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才競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人才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心理素質的競爭。受其影響,心理教育在學校教育中逐步受到重視,體育課作為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已成為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中最關注的話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全文如下:

  摘 要:闡述了大學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及該課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並分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型別及成因,對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進行了探討,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充分發揮體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和作用,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大學生患心理疾病的比率明顯上升。1998年,國家教委對全國12.6萬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抽樣測試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疾病患病率達20.23%。近年來有位教育工作者對北京16所高校的調查也表明,在本科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學的人數佔因病休學總人數的37.9%;因患心理疾病被迫退學的人數佔因病退學總人數的64.4%,均居首位。這些調查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心理疾病可使人精神異常,導致生理、機能的衰退,最終喪失學習、工作能力。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社會、國家需要大量的高階人才,而這些人才的主要來源就是大學生。因此,在加強預防心理疾病的同時,開展對大學生心理疾病的調節與治療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較高的實用價值。

  1 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就是指個體處於這種狀態時,不僅自我情況良好,而且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相處和諧;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而大學生心理疾病突出表現在:學習缺乏動力與競爭壓力感;思想與人際關係不良;專業興趣低與考試應急;戀愛受挫、單相思與孤獨、空虛與壓抑感等。

  2 大學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型別及產生原因

  2.1 焦慮症

  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是個體對眼前或未來預感到的挫折的一種十分複雜的消極情緒狀態。其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對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以及人際關係敏感造成的。如新生對環境和學習不適應;基礎差的同學遇到困難和失敗產生的自負和自卑心理;畢業生對面臨的擇業和未來前途的擔心憂慮;不合群的孤獨感或變愛問題上受挫折等,都可造成此症的發生。它主要表現為患者終日惶惶不安、心煩意亂、提心吊膽,似乎預感到災難將至;且經常無病呻吟、苦惱、自責,甚至恐懼,並伴有心悸、心慌、頭昏、胸悶、呼吸困難、口乾等症狀。

  2.2 抑鬱症

  抑鬱是一種以心境低落為主要表現,對挫折情景產生的一種自我保護或防禦性反應。大學生在遇到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學習上的困難,家人的意外事件或變愛上的失意,尤其是在老師或同學面前自尊心受到打擊或自我評價貶低時,易導致此症的發生。抑鬱症與個體的性格也有密切的關係,大多數患者是性格不開朗、好思慮、多愁善感和依賴性強的人。 此症主要表現為患者對身邊發生的事麻木冷漠、情緒低落、意志消沉、思維停滯、缺乏進取精神,隨波逐流。

  2.3 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是大學生中較常見的一種神經症。它是由於某些精神因素使大腦神經活動長期持續過度緊張,導致大腦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而產生的。如大學生中常見的學習問題、人際關係問題、戀愛問題等,在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時,易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學習和生活的組織安排不當,忙亂無序,或者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居住環境長期吵鬧,影響生活和休息的規律性等,也易患神經衰弱。它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差,心情緊張煩惱,頭昏頭痛,夜間失眠多夢,白天無精打采。

  3 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設定心理健康教學內容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健康觀念日趨完善,以往人們普遍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病,有病就不是健康”的生物健康觀念已經陳舊,而代之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基礎的三維健康觀。20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又將健康解釋為“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等4個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不僅應該具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理性、較高的智商,還需要有健全的心理、良好的情商。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升學的壓力、社會競爭力的加大,睡眠不足、精神緊張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了我國大、中、小學生健康水平的下降,尤其是部位大學生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心理障礙,體育與健康課程本著“健康第一”的思想在課程的內容標準中設定了心理健康學習領域,要求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自覺地、有意識地將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和諧地融入體育課堂中,發掘並充分發揮體育對人獨特的教育養成作用,協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的認知、運動技能、情感與身體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發展,培養出更多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

  4 體育***與健康***課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與健康課表明瞭體育與健康的密切關係,這門課程以身體鍛鍊和健康行為實踐為主要特徵,要向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眾多研究表明,身體鍛鍊本身就可以產生巨大的心理效益,具體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4.1 體育鍛煉能促進認知能力的提高

  體育鍛煉中從事每一項運動都要求運動者對外界事物做出迅速準確的判斷與感知,從而快速協調自己的身體以保證動作的完成,從事長期的運動能促進人的知覺能力的發展,提高人的反應速度和知覺判斷能力,使人變得敏捷、靈活。

  4.2 體育鍛煉能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體育鍛煉能帶來流暢的情緒體驗,這是一種理想的內部情緒體驗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能忘我地投入到運動中,併產生來自於活動過程本身的直接興趣和享受,這是一種在學習、工作、交際中所無法產生的情緒狀態。研究表明:用力的運動可使人減少情緒上的負擔,甚至能減輕因精神壓力的偶發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負擔。

  4.3 體育鍛煉能強化“自我概念”,對自尊產生積極影響

  “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關於自己看法和感覺的總和。自我概念是相對穩定的,在適應社會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眾多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顯提高,肌肉力量、情緒穩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現正相關,通過力量訓練個體的自我概念顯著增強。

  4.4 體育鍛煉能協調人際關係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人感到愈來愈缺乏適當的社會聯絡和人際交往,體育活動是一種很好的增加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形式,在活動中共同鍛鍊、相互競爭、團結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個體忘卻煩惱和疲勞,消除孤獨感,使身心得到舒適的體驗,產生良好的情緒狀態。

  4.5 體育活動能降低應激反應,消除疲勞

  應激是指個體對應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應。鍛鍊會引起大腦釋放自然合成的鎮靜劑———內啡肽,發揮作用時,內啡肽具有阻斷大腦中與應激有關的化學反應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提高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這就能減少疲勞的產生。

  5 結束語

  當前部分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和不容忽視的。通過體育教學來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克服和減輕心理障礙,調節和治療心理疾病,不僅是科學的,而且是可行的。各種體育手段的調節治療,可使人的注意力轉移、情感發洩、興趣改變、緊張得到放鬆、情緒趨向穩定。我們應發動各高校乃至整個社會都來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順利完成學業,為祖國的強盛做出應有的貢獻。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現代健身運動將成為體育發展的潮流,心理健康教育將逐步被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所接受,終身體育的健身、健美、保健性將逐步成為學校的主流。體育教師應利用體育學科的特殊性充分發揮體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和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