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淺談論文

  在素質教育極其重要的今天,舞蹈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的舞蹈教育還處在改革探索時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舞蹈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摘 要】舞蹈是通過肢體語言向人們傳遞美、傳遞情感的,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舞蹈教育對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強調了舞蹈美不單是肢體語言的美,而是內在和外在相結合的美、藝術修養與文學修養融合的美,能給人們帶來深深的遐想、感悟和享受。

  【關鍵詞】樂感 節奏感 藝術修養 文學修養 實踐

  在素質教育極其重要的今天,舞蹈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聲樂演唱、器樂演奏都是通過聲音來表達情感、表現美的,而舞蹈則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向人們傳遞美、傳遞情感的藝術。目前我國的舞蹈教育還處在改革探索時期。

  一 樂感、節奏感與身體協調的美

  舞蹈的美首先是協和的美,任何一種藝術如果不協調或不協和都不會產生美,舞蹈教育不僅是基本功和技術的訓練,應該說是對一個人意志的考驗、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整體協調能力的培養。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並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舞蹈教育中,樂感和節奏就是命令、是音樂的脊樑,它在指揮舞蹈者的心。那麼如果肢體語言沒有節奏感、強弱不分,結果可想而知。舞蹈也是時間的藝術,它不僅需要掌握基本功,更需要與音樂的配合,有的人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基本功的練習,身體練得很柔軟、基本功也很到位,但樂感和節奏感都不好,節拍總是能點到反拍上自己還毫無察覺,而舞蹈者本人卻感到很美,這樣的舞蹈者即使功夫再高也只能說是把式打得好,而不能稱為舞蹈跳得好。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舞蹈是有節拍的步調,就像詩歌是有韻律的文體一樣。”在2005年央視春晚中,21位聾啞人演員表演的《千手觀音》,她們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以及與音樂天衣無縫的配合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1位舞者中平均年齡17歲最小的只有13歲,這也是殘疾人藝術家第一次登上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並多次出國演出。這21位舞蹈演員都聽不到音樂,而音樂又是聽覺藝術,可想而知他們除了具備自身的天賦外,她們的身體與節奏是極其協調的,她們靠自己的視覺和節奏感,表現得美輪美奐。節奏運動往往同人的生理、心理活動相對應,它具有強烈的情感效應和獨特的表現功能。所以,舞蹈教學時必須重視對樂感和節奏感的培養、對音樂感受力的培養。

  二 文學修養與藝術修養融合的美

  培根的散文《論說文集》主要論述了:“至上之美是由內在美和外在美結合而成的――把美的形象和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可見,真正的美是內在與外在結合起來的。如果說音樂藝術是聽覺藝術,那麼舞蹈藝術則是視覺和聽覺融合的完美藝術,在舞蹈藝術中除了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還要對作品本身含義的理解,這就需要舞蹈者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還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如我國舞蹈家楊麗萍的《兩棵樹》,這個舞蹈創意來自她對自然物象的捕捉與生活情境的深化,作品通過兩個互相纏繞,枝杆相依的樹,影射人類攜手同進、友愛互助的共同情感,暗喻兩個熱戀中的青年男女,相親相愛、耳鬢廝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風雨的情境,同時借樹喻人、以物言情,展示人性的美好,謳歌自然的美麗、愛情的偉大。美國教育家斯坦利蒙爾認為:“要使情感得到訓練,意志得到加強,使感情、理智與支援她們的身體和諧一致,那麼復活舞蹈則是迫切需要的。”《禮記》中記載:“觀其舞、知其德。”不言而喻:看到舞蹈者表演的舞蹈就能看到她的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有多深,基本功有多麼紮實。藝術需要技藝,技藝水平的提高確實能反映藝術教育的結果。但是它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授,目前對於大學舞蹈教育來說,是一種普通的教育,舞蹈教育面對的不一定是有良好形體條件的學生,而是那些對舞蹈感興趣,善於用肢體來表達情感的學生都應接受舞蹈美育教育。所以在進行舞蹈美育教育時要突出舞蹈動作的協調性、韻味和作品的內涵、空間感和質感。通過技藝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的美感、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想象力和創造力。由此可見,在舞蹈教育中,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的融合至關重要。

  三 在實踐中體驗美

  舞蹈教育不同於其他藝術教育,舞蹈藝術的美是需要看得見的,學生感受舞蹈美的方式很多,如觀看演出、實踐交流,還可組織演出活動,最直接的體驗美的方式是自己參加演出。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舞蹈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藝術形式,當舞蹈者在演繹不同民族的舞蹈藝術的同時,也是在學習、是一次心靈的淨化,從中體驗美、得到美的享受。蒙古族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從事畜牧狩獵生產。由於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其中“筷子舞”是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慶宴會上由男子單人表演。舞蹈節奏鮮明、敲打聲清脆、情緒熱烈,後來演繹成今天的舞臺節目。在實踐中表演這段舞蹈,首先要了解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組成部分。要有充分的想象:草原、豪放的性格、賓士的駿馬等,舞蹈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這時表演者已不單是在跳舞、表現作品內涵,而是在詮釋一種觀念、信仰,是思想情感的表現,也是對美的感受,在舞蹈的啟迪下提高專業的能力,可終生受益。每一次實踐表演都是一次審美教育,都是一次高尚道德情感的體驗,是一種真正的美育教育。

  在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今天,在藝術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舞蹈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是何等的重要,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更要重視舞蹈教育,這種至上的美會給人們帶來和諧,使人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周圍的環境,融洽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從而產生美。這就是舞蹈帶給我們的美好、思索和享受。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