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生命安全教育的論文

  生命安全教育不能流於形式,不能只是空洞的說教,而是要教給學生實用的求生知識與技能。也就是說,學校開展的次類教育必須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必須是入腦入心的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如何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

  【摘要】汶川和玉樹大地震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包括那些嬌嫩孩子們的生命。那些伸岀廢墟的小手、那些堆積著的書包,深深地刺痛了每個人的心靈。在心痛之餘,我們不僅要問:為什麼大多數人在災難來臨之時顯得束手無策,甚至做出錯誤選擇,最後葬身於各種災難之中?究其原因是對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廣播、電視、書本、課堂傳播逃生技能的知識幾乎微乎其微。這時我們才意識到生命安全教育勢在必行。那麼,生命安全教育應該怎樣開展呢?

  【關鍵詞】學校,安全,教育

  1.應將生命安全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重要課程

  生命安全教育不能流於形式,不能只是空洞的說教,而是要教給學生實用的求生知識與技能。也就是說,學校開展的次類教育必須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必須是入腦入心的教育。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

  1.1讓生命安全教育走進課堂,要常抓不懈。

  學校的安全教育不能只侷限於紀念日,也不能只侷限於一兩次的活動,而是需要警鐘長鳴,常抓不懈。因而生命安全教育必須走進課堂。但是大多數人總是有“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心態,在平安無事的情況下,學生可能對這門課程不感興趣。為了引起學生的重視,應該把生命安全教育這門課程列為必修課,併發放課本,期末要進行考試,必要時還要進行一定的面試。

  1.2學校要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逃生演練。

  知識不能代替能力,有了逃生的知識,沒有進行演練是絕對不行的,正如古時候的趙括一樣,紙上談兵將一無所獲。因而學校應多開展各種形式的逃生演練。演練時,應該讓學生參與設計、組織安全緊急疏散及防範事故等。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高漲,演練就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教師要運用探究式教學,增強學生生命安全意識。

  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程時,要改變以往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要善於運用探究式教學。不能只是不斷地重複“夏天不能到河邊游泳”之類的囑咐與命令,而應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會遇到諸如火災、水災、地震、食物中毒……等等之類的危險,當遇到這些危險時應該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著讓學生回答,然後教師進行總結。在課堂教學中,應經常開展“如果地震來臨時,你正在三樓教室上課,你該怎麼辦?”諸如此類問題的討論。並且討論要分小組進行,確保人人都可以參與。在討論過程中老師必須及時糾正學生的一些錯誤做法與選擇。然後創設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即時表演。經過一系列的教育環節,相信這些求生的知識與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增強學生生命安全意識。

  2.家長要積極參與,並樹立走安全文明之路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習慣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因而家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方面要給孩子提供生活上的各種幫助,以故事等孩子喜歡的方式傳輸一定的安全知識與技能。同時從樹人、培養合格的現代公民角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在安全行為、安全意識,包括一些日常用語上,都應該給孩子良好的示範。這樣才能引導孩子走安全文明之路,也才能讓生命安全意識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3.政府應帶動全民,加強對生命安全的宣傳和投入

  政府出資,全民參與教育,不單是學校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更是全體公民的事。政府提供必要的資金,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營造濃厚的氛圍,讓每一個人都意識到生命安全教育必不可少,進而自覺自願參與此項活動。比如政府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宣傳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使“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意識深入人心。政府也可以印製比較科學的、簡明的、範圍廣的安全手冊,使公民都瞭解與掌握各種自救和救人的知識與技能。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開展類似於普法考試和遠端安全教育等活動。

  總之,各項工作的開展首先都要記住安全第一,如果安全出了問題,即便工作開展得再好都等於零。不管怎樣,生命安全教育不容忽視,只有大家都參與到如此之類的教育活動中來,在災難面前,我們才有可能將傷亡及損失降到最低。平時多一次安全教育,危難時刻就多一份生的希望。讓學生們樹立“安全第一”意識、“生命至上”原則,掌握各種求生技能,這才是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同時也是對學生的最大關愛和祝福,只有這樣,祖國才有新的希望,只有這樣,祖國才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