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巴托克鋼琴音樂作品的特徵論文

  通常人們認為鋼琴有近300年曆史,即1709年由義大利制琴大師B·克里斯托福裡所創制的現代鋼琴的前身。在以後的200多年,又不斷改進完善,方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現代鋼琴。然而,鋼琴的整個演變過程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即現代鋼琴出現之前,鋼琴已存在了300多年,我們稱這一階段的鋼琴為古鋼琴。現代鋼琴的前身只是1709年古鋼琴質的發展與飛躍。若沒有古鋼琴所發展的“量”的積累,也就不會產生1709年古鋼琴“質”的飛躍。以下是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述巴托克鋼琴音樂作品的特徵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述巴托克鋼琴音樂作品的特徵全文如下:

  摘 要:本文從巴托克創作的影響因素出發力圖挖掘出巴托克鋼琴音樂所體現的不同風格特徵,並通過對鋼琴作品的深入剖析。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巴托克音樂的節奏特點以及他獨特的觸鍵方式來初步的論述巴托克鋼琴作品的音樂風格。提出演奏其鋼琴作品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巴托克、鋼琴、節奏、敲擊性觸鍵

  作者簡介:羅旭,女,漢,***1978―***,遼寧省撫順市人,研究生,現為寶雞文理學院音樂系講師。

  一、 需要注意的幾點建議

  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是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最有影響力的匈牙利鋼琴家之一,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從民間音樂中發現真正的創作源泉,並把自己的創作植根於其中,然後將民間音樂曲調與西方古典、現代作曲技法熔為一體,創造出許多具有影響的優秀鋼琴作品。其鋼琴作品形式多樣,極富個性,能夠完全展現巴托克獨特的創作思想和風格。

  巴托克的鋼琴音樂作品總體上從音樂的表現角度看,不是溫柔抒情性質的,他作品的獨特之處是強烈的節奏感和他震撼人的觸鍵力度。所以筆者通過對他節奏和觸鍵的分析,以便能更好地抓住巴托克鋼琴音樂特點,掌握作品風格。

  ***一***節奏特點

  1、變化節拍

  巴托克作品大量運用了變化拍子,巴托克喜歡運用不同節拍相互出現來表達他不規則、不勻稱的樂思,在演奏時不斷轉化節拍,給演奏帶來一定的困難。如在《鋼琴奏鳴曲中》的第三樂章中出現了不同節拍相互轉化。見譜例1:

  在《鋼琴小曲十四首》的十二首中以及其它中作品中也出現了不同節拍的相互出現。我們在演奏不同節拍互動出現的作品時,要注意不同的節拍有不同的韻律,找好重音落腳點,在此基礎上把握好分句,演奏出該作品的風格。

  2、復節拍

  在巴托克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復節拍。《六首保加利亞舞曲》中就是充分運用這種節奏而寫的具有舞曲性質的鋼琴作品,六首作品中的節拍分別是4+2+3/8、2+2+3/8、5/8、3+2+3/8、2+2+2+3/8、3+3+2/8,整套樂曲節奏變換頻繁。例如,No148,樂曲的拍子是9/8,我們不能簡單地數成9/8拍,而必須以4/8+2/8+3/8的感覺來數節拍,4+2+3/8,這就是一種組合型節奏型,也就是復節拍,這就造成每小節三次重拍的出現,,因而重音位置在1、5、7拍子上。在演奏中很難控制這種節奏的韻律,彈出匈牙利民間音樂風格就更難了。見譜例2:

  3、重音位置不斷變化

  在《羅馬尼亞舞曲》的第六首中,右手強弱拍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左手開頭先是弱、強、弱;第二小節弱、強;第三小節是強、弱、弱,左手的重音也在不斷轉移,這就造成左右強弱不對稱,給演奏帶來很大困難。

  4、伸縮性節拍

  巴托克說:“我在研究旅行中收集到的旋律,其中大部分――也是最有價值的部分,流入古老教會音樂的調中…這些旋律兼具‘彈性速度’***rubatuo***與準確速度***tempo giusto***,展現出最富變化而自由的節奏與韻律模式。”[1]在鋼琴作品十四首中,第七、八、十一、十二就運用了許多這樣的速度變化處理。左手第二小節在演奏時既要要有5/8的感覺,又要把5連音彈得自然,隨意,但又在控制之中,這給演奏帶來了很大困難。

  巴托克的節奏是20世紀眾多熱衷於新型節奏改革的試驗者之一。他的節奏得益於他對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東歐地區民歌進行的研究,並從中發現了迥異於傳統音樂對稱準則的節奏,並將這些民間節奏大量運用於他的創作中,這些異域風格的素材給其音樂帶來了各式各樣鮮活的節奏。巴托克在使歐洲的節奏獲得新生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他給歐洲的節奏注入了樸實的生命力,活躍的力量和緊張性。

  二、敲擊性觸鍵

  巴托克是使用“敲擊性”因素最廣泛、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這些敲擊性因素最能表現出巴托克所要表達的思想。在巴托克的鋼琴作品中,鋼琴不僅是抒情的樂器,巴托克把鋼琴當作純粹的打擊樂器來看待。

  從演奏的機械運動角度上講,鋼琴可作為一種擊絃樂器。敲擊性觸鍵方式因其觸鍵時間短,通過連動裝置的琴槌敲擊琴絃時間也短,從而引至鋼琴音色明亮、清脆,形成所謂“敲擊性”音色。

  敲擊性觸鍵是巴托克作品中的一個因素,敲擊性觸鍵在巴托克的樂曲中揭示得尤為充分。敲擊性的觸鍵要求演奏者有鋼鐵般的手指和手腕,並且彈奏的儘量粗暴、直率,發出金屬般鏗鏘有力的尖銳音色。要注意四個方面:觸鍵指尖的軟硬程度;手指各關節的牢固程度;手腕以何種方式發揮富有彈性的支撐調節作用;以及全臂重量及力量的運用。這四個方面不是分開的,而是相互統一的。敲擊性觸鍵一般採用快速觸鍵,通過觸鍵面積的變化改變音色。其中全臂觸鍵屬於最用力、最強的一種觸鍵方法,這種方法需要調動全臂乃至全身的肌肉,把力量傳送到指尖。

  敲擊性觸鍵在巴托克的《野蠻的快板》、《鋼琴奏鳴曲》以及在巴托克的幾部鋼琴協奏曲裡都有所體現。這樣的觸鍵方式直接導致鋼琴音色的改變,從而表現出一種全新的演奏風格、大大擴寬鋼琴作品的表演觀念。鋼琴作品中因模仿打擊樂器所探索、開拓出明亮、清脆音色,以及因敲擊性觸鍵方式引發的激烈、尖銳、粗野,節奏帶有強烈動感的快速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鋼琴的敲擊性演奏,並不是指單一的,無音色變化的表演,而是指有層次、有音量、音響變化的演奏,它是20世紀特有的一種音響因素,鋼琴音色在總的合奏中的作用也相應地可大可小。

  三、結語

  巴托克的鋼琴音樂作品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精品,首先是巴托克堅定不移的創作思想,即便是在複雜的年代,在各種音樂流派紛雜的時期,他遵循著自己的創作目標,一生從未改變。

  其次是巴托克在他的鋼琴曲中所體現鮮明的創作特徵。對巴托克來說,民族性的原則是最重要的,正如巴托克所說:“對待民間音樂創作的態度,永遠是檢驗任何一位作曲家的試金石。”[2]正是由於他,立足於匈牙利的民間音樂,結合現代歐洲技法,十分巧妙而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富於傳統鋼琴以新的意義。

  同時巴托克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音樂家,而是一位力求使自己的藝術充滿強烈思想感情。對時代矛盾尖銳性的理解、對祖國和整個歐洲命運深深憂慮的痛苦,對法西斯強烈的憎恨,這一切決定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整個創作出發點。

  參考文獻:

  [1]許勇三:《論巴托克的音樂創作》,音樂理論論文叢第七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版。

  [2]塗致明:《巴托克與羅馬尼亞舞曲》,三明學院學報,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