都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3.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以後,氣血周流無滯,氣行於骨節隙縫之中,能加強節節貫串的作用。

  4.面板觸覺和內體感覺的靈敏性,動作上的順遂和圓活性都能獲得高度的發展。

  5.全身骨節由於放鬆而自然下沉,發展了下肢的支撐力,胸背、肋骨節節松下,外向前合,有助於沉氣,穩定重心。

  6.能夠發展力量和速度。因為全身處處放鬆了力量,才能毫無阻礙地、圓活地加快速度。

  7.穩定的重心有利於動作的靈敏和技擊運用時的發力。

  8.放鬆用意的練習,有助於提高技術,提高人的情緒,增強人的自信心和力量。

  全身放鬆的太極拳練習,由於意識的引導和貫注,動作會逐漸和順協調,屈伸旋轉自如,久而久之,手臂極為綿軟而又極為堅硬,全身極為輕靈而又極為穩重,這就是積柔成剛。使動作出現似鬆非鬆、剛柔相濟,也就是肌肉放鬆和收縮更多交叉進行。太極拳在螺旋式、抽絲式的身手腿旋轉運動時,全身各部分肌肉總是交叉著一鬆一緊的,由於放鬆的意識在支配著肢體,因此,即使是絞緊的肌肉也不是僵硬的,而是富於彈性與韌性的。

  由於太極拳的特點是“柔中寓剛”,在實際運動過程中,放鬆的時間多於收縮的時間。就是說,每式的運轉過程是輕鬆的,到定式時是沉著的、貫勁的。太極拳的動作始終是螺旋式、抽絲式的內外協調運動,使全身各部位圓活無滯、富於彈性和韌性,所以能隨時靈活地集中於某一點,從而能發展力量和速度,如拳論中所說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靈活變化,周身一家,發力完整一氣。

  許多不真正瞭解太極拳運動的人,往往不懂得太極拳放鬆的意義,把太極拳的慢練、舉動輕緩誤以為是老年人的運動。其實,體育運動中,每一個發力前的動作,都首先是放鬆。只有先放鬆,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快速力量。太極拳放鬆之理不但適用於太極理論,而且適用於一切體育運動之中。在學習太極拳放鬆用意的理論指導下,可以明白更多運動之理,太極拳放鬆入靜是每一個太極拳練習者的修煉之道,必須認真體悟。

  練太極拳舉動輕緩,是為了運勁,須無微不至。開頭就用快速的練法,必然使有些動作過程滑過,做不到處處都能恰倒好處。只有慢練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後,才可開始由慢到快,快而後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極致,如此反覆鍛鍊才能極虛極靈,又能極重極輕,快慢輕重,隨心所欲。能輕則鬆,能鬆則快,能緩則內勁增長,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練有了功夫後,就可隨心所欲地練快。能夠快而不亂,輕而不浮。輕是保證全身內外放鬆的必要條件,所以拳論中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每打一勢輕輕執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靈是輕的發展。不輕就不能鬆,不鬆就不靈活。

  鬆靜是練好太極拳的必要條件,陰陽虛實是練習太極拳的靈魂,傳統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純以神行,僅看到神的忽隱忽現,剛柔的痕跡看不出來。從太極拳的最高步驟和最高要求看,放鬆不是太極拳的目的,而是達到目的的必要手段。要想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深刻地理解放鬆用意的重要性。不懂放鬆用意就是不懂太極拳,沒有充分放鬆練拳就練不成真正的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