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音樂教育的相關論文

  在特殊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特殊音樂教育作為特殊教育與音樂教育的交叉學科,顯示出對特殊人群的人文關懷,並對他們重返社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現狀綜述》

  摘要:在特殊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特殊音樂教育作為特殊教育與音樂教育的交叉學科,顯示出對特殊人群的人文關懷,並對他們重返社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當今社會對特殊音樂教育還不甚瞭解的情況下,本文系統分析了國外、國內特殊音樂教育現狀,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並指出當下特殊音樂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現狀;綜述

  中圖分類號:J60文獻標識碼:A

  特殊音樂教育作為特殊教育與音樂教育的一門交叉性綜合學科,在當代教育領域中的地位無可替代,但同時它也是一個新興學科,各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本文對國外、國內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現狀進行了梳理和概括,以促進學界對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的認識。

  一、國外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現狀

  現代意義上的特殊音樂教育及相關認知和研究起源於歐洲。17世紀,作為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人,捷克教育家揚·阿姆斯·誇美紐斯***J.A.Comenius,1592-1670***提出了“泛智”思想,他認為所有人,無論智力高低,能力強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8世紀,法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在其論文《供明眼人蔘考的談盲人的信》***又稱《論盲人書簡》,1749***和《給聽說健全者參考的論聾啞人書簡》***又稱《論聾人書簡》,1751***中也曾發表過類似見解,他認為“盲人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關鍵是要充分利用他們的其餘感覺”。同世紀,法國另一位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Rousseou,1712-1778***在其代表作《愛彌爾》***Emile or on Education,Everyman’s***中,集中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說:“受有訓練的觸覺既可代替視覺,為何不可在某種程度內代替聽覺呢?因為發音體的波動也可以為觸覺所感受。你把手放在琴上,勿經看或聽,只由琴木的顫動和震動,便可知聲音為尖銳或平板,最高或最低。觸覺若受有分辨這些差別的訓練,我們將無疑地能由手指而知琴所發的全部音調了。”①這段論述表明,盧梭是主張通過觸覺來進行音樂教育的。此外,義大利也有關於盲人音樂教育認知的記載。

  數百年來,國外對特殊音樂教育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1620年,西班牙人波內特***Bonet,1579-1633***出版了專著——《論聲音的實質和教聾人說話的藝術》;隨後,瑞士人阿曼***J.K.Amman,1669-1724***出版了《說話的聾啞人或按此法利用口語教會聾啞人說話》,強調口語教學對聾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20世紀初,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創立了體態律動學,並於1906年和1917年發表了《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方法》和《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程》等著作,他認為“音樂來源於情感,身體動作是宣洩情感最簡便的方式,因此,身體動作也是表現音樂,發展音樂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感官和教學途徑”,他獨創的體態律動教學在當今世界各類藝術學校和普通學校中仍有運用,併成為特殊音樂教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1977年,美國人邁克爾·L.馬克出版了專著《當代音樂教育》,該書在第三部分“音樂教育關心的問題”中專闢一章寫到了“特殊音樂中的教育”,不僅強調了特殊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同時指出“應該針對特殊兒童的需要提供個別化教學”。1979年,Alley,Jayne M.在論文Music in the IEP:Therapy/Education***Journal of Music Therapy***中探討了音樂教育和音樂療法在特殊教育的角色,特別是在個別化教育計劃***IEP***中的作用。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特殊音樂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呈快速發展態勢。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音樂治療”的出現,推動特殊音樂教育研究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應用層面,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研究成果,主要著作有Songwriting: Methods,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 Music Therapy Clinicians, Educators and Students***Felicity Baker, Tony Wigram,2005***,Music for the Handicapped Child***J Alvin,1965***,Teaching Music to the Exceptional Child: A Handbook for Mainstreaming***RM Graham,AS Beer,1980***,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William Lee Heward,1980***,Music in Special Education***Alice-Ann Darrow ,2005***,An Attitude And Approach For Teaching Music To Special Learners***Elise S. Sobol,2008***,Teaching Music To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Label-Free Approach***Alice Hammel,Ryan Hourigan,2011***等。同時,發表了大量研究論文。如J Pellitteri的 Music Therapy 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Setting、MB Zoller的Use of Music Activities in Speech-Language Therapy、Darrow,Alice-Ann的Early Childhood Special Music Education等。這些論著***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將音樂治療運用於特殊教育的各種方法,為我們開展特殊音樂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國外特殊音樂教育經過數百年發展,逐步形成了兩大教育體系,並廣泛應用於實踐層面:一個是美國特殊音樂教育機構體系,另一個是俄羅斯特殊音樂教育機構體系。美國採取的主要措施是儘量使特殊兒童“迴歸”到社會“主流”中來,而不是將其與正常群體隔離,侷限於特殊群體範圍當中。如Keith Bovair在其論著Making the Special Schools Ordinary中,闡述了音樂教育在特殊教育正常化程序中的作用。而俄羅斯學者則認為,應當針對殘障兒童的特點開設不同型別的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教學。他們認為殘障兒童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習會更有效。目前,俄羅斯特殊教育學校的種類已由最初的三類增至八類。與此相對應,世界上逐漸形成了美國和俄羅斯兩大典型的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美國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實施地方分權制度,具有完備的法規體系,執行比較規範,注重個別化教育和專家、家長及相關機構共同參與;俄羅斯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中央集權,教育與衛生、社會保障等多部門協作,強調缺陷補償和勞動教育②。

  綜觀國外特殊音樂教育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國外關於特殊音樂教育的研究始於特殊教育啟蒙之初,但當時的研究不夠深入,相關論著***文***較少。儘管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國外特殊音樂教育開始步入發展期,發表了一大批論著和論文,但這些研究多集中於實踐層面,而對於特殊音樂教育的歷史梳理略顯不夠,對特殊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也顯得有些薄弱,雖然有一些專題性的研究,但尚不夠系統。當然,他們將音樂治療納入特殊音樂教育體系等某些頗有成效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二、國內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現狀

  我國有關殘疾人音樂教育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商代。《禮記·明堂位》記載有“瞽宗,殷學也”,《周禮·春宮》疏“釋曰:雲‘凡樂歌,必使瞽蒙為焉者’此鄭玄解作樂使瞽蒙為之也”。《淮南子》卷一九《修務訓》中說:“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嘗鼓瑟者,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何則?服習積貫之所致。”意思是說,盲人接受教育可以學會彈琴,假如不接受教育,即使視力正常的人也不會彈琴。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所能查閱到的最早的有關特殊音樂教學的記載。

  雖然現存資料顯示我國自奴隸社會起就有殘疾人音樂教育事象,但真正對特殊音樂教育活動進行研究是近幾十年來才興起的。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對“題名”含“特殊音樂教育”的論文進行跨庫精確檢索,只搜尋到1篇碩士畢業論文和1篇報道文章;後對“題名”中含有“特殊音樂教育”的論文進行模糊檢索,也只搜尋到28篇論文。為更多地掌握資料,筆者先後以“聾音樂”、“盲音樂”、“***音樂”、“孤獨症音樂”等為“題名”進行模糊檢索,分別搜尋到論文9篇、10篇、17篇和12篇。隨後,筆者又在“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對含有“特殊音樂教育”的圖書進行了搜尋,沒有任何發現。此外,筆者還對含有“特殊教育”和“音樂教育”的圖書進行了搜尋,分別搜尋到了25本和47本。從查詢結果看,目前,我國有關特殊音樂教育方面的研究不多。對上述檢索到的論文和論著,筆者通過對標題和內容摘要的閱覽,重點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進行了研讀。從研究內容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特殊音樂教育現狀研究

  2006年,圍繞上海市特殊教育音樂課開設和課本使用情況,張馨、張文祿和徐胤對上海各縣***區***21所特殊教育學校相關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發表了論文《上海市特殊教育學校音樂課現狀與調查》,指出了當前課程實施方案單調、特殊音樂教育教材陳舊等問題。2006年至2009年,湖南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李平平、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程鬱、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騰格勒先後撰寫了《湖南省特殊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浙江省特殊學校音樂教育現狀調查》和《呼包鄂三市特殊教育學校視力障礙學生音樂教育的現狀與策略》等3篇畢業論文,從整體到區域性對某一區域的特殊音樂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並提出了相關對策。

  ***2***特殊音樂教育課程論研究

  這一類研究主要散見於特殊教育和音樂教育的文獻資料中。1993年,曹理主編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其中第九章就專門論述了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明確了特殊音樂教育的內容、目的和任務,將特殊音樂教育分為三類,即***兒童音樂教育、盲童音樂教育、聾啞兒童音樂教育,並闡述了三類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1994年,趙樹鐸出版了《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法》一書,詳細論述了針對各類特殊兒童所設定的課程與教學法,其中就包括音樂課程設定,該書同時附有各類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計劃,以便對特殊音樂課程進行縱向與橫向的資料比較。2006年,謝嘉幸在其主編的《音樂教育與教學法》第九章專闢一節,集中闡述了特殊兒童和特殊教育發展概況、特殊教育學校的音樂教育、各類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音樂治療與特殊音樂教育等內容。諸如此類的論著還有方俊明編寫的《當代特殊教育導論》、張寧生編寫的《殘疾人高等教育研究》、樸永馨主編的《特殊教育概論》等。

  ***3***特殊音樂教學研究

  特殊音樂教學處於特殊音樂教育中的實踐層面,業內對這方面問題比較關注,如四川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李韋的《音樂在***兒童智力啟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李月如、張玲等的《聾兒音樂欣賞教學探討》,謝正恭的《從盲童民族音樂教育實驗的成果引起的思索》,張紅的《如何利用音樂節奏帶動小班聾兒發音學語》,曾藝的《音樂與***教育》,陳明大的《盲人高等音樂教育研究》,崔蘇粵的《多種教具參與下的聾校律動教學》等。這些論文從教學實踐出發,展現了音樂教育在盲、聾、***等各類特殊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特殊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治療研究

  此類研究大多是嘗試性地將音樂治療納入特殊音樂教育之中。論文可見中央音樂學院張鴻懿、周為民的《音樂治療在智力障礙兒童教育中的作用》,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藝術系陳莞的《音樂治療在特殊教育中實施的探索》、《淺析音樂治療在特殊教育領域中的地位》,石蘭天的《論音樂治療對音樂教育的輔助作用》等。論著有何化均和盧廷柱的《音樂療法》、張鴻懿和馬廷慧的《兒童智力障礙的音樂治療》等。

  ***5***其他類

  包括特殊教育史研究、國外特殊音樂教育研究、傳教士與特殊教育的研究等,如顧明遠、樑忠義主編的《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張福娟等編寫的《特殊教育史》,劉宇晟的論文《中國古代特殊教育的發展》,有寶華的《美國早期特殊教育發展綜述》,郭大鬆、曹立前的《傳教士與近代中國啟喑教育》,繆裴言、繆力、林能傑的《日本音樂教育概況》,王偉的《英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問題與走向》等。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研讀,筆者認為,目前國內學者對特殊音樂教育現狀、課程、教學、音樂治療均有所涉及,涵蓋面較廣,這對於本課題研究和特殊音樂教育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這些研究過多地侷限於具體問題,論述的內容和深度均有待進一步提高。以往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中國特殊音樂教育歷史的研究比較少。縱觀國內有關特殊音樂教育的論著和論文,筆者發現竟然沒有一本***篇***是關於中國特殊音樂教育史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研究的時間段也多集中在近十幾年,古代殘疾人音樂教育研究、清末特殊音樂教育研究、民國時期特殊音樂教育研究乃至新中國建國初期特殊音樂教育研究幾乎是空白,只有極少的相關論述散見於某些論著當中。特殊音樂教育在中國的歷史研究需要廣大的專家學者投入更多的關注。

  二是對特殊音樂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度不夠。論文大多圍繞具體問題展開,視角比較狹窄,一些作者侷限於本職工作,僅從自身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往往侷限於具體事象,很少涉及特殊音樂教育的體制性、根本性內容。有關特殊音樂教育的專題研究很少,研究不夠深入,理論性、學術性不強。

  三是缺少國內外特殊音樂教育的比較研究。中國特殊音樂教育理論和課程體系源自歐洲。進入國門之後,它們與國外特殊音樂教育在理念和實踐上是否存在差異,國外的特殊音樂教育對我國具有哪些啟示作用,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從國內現狀來看,教育理論界對這方面的研究還相當欠缺,大家對這方面問題顯然不夠關注,有關中外特殊音樂教育專門性的比較研究尚不夠深入。

  三、結語

  通過對國內外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來國內外學界對特殊音樂教育已日益關注,但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總體仍處於比較低的水平。據統計,全世界有5億以上的人由於心智上、身體上或是感官上的缺陷而致殘。截止到2007年5月,我國共有特殊人群8296萬人③。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不加強特殊音樂教育研究已不能適應日常特殊音樂教育的需要。特殊音樂教育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它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還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專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在諸方力量的合作下,特殊音樂教育的春天能早日到來。

  ①[法]盧梭《愛彌爾》,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103頁。

  ②王玉瓊、王玉娥《我國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現狀、成因及對策分析》,《中國特殊教育》,2003年第6期,第68-72頁。

  ③資料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入口網站2007年5月28日釋出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資料公報”***第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