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徵與演唱研究述評論文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聲樂藝術也隨之實現了較大程度的發展,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民族聲樂作品作為聲樂藝術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演唱手法、曲詞創作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民族聲樂藝術特徵,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徵與演唱研究述評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徵與演唱研究述評全文如下:

  摘要:在中國知網、萬方資料知識服務平臺、超星讀秀知識庫及維普資料庫這四大中文資源庫中搜索到,1991年到2014年發表的關於孟勇的學術論文19篇,其中學位論文兩篇。研究熱點集中於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孟勇作品的藝術特徵巨集觀上的研究,二是對孟勇某一作品的藝術特點和演唱技巧的探析,三是孟勇藝術經歷、創作歷程的相關介紹。

  作曲家孟勇被譽為“青歌賽高產專業戶”。其作品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他合作的歌唱家、歌手更是數不勝數,既有李谷一這樣老一輩的歌唱家,也有宋祖英這樣一輩的優秀的歌壇中堅力量,還有唱著他創作的歌曲從青歌賽脫穎而出的雷佳、嚴噹噹、陳莉莉、王慶爽等青年一代。然而,學術界還未對孟勇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徵和演唱進行廣泛地討論與研究。

  本文以“孟勇”和“其他作曲家”聲樂作品藝術特徵及演唱為分類依據,對檢索到的相關文章進行梳理、分類,僅選取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文獻進行詳細述評。

  一、對孟勇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徵及演唱的研究

  中國著名作曲家孟勇創作了恆河沙數的聲樂作品,他創作的民族聲樂作品也獲得難以計數的獎項。然而與之難以計數的獎項不相稱的是,系統地研究其聲樂作品基本特徵及整體藝術風格的文獻卻寥若晨星,但是這為數不多的相關文獻也可按各自的研究視角及維度進行分類論述。

  ***一***巨集觀把握,全面分析

  湖南師範大學饒榮在其2011年學位論文《孟勇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徵與演唱探析》中,以孟勇的學習、藝術經歷及藝術創作成果為切入點,從“曲名新穎”、“取材豐富”、“運用本土音樂元素”、“詞、曲結合完美統一”、“作曲技法新穎獨特”等 7個方面對孟勇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徵進行論述。又以孟勇的8首作品為例,從情感解讀、潤腔技巧的運用和演唱處理三個方面進行研討,進而對孟勇聲樂作品的演唱進行分析。最後深入對孟勇聲樂作品在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研究。

  這篇文章中的“孟勇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徵”這一部分涉及到“曲名新穎”、“取材豐富”等7個方面,但僅僅重點深入的分析了“詞、曲結合完美統一”這一方面,其他方面都未能深入剖析。在“取材豐富,韻味獨特”這一部分中,根據孟勇在作品創作上運用音樂素材的不同將孟勇聲樂作品分為以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為題材、民間故事為題材、現代生活內容為題材、地方戲曲音樂為題材的四類,是一種可取的分類方法。對聲樂作品分類的方法有很多,先將作品分類,通過對每一類作品的研究,來探析其藝術特徵是一種好的研究思路。筆者將繼承併發揚這一思路,對孟勇的聲樂作品進行更科學的分類,以類別為基點深入地論證孟勇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徵。文章對於孟勇聲樂作品的演唱的分析,情感解讀、演唱處理都很到位,不難看出作者對8首代表作品的創作背景、表現內容以及作曲家對作品的演唱要求瞭如指掌。筆者曾對孟勇進行訪問,掌握了孟勇具體的學習、藝術經歷,每首作品的創作背景、表現內容,以及演唱其作品的一些要點等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參考價值較高。

  對孟勇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徵在巨集觀上把握分析的學術論文還有張佳發表在《音樂大觀》2013年第9期的《淺談孟勇聲樂創作的民族特色》和李詠雲發表在《歌海》2014年第4期的《孟勇及其聲樂作品特色探析》。張佳的《淺談孟勇聲樂創作的民族特色》一文對孟勇作品《阿妹出嫁》和《山寨素描》進行音樂本體分析,然後從“在歌曲選材方面”、“曲式結構獨特新穎”、“多元化的結構特徵”這樣三個方面研究孟勇聲樂作品中的民族特色。

  筆者認為,孟勇很多聲樂作品都是以湖南的山水人情為題材,有著濃郁的民族色彩。在曲式特徵上,孟勇很多作品都是典型的民族調式。而且其創作常常採用湖南民歌的主題旋律作為作品的主題動機旋律,在此基礎上延伸擴充套件主題樂思,因此旋律上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但是張佳重點論述了孟勇作品曲式結構靈活新穎,調式調性轉換頻繁,而沒有抓住作品曲式特徵上的民族特色來進行研究。曲式結構包括了歌曲的曲式特徵和結構特徵,“多元化的結構特徵”不能與“曲式結構獨特新穎”並列,而且“多元化的結構特徵”這部分也並沒有研究孟勇作品結構上體現的民族特色,而是概括孟勇的創作特徵。文章沒有充分的論證孟勇聲樂作品的民族特色,結構混亂,邏輯不清。

  可見,關於孟勇聲樂作品整體風格及其作品的演唱藝術的系統的研究是相當匱乏的。

  ***二***微觀切入,精深剖析

  對孟勇聲樂作品整體風格的把握固然重要,但是對某一具體作品的深入探究更是不容忽視。學術界也有關於孟勇《阿妹出嫁》、《斑竹淚》等具體作品的藝術特徵與演唱的研究。本節選取兩篇研究歌曲《斑竹淚》的藝術特徵和演唱的文章進行對比評述。

  王芳發表在《安徽文學》2012年第10期的《淚灑斑竹瀟湘情――對歌曲<斑竹淚>演唱教學的思考》一文,以歌曲《斑竹淚》的演唱教學為出發點,引出作者對此作品的思考。文章首先從歌曲的時代背景和結構調式特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在此分析之上,強調了歌曲中的氣息運用,引用沈湘教授所言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唱的動力”,著重體現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同時,以歌曲的情感變化為線,串連了不同情感之下呼吸技巧的變化規律,也順勢引出了歌曲之中語言和潤腔技法的運用。最後指出演唱者要想唱好一首聲樂作品並達到歌曲演唱的一定境界,歌唱處理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進行反覆的推敲和研究,將自己的實踐體會融入到歌曲演唱中,才能更好地詮釋作品。

  謝菁、胡建軍發表在《黃河之聲》2009年第3期的《淚灑斑竹瑟鼓湘靈――談〈斑竹淚〉的藝術特色及演唱技巧》一文,以《斑竹淚》歌曲的創作背景故事為引子,對歌曲進行了細緻獨到的剖析,首先指出了此曲曲式的結構圖,並分析說明此曲主調為商調式的寫法,運用了三個調式的轉化,從而進一步表現人物的情感變化。作者再根據自身演唱的切身體會和感悟,特別是對歌曲中潤腔的處理作了細緻入微的探討。

  以上兩篇文章都以歌曲《斑竹淚》為研究物件,都從藝術特徵和演唱技巧進行分析,但是透過文章的字裡行間體現出的是王芳與謝菁、胡建軍在文字功底、學術思維及表達邏輯上的本質區別。在文字功底方面王芳的論述更具口語化的特點,而謝菁、胡建軍的表述則更具學理性語言的特點:精確、深入、簡潔。在學術思維及表達邏輯上謝菁、胡建軍的文章具有更強的嚴謹性和學理性,整篇文章在寫作邏輯思維上更具有質感。兩篇文章都對《斑竹淚》的曲式結構進行了分析,謝菁、胡建軍的文章中調式轉化結合曲式結構圖直觀的體現出《斑竹淚》中調式特徵與曲式結構的綜合發展。而王芳的文章則以語言敘述為主,在歌曲結構和調式特點的論述上較為抽象,意義表達較模糊。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謝菁、胡建軍的文章更勝一籌。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孟勇的研究已經有一定程度地展開,但研究之深度和力度仍顯淺薄、蒼白,也缺乏專門、系統地對孟勇的作品進行研究的文章。因此,對孟勇的作品進行研究,還有較大的空間和研究價值。

  二、對其他作曲家聲樂作品藝術特徵與演唱的研究

  在中國音樂界,有影響力的作曲家非常多,如王志信、徐沛東、印青等,他們創作了很多優秀的聲樂作品,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作曲家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徵與演唱研究也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

  浙江師範大學黎莉在其2011年學位論文《印青歌曲的創作特徵及演唱分析》中,先按時間順序介紹印青的藝術生涯,通過列舉印青在同時期創作的各類題材的作品來回顧其歌曲創作歷程。接著對印青歌曲作品進行分類以及本體分析,概括出印青歌曲基本創作特徵。文章將印青創作的歌曲作品分為三大類:主旋律歌曲、軍旅歌曲、其它社會題材的歌曲。選出印青具有代表性的四首作品從調式調性、和聲、歌詞、曲式、創作背景等方面進行音樂本體的分析。文章認為印青的歌曲有“歌詞與音樂的完美結合”、“緊跟時代步伐,弘揚時代精神”、“通俗化與藝術性的融合”、“藝術風格‘精、美、真’”這四個創作特徵。再從“演唱中聲樂技巧的運用”、“與伴奏的配合”、“情感處理”三方面入手,對印青歌曲作品的演唱進行分析研究。最後對印青在創作之外的其它社會影響及貢獻作了簡要介紹。

  文章中對印青作品的音樂本體分析這一部分是最為出彩的。一方面,分析的四首作品選取得很好,四首作品都是印青流傳度很廣、評價很高、很有影響力的代表作,並且它們是不同的四種風格。《走進新時代》是典型的主旋律歌曲,它反映新時期黨的方針政策,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政治氣息厚重,時代感強,是祖國繁榮富強的時代贊禮。

  《天路》是一首有著濃厚西藏地域風格的創作歌曲,有著西藏山歌的特點,可以稱得上是西藏的新民歌。《西部放歌》是西部開發的標誌性文藝作品,有一股濃濃的西北信天游的味道,民族色彩厚重。而《蘆花》則是一首抒情的藝術歌曲。所以文章選取的這四首作品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另一方面,文章對作品的分析全面到位,從創作背景、創作過程到曲式結構、調式調性、旋律、節奏再到歌詞,條理清晰、分析深入透徹。除此之外,文章對印青歌曲創作特徵的總結也比較全面且對每個特徵進行了深入剖析。印青歌曲的演唱分析方面,文章從演唱中的呼吸共鳴、咬字吐字、音色音量、速度節奏以及與伴奏的配合,情感的處理這些方面深入細緻的分析了《走進新時代》、《天路》、《西部放歌》、《蘆花》四首作品的演唱,理解深入、思路清晰。所以文章有很多的可借鑑之處,值得學習。

  山東師範大學路敏在其2014年學位論文《王志信民族聲樂作品風格及演唱研究》中,先簡單介紹了王志信的藝術人生,並對其主要音樂創作進行分類,文章認為王志信的聲音作品根據創作題材可分為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題材、現實題材、古詩詞題材和借物抒情題材四類。然後歸納出王志信聲樂作品具有民族性、多樣性、時代性的風格特徵,並對這些風格特徵分別進行了剖析。再對王志信聲樂作品的演唱進行了深入研究。文章分別選取王志信具有民族性、多樣性、時代性風格的代表作品分別從歌曲背景、歌詞內涵、曲式結構及演唱處理這三方面對作品進行分析。最後總結了王志信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貢獻。

  整篇文章內容充實、結構層次很清晰,各級標題高度概括了各部分內容而且用詞準確,語言耐人尋味。文中“王志信聲樂作品的演唱研究”這部分以不同作品為例,每個作品都分別從歌曲背景、歌詞內涵、曲式結構及演唱處理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使得文章結構很規整,很可取。在分析作品的同時緊扣前文論證的民族性、時代性、多樣性的風格特徵的意圖也是很好的。但是某一首作品所體現的風格特徵一定不是單一的,要演唱好一個作品應該要全面把握好它的風格特徵,文章從民族風格的作品如何演唱、時代風格的作品如何演唱、多樣性風格的作品如何演唱三個方面來論證王志信聲樂作品的演唱的這一思路筆者不敢苟同。而且文中所選取的《蘭花花》、《昭君出塞》、《孟姜女》是三首風格類似的作品,而文章卻將他們分別歸為三種不同風格的代表作,筆者認為有些欠妥。

  湖南師範大學李霞輝在其2014年的學位論文《徐沛東聲樂作品的民族特色與演唱風格研究》一文中,先介紹了徐沛東的創作理念的形成與發展,接著從戲曲元素、民間歌曲、方言三個方面來分析徐沛東作品的民族性,然後分析了徐沛東聲樂作品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世界性的結合,最後從演唱風格的形成與發展、表演實踐與自我理解相結合、演唱風格與作品風格相結合等方面闡述了演唱風格與作品風格的有機結合。

  作者對徐沛東的作品如數家珍,舉例闡述的時候大多是選一個作品配譜例詳細論證,然後列舉其他作品來輔證,筆者認為這種分析方法很有說服力,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平時筆者看到的很多文獻只是對理論泛泛而談,卻缺乏較好的基礎性案例分析,使得文獻內容較為空洞,理論支撐乏力。這篇文章則較好地摒除了這一毛病,進行了大量而全面的案例分析,行文流暢自然,結構渾然天成。

  整體而言,學術界以某一作曲家及其作品為案例的研究已然成為當下研究的一個熱點,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是,針對作曲家孟勇及其創作作品的研究較少且多有淺嘗輒止之嫌,研究視角單一,特別是對其創作作品的研究在固定單一的模式上泛泛而談,這一點在相關的多數文章的謀篇佈局上即可體現出來,對音樂文字的研究流於表層等等,由此,便體現出學術界對孟勇及其聲樂作品的相關研究缺乏系統性和權威的指導,仍處於摸索的階段。而孟勇卓越的藝術成就和極高的影響力與當下對其相關學術研究成果之間體現出較大的現實差距,這就讓筆者的研究課題具備了較大的研究空間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