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淺析論文

  在農村小學,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從根本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但從實際上分析農村小學,在客觀上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需性和必須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農村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在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關係到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大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

  [關鍵詞] 心理健康 自我教育 教學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長期以來,很多人對身體健康比較重視,而對心理健康卻較少注意。作為完善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而農村小學卻因為資訊的閉塞、師資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所處環境的落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滯後了許多。筆者現就這幾年在農村進行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淺談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學生的心理狀況的調查

  據有關部門進行的心理調查表明,學生的厭學障礙和人際關係問題相當突出。用學生自己的話說,終日過著“單調而緊張”、“煩躁抑鬱”的生活。多達近3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任性、偏激、冷漠、孤獨、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來,由於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失誤,甚至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會。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應成為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誘發因素

  ***一***家庭因素

  現在大多家庭的孩子是獨生子女,許多家長對孩子過於寵愛和溺愛。此外,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嚴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採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同時,相當一部分家長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識和觀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慮孩子心理髮展的特點和規律,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缺乏對孩子基本的尊重。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鬱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

  此外,家庭主要成員變動,如父母死亡、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再婚等,這些都嚴重摧殘了孩子的心靈,容易使他們出現心理問題。

  ***二***學校因素

  現在部分學校教育弊端是: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後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學習為苦差事。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有些教師正是缺乏心理學方面的素養,不懂得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和年齡特徵來實施教育。一些教師在教育學生採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

  此外,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等這些條件和關係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小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對策、方法

  ***一***讓學生了解心理學知識,學會疏導和調節自身心理的方法

  1.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尋找合適的釋放渠道

  情緒調節是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制,使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表情行為等方面發生一定的變化。作為學生不能隨便壓抑自己的情緒,一定要給自己的壞情緒找到正當的合適釋放的渠道。這其中比較恰當的有:找父母傾訴、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等。

  2.提高自信,保持健康的心態

  自信是人們充分估計自我力量的一種內心體驗,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種困難,最終取得勝利。而現在很多學生缺乏的就是自信,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認為自己天生就是腦子比別人笨。幹什麼事總是先給自己定個調,“我不會”、“我幹不好”……其實不然,正常人的大腦無論是體積、重量還是構造都相差無幾。因此,在學習能力方面也應相差無幾。成功的起點是自信,只要保持一種健康心態,樹立信心並踏實地學、認真地學,定會取得好成績。

  3.拒絕孤僻,達到人際的和諧

  經常和朋友們分享自己的快樂,分擔自己的痛苦,這樣才會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滋味。很多人不願意甚至害怕與人交往,這是一定要改正的缺點。

  ***二***開辦家長學校,改變家長傳統的教養方式

  通過科學講座、座談等活動,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讓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髮展的特點和規律,增強科學教育孩子的能力,並能夠妥善處理孩子某一階段發展所面臨的某些特定問題。尤其讓家長了解青少年是一個特殊年齡階段,他們情緒反覆、行為多變,對此要有心理準備,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們,對他們的教育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們的心理規律。

  ***三***抓住課改契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為了更好地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髮展,學校要多開展適合他們年齡心理特點的有益活動,採取各種方法拓寬預防渠道,讓心理問題遠離中小學生,保證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證

  教師是小學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力量,組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開展的重要條件。就總體而言,每個教師都應是心理輔導員,他們都應擁有心理衛生保健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技巧,熟悉青少年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疏導策略,把握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髮展軌跡,並以良好的心理特質去影響學生。

  ***1***知識結構上。從原來只要求會處理區域性知識,到處理學科內的綜合知識,發展到要求會處理一些跨學科的知識。

  ***2***教學能力上。從模仿他人進行教學,到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發展成為具有駕馭多種教學方式的能力。

  ***3***教學手段上。從使用傳統的書本、黑板、教鞭等進行教學,到掌握使用投影儀、幻燈、錄音機等基本電教手段,發展成為能利用包括網路在內的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等。

  2.教師進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主動提高心理素質

  ***1***教師開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新課程改革

  首先,要調整認知偏差。由於人們對壓力的理解不同,在同一環境裡,人們經常體驗到的壓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樣。因此,積極修正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認識或不切實際的觀念,將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其次,要正確對待自身素質的缺失。如果以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素質要求為參照標準,許多教師確實都會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既然是客觀存在的,就應該坦然地接受它,而不應整天沉浸在自我懷疑、自我貶低的消極情緒之中。

  ***2***樹立教師心理教育觀念,健全教師心理教育機制

  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教師面臨的壓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門應樹立教師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觀念,健全教師心理教育機制。要建立教師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測查制度,讓教師瞭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為調整自己的心態提供依據;要為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教師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使他們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適;建議設立心理諮詢機構,使教師出現的一些消極的心理感受能夠及時得到疏解。

  我想,只要我們教育工作者隨時注意學生的心理動向,及時進行適當的調適、教育,那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會得以順利進行,學生的身心健康就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