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放鬆的要領

  太極拳運動,要求心靜用意,肢體內外充分放鬆。就是說,不但肌肉、面板、骨節要放鬆,同時要求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器官,全身處處都放鬆。 練太極拳方鬆的要領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頭部

  頭部要正直,頭頂百會穴***在兩頭角中間***要有輕輕上提之意,如有繩索懸起,練拳時頂勁始終不可丟失。古典拳論總結為“虛領頂勁神貫頂”。眼自然平視,眼神要照顧主要手足的移動。

  耳尖有上提之意,耳要靜聽身後。訓練視覺、聽覺。鼻自然呼吸,發勁的一剎那因鼻呼氣不夠用時,可以微張口,口鼻同時呼氣。口脣輕閉,牙齒輕合,舌放平,舌尖輕舐上顎,津液要嚥下;下頜微向裡收。面容要自然嚴肅,但勿露緊張或粗暴之狀。

  當中的細節要領,在於大家呼吸時去慢慢體會,注意吞吐均勻。

  頸項要自然豎直,隨目光、動向而靈活轉動,頸項後面兩條大筋間的“啞門穴”與下面“長強穴”***位於尾閭骨附近***相呼應。作為“身弓”以腰脊為“弓把”的兩把弓梢,以增加其調節度和爆發力,對推手時的纏繞蓄髮、運用自如極有關係。

  2、肩臂部

  兩肩平正鬆沉,不可聳起,不可後張,微向前蜷以助“含胸”,能加強合力。肘關節要下垂並微有外撐之意,有助於“繃勁”和合力作用。

  肘關節微屈,“肘不貼肋”,腋下留有一立拳地位,便於推手時兩膊有迴旋餘地。

  同時,身體也要保持中正,不能歪斜或做多餘的動作。

  腕關節要求柔活而有韌性地運轉,並要“坐腕”***拓腕***,成勢時沉著下塌,並有定向,促使手掌徐徐貫足內勁,腕關節柔活有韌性,能發揮擒拿和解脫擒拿而反擒拿的作用。

  推手中,當控制對方勁路時也必須“坐腕”,才能“搭手和落榫”***落榫是比喻木工以斧擊榫,榫頭即吃住,牢不可移***,放勁乾脆。

  3、胸背部

  胸要舒鬆微含,不可外挺或內縮。背要舒展,肌肉鬆沉,兩肩中間脊骨***大椎***要隨頂勁上領而向上鼓起,使這部分面板有繃緊的感覺,稱作“拔背”或“氣貼背”。

  胸背合稱為“含胸拔背”,有外向前合之意,與合力放勁有關。脊柱要節節鬆沉直豎,虛虛對準。腹部要有鬆靜外向前合之意。隨吸氣小腹微內收,隨呼氣小腹微外凸***氣沉丹田***,不可一味“氣沉丹田”,以免日久形成大肚子。

  腰要鬆、沉、直,旋轉要靈活,這對全身動作的變化、調整重心的穩定、推動勁力到達肢體各部位起著主要作用。古典拳論指出: “主宰於腰。”“刻刻留心在腰間。”

  臀部要按照生理狀態自然外凸,但不要蹶起屁股,練成凸臀,也不要故意收進,練成沒有屁股。要像坐著寫字或靜坐時的臀部自然外凸。尾閭脊骨根要對向身前中線,稱做“尾閭正中”。

  4、腿部

  兩大腿裡側兩胯中間為襠,即會陰穴。兩胯根要撐開,使襠撐開撐圓,旋轉能靈活,步幅能開大,踢腿能高。

  凡馬步須胯與膝平,弓蹬步的弓腿須胯與膝平,虛腿邁出時也須胯與膝平,這是發達腿肌、膝關節增強支撐力的練法。年老功淺者不可勉強仿效。

  兩外股微向裡***前***合,兩膝微屈,有外撐裡合之意。小腿下部應略向外斜撐,等於下盤加大,使樁步穩當。腳踝負擔全身重量,要挺住有力又能旋動以調整重心。

  兩足平實踏地,足踵、足掌內側和拇趾、二趾、中趾稍用力,足尖微向外撇成外八字形***此係老架步型,新架足尖向前,不外撇成八字形***。上述要求,基本上適用於全部拳勢。

  練太極拳放鬆的作用

  1.有助於消除疲勞,特別是大腦可以得到淨化和調整,思維清晰

  與此同時,四肢也能收到刺激,個各器官、生理能夠達到協調和平衡,身體免疫力增強。

  2.有利於氣血經絡暢通

  達到舒筋活血,促進新陳代謝,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氣滯血糖等副作用。

  3.有利於動作轉換的輕靈、協調

  否則,就顯得僵硬、笨拙。

  4.便於內氣下沉,上虛下實

  既有利於身體穩固,又有利於發力紮實,因此,也可以說,不會放鬆,發力就不會有力。

  5.有利於追求柔軟,積柔成剛

  只有鬆柔才能生剛,繼而生勁。同時,也要領悟太極拳,加深對太極拳的理解。

  放鬆,是練拳的關鍵所在,放鬆有助於太極拳柔和舒展動作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