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恩菲德藝術治療理論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探討論文

  在我國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我們美術教育學科的地位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而近些年來,在初中美術教育這個領域裡,美術教育功能也得到了拓展。由此美術的治療功能也被更多從事美術教育的人有所關注。本論文研究的核心在於將羅恩菲德的藝術治療理論與我國的初中美術教育相結合,突顯美術教育治療功能的可行性。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羅恩菲德藝術治療理論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羅恩菲德藝術治療理論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探討全文如下:

  摘 要:以藝術治療為基礎的初中美術教育研究,其目的不在於通過學校課程來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及審美能力,而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美術並進行交流發現其心理可能存在的問題,讓學生以美術的方式釋放壓力,敞開心扉。尋求藝術治療和初中美育的融合,是希望兩者結合能幫學生更好認識自我,使其得到情感宣洩的新渠道,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成長空間。

  關鍵詞:羅恩菲德;藝術治療;心理健康;初中美術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備受關注。構建和諧、健康的心理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點,它是與德、智、體、美、勞等教育同時進行的。

  當今社會中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嚴重威脅其健康成長。這些問題在傳統心理治療之外,急需找尋新的解決途徑。

  一、羅恩菲德的藝術治療理論

  ***一***羅恩菲德藝術治療理論概論

  羅恩菲德在盧梭和杜威的啟迪之下,形成了以兒童為中心的美術教育形式。藝術治療理論也是在這種美育形式中發展起來的,強調運用美術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解決兒童存在的身心問題。美術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運用美術來幫助人們,如排除擔憂和緩解緊張的情緒等,利用視覺影象讓他們徹底放鬆,使有障礙的人緩解不良心態,恢復樂觀,獲得健康的心理。

  ***二***羅恩菲德的藝術治療論中教師角色

  教師在藝術教育中須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教師必須配合兒童的需要;二是教師必須瞭解兒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被更加謹慎的對待。能夠準確運用藝術治療手段的教師等同於醫生;與此相應,學校也要依據學生的不同問題進行“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人性化美術教育方法。

  二、對羅恩菲德藝術治療方法的認識

  老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生理髮展和心理障礙程度,在掌握其障礙特點的前提下,儘可能詳細地觀察學生,判斷學生存在的障礙型別。再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這對師生心靈溝通很有幫助。老師還要使用溫和親切的指導方式,讓學生完熟識美術媒介以便下一步治療。

  教師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要了解學生心理障礙的型別和程度;應建立學生與藝術創作和表現之間的和諧氛圍。治療結果好壞取決於有障礙者和藝術活動的關係是否密切;學生在藝術創作活動中的掌握、體驗程度決定能否對原本的障礙、能力和依賴性有客觀認識。

  三、羅恩菲德藝術治療理論與初中美術教育

  ***一***羅恩菲德藝術治療理論與初中美術教育的交點

  將羅恩菲德藝術治療理論與初中美術教育相結合是從中國初中美術教育現狀出發。由初中生的一些實際情況出發,可以看到許多單親家庭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還有些學生因孤獨症造成傷害;另一些則是初中生所處的青春期特點對學生心理產生影響;以及課業負擔過重對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等等。通過將藝術治療與美術教育結合可以幫助這些學生減輕已經受到的傷害,消除心理障礙,恢復自信,重新建立健全人格。

  ***二***解讀初中生在青春期的藝術需要

  初中生在經歷青春期時的需要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個人心理的需要;二是隨著當今社會迅猛發展所產生的需要。要根據初中生在青春期時的藝術需要來進行客觀的分析與研究,之後才能做出準確判斷,並給出相對應的藝術治療方法。

  四、從繪畫創作角度分析藝術治療

  ***一***藝術手段和繪畫角度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線條的粗細、色彩、柔和、直白、堅定等都可以表示藝術創作者的性格。

  空間感不僅自身有意義,還與作品的創作氛圍有關。空間感會隨著藝術創作者的心理變化而變化,而藝術作品最後呈現在觀眾面前給人的感受也會不同。構圖中任意元素的變化都可能讓整體變化,研究者不能再只把目光放在和美感有關的東西上如平衡、韻律,而是要全面性地關注以及其和諧性及表現性。

  色彩是所有藝術表現元素中最直接、最有特徵的。觸覺色彩關係是以色彩對我們的感情產生的效果而決定的。

  ***二***以藝術治療為前提的美術教育應發揮的功能

  繪畫屬於藝術創作,可以通過這種行為來傳遞自己的想法,創作者的思維都會展露在繪畫作品當中,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也囊括了作者本身的創作意圖。通過學校美術課的學生藝術創作表現,可以看出學生作品能夠反映出一定的心理問題,而藝術治療也正是對學生繪畫作品的暗示進行分析、觀察。通過學生日常的表現,最後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治療為前提的藝術創作能夠幫助有身心障礙的學生重構自我。通過藝術創作,能夠更好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進一步認識自我;同時努力放下心理防禦思維,形成新的心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