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育論文

  大學英語教育不應是使學生侷限於書本,反覆練習和強化記憶的死記硬背,而應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和靈活性,充分,深層次的理解語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反思大學英語教育》

  【摘要】“唯英語教育”這一術語產生於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美國聯邦政府針對土著印第安人開展的一場強制同化運動。旨在強制印第安人放棄母語,唯一用英語進行學習,生活,交流等一切表達,因實施方法等問題,結果以失敗告終。透視這一現象,反思大學英語教育的目的也是希望學生能熟練的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譯,種種原因,如今對於大部分中國學生來說,也未見成效。

  【關鍵詞】唯英語教育;強制同化;大學英語教育

  一、唯英語教育的背景及內容

  19世紀末,美國國會頒佈了著名的《道斯法案》,共11條款。主要內容是解散印第安部落,重新分配土地,對印第安人進行改良教育與開化。主要目的是消滅印第安部落間的聯絡和原有文化,通過強制同化,使印第安人步入美國社會文化,更好的為中產階級美國人服務。由此,改良運動者提出通過學校教育對印第安孩童的知識,人生觀,價值觀,生活習慣等開始強制同化。建立了針對印第安人的教育學校,並執行了唯英語教育政策,強制印第安人只用英語表達交流。最終由於種種原因,強化教育時期的唯英語教育政策宣佈失敗。

  二、對唯英語教育的透視

  這種針對印第安人的學校教育內容也十分豐富,包括各種文理學科的知識,但是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貫徹執行唯英語教育政策,強制印第安人運用英語聽,說,讀,寫,使他們放棄白人認為的“野蠻”語言,只使用英語。才能實現文明的傳遞。為了使唯英語教育計劃更加有效,改良運動者也對其經過幾次調查研究,統一教學大綱,修訂了教材,將白人培養以英語為母語的孩子的教育體系引入到對印第安人的教育教學中,指導教師放棄死記硬背的教學法,開展二語教育,重視語言習得。直到20世紀初,印第安教育學校中出現大量問題,印第安學生備受身心煎熬,生活不適應,語言效果不佳。

  美國在強制同化時期的唯英語教育上予以很多的重視和關注,這些努力卻以失敗告終。逐漸地,許多教育者開始意識到,這種實施唯英語教育政策,針對印第安人的強制同化是一個錯誤。這種對印第安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的訓練是不切實際的。

  印第安孩子的家庭希望孩子能通過學習英語,能運用這種工具學習一定技能,融入白人世界:然而教育者卻疏忽了這些需求,他們所設計的大綱和教法沒有使學生掌握運用英語的一些職業技能,又使其錯過了印第安人自身文化的技能培養,結果,這些孩子既不屬於印第安部落,也不屬於美國白人社會。

  教育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乏味,印第安孩子既不適應生活方式的改變,也不適應語言上的溝通交流,這使孩子們難以在幾年之內學會白人孩子十幾年學會的英語語言運用。而且學科的課程也缺乏科學性,加之良莠不齊的教師,使得印第安孩子們沒有實現由語言習得,到運用知識,最後到掌握職業技能的轉變。所有這些都導致了唯英語教育政策的失敗。

  三、大學英語教育的現狀

  1、效果差強人意

  正如美國政府出處大量心血去執行唯英語教育一樣,我國千餘所高校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在大學英語教育上。幾十年來,我們的目標也是希望孩子們能習得英語,並可以熟練的運用,能將英語實際應用於各種職業技能。雖然我們還談不上失敗,可是結果是多數孩子還是隻擅長考試,去應付四級,六級,考研等各類應試考試。至於熟練的運用都較難,很多孩子連一份簡單的英文簡歷和自我介紹都難以表達,更不用說了解和實際運用於其他職業了。

  2、教師主體性或缺

  在大部分英語課堂上,如對印第安人的唯英語教育一樣,教師佔有絕對的主導性。可是這種主導體現在以教材和教參為主導的教學方式上,並未靈活開展語言運用和知識的融會貫通。教師更多是按照統一教學目的和內容直接傳授教材和教參所述,缺少創新性,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興趣相脫離。

  3、學生積極性較弱

  教師主體性或缺直接導致的便是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減弱,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聽講和做筆記,偶爾讀讀課文,很少有說,寫,譯和綜合運用的機會。因為教師變成知識的灌輸者,而不是對課程的研究者和學生知識結構的促進者,長此以往,學生的思想也只侷限於課文和答案的學習,創造性被束縛,探索性被禁錮,應用性更無從談起。既然處於被動的位置,加之學生迫於過級和就業的外部壓力,便以“雞肋”的狀態參加英語課堂學習,並沒有真正轉化為內心動力,進行自主學習。

  4、文化培養缺失

  學生經過中學階段的灌輸應試教育後,缺少一定的文化知識,尤其是跨文化意識。這種文化培養上的缺失直接導致學生缺少文化底蘊,對很多文化知識一知半解,進而對英語語言的理解便很片面。實現不了真正意義上的運用語言於實踐和跨文化交流。

  5、工具性偏差

  部分課堂呈現出的大學英語教育基本延續了中學的教育模式,依舊是應試教育。現狀是學生迫於考試,過級,獲證,求職等壓力將英語學習看作是考試工具;教師迫於考評,成績等壓力將英語教學看作是灌輸工具;學校迫於招生,就業,排名等壓力將英語看作是應試工具。種種方面導致,本應是實踐運用於溝通交流的工具出現偏差,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應試考試工具。

  四、反思與建議

  透視歷史,對現在引以為鑑。通過透視唯英語教育的特點和弊端,總結大學英語教育的現狀,認真反思一下顯得格外重要。我們當然不會失敗,但是教師應減少對教材,教參的依賴,減少對文章逐字逐句的解釋,實現評價性課堂,對課程內容進行評價性和創造性的傳授。立足於實踐,穿插生活語境,給出獨特見解,將灌輸知識轉變為構建知識,激發學生自身的創新思想,擴充套件其知識層面和認知領域。構建有意義的課堂學習,大學英語教育不應是使學生侷限於書本,反覆練習和強化記憶的死記硬背,而應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和靈活性,充分,深層次的理解語言,並將語言知識技能運用於生活中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打破傳統固有的教學模式,在深層次上加強英語知識的訓練。教學活動應根據特有的情景,循序漸進的開展。唯英語教育的失敗之一在於,強迫學生只用英語交流,卻沒有傳授將語言應用於實踐技能中。如今的大學英語教育之下的很多學生,只能用英語考證過級,卻很難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更別提聽懂英文廣播,看懂英文電影和運用於職業交流了。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我們必須經過一番努力,採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使學生主動確定學習目標,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有自主學習的動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造,想象和發展空間。更好的理解語言,運用語言於實踐中。

  唯英語教育還失利於缺失文化教育,人文關懷,使學生在自身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中產生斷層。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和真正運用,是需要大量文化底蘊和跨文化意識的。以此,在英語教育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關心學生的心理動態便值得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更多的滲透文化知識的傳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文化理解能力,是學生能更好的運用語言精心跨文化交流。

  唯英語教育政策的目的是使印第安人掌握英語語言,將語言變成為白人服務的工具。我們的大學英語教育也出現偏差,將本應是用於跨文化交流的工具變成了應試考試工具。要改變這一現象,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經常自我反思,提高對課程的評價性和創造性傳授,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功能,啟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注意文化知識傳授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應樹立遠期和近期的規劃目標,將自身的學習與人生觀和價值觀聯絡起來,進一步提升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

  作者簡介:王月露,吉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