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的技巧

  新聞攝影是用新鮮、真實、生動、感人的影象和簡短的文字說明,及時報道新聞事件的一種活動。那要如何拍好新聞攝影呢?小編告訴你一些小技巧!

  新聞攝影是以附有簡短文字說明的新聞照片形式同讀者見面的,它不同於電影和電視上的活動形象,而是以靜止的形象,即將新聞自身的形象瞬間定格在一幅畫面上。蔣齊生先生曾提出:新聞攝影應當“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記者必須深入生活,在嚴格遵守新聞攝影規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攝的新聞照片新聞性與藝術性並存,既有較強的新聞價值,又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新聞攝影要求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真善美的統一,要運用藝術手法、把握典型瞬間,讓形象“說話”。這樣才會有較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會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新聞攝影技巧:一、新聞圖片定義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對新聞圖片的闡釋是:“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資訊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這個闡釋表明,“新聞”與“資訊”是圖片的“核心”,圖片只是承載“新聞”和“資訊”的“外殼”。如果圖片裡沒有“新聞含量”,僅剩圖片這種“外殼”,圖片也就失去了意義。

  ***1***視覺衝擊力定義

  視覺衝擊力是指不需受眾想象,直接呈現在受眾眼前,並能在受眾腦子裡留下印象的直觀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聞圖片具有衝擊力的物理拍攝方法

  對景物的某個具有特色的地方進行強調,使之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所做的只是離被攝物體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遠距離拍攝更好的視覺衝擊力效果。另外,拍攝點的選取也要不落俗套,攝影語言要簡潔明瞭。

  新聞攝影技巧:二、新聞圖片衝擊力與圖片大小無關

  目前,報紙中出現一種虛“大”現象。即報紙版面,無圖不活,但新聞圖片編髮的“大”與“小”,應有一個“度”。把握這個“度”的命運的尺子,只能是“新聞含量”的“大”與“小”。然而,在某些編輯記者***包括少數總編輯在內***眼裡,認為把圖片發得越“大”,視覺效果越好,衝擊力越強。

  於是,圖片編髮的貪“大”之風似有加劇之勢。長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讀者貶為又臭又長的“懶婆娘的裹腳”,同樣,沒有“新聞含量”的大而空的圖片,就是一種“泡沫”。這種新聞圖片雖然看起來篇幅很“大”,但由於內容平淡,無味,蒼白,空洞,不僅沒有絲毫的衝擊力,只能擠佔、浪費甚至汙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新聞攝影技巧:三、尊重新聞攝影規律,充分發揮新聞攝影的特點

  新聞攝影報道的策劃必須能夠充分發揮攝影的長處:即視覺衝擊力。考慮策劃題材的原則是要具備鏡頭感。所謂鏡頭感有三個衡量標準:一是新聞主體能夠被畫面展現,特別是人物的內心世界;二是新聞背景及其環境能夠被畫面展現;三是新聞場面具備較強的衝擊力,即是否可以通過新聞性和畫面構圖共同形成使人共鳴的高潮。

  新聞攝影技巧:四、拍攝出獨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聞照片常常是新聞現場的獨家照片,必須做好充分的採攝準備,除了必要的採訪準備和技術準備外,更重要的是對新聞現場的情況要仔細觀察,做到心中有數。

  中國青年報記者劉佔坤拍攝的獨家新聞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照片內容是當薩馬蘭奇宣佈2000年奧運會主辦地為悉尼時,在北京電視臺“9·23北京之夜”直播現場人們或驚異、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異的一瞬。這是一張獨家照片,其拍攝成功,無疑得益於記者事先的現場觀察。在當時的拍攝現場,只有北京電視臺的記者可以在會場正面攝像,所有的記者被安排到二樓,只能看到直播大廳眾人的背影。劉佔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從哪個門衝到會場正面的距離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當牽動億萬人心的一刻來到時,他悄悄迅速地衝下樓,靈活地躥到會場正面,非常冷靜地拍下了這稍縱即逝的一瞬。

  新聞攝影在飛速發展的現代新聞事業中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的作用,新聞攝影集新聞性、思想性、真實性、時效性和形象性於一身,能將新聞主體的情感濃縮在畫面之中,給人以簡潔、震撼的效果,有“一圖勝千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