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方面的學術論文

  音樂,是人類時代進步的象徵,每個時代都有反映這個時代的音樂,音樂永遠都是人們追寵的物件。下文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能幫到大家,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電子音樂存在的必要性

  電子音樂***Electronic-music***,簡稱“電音”,是用電子技術獲得各種音源並製作成的音樂。它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斯托克豪森於1954年製作了《習作Ⅰ、Ⅱ》唱片,之後電子音樂開始流行。20世紀70年代,當音序器和合成器變得越來越便宜和簡便時,這種所謂的“虛擬音樂”就真正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它與我們所理解的傳統音樂最大的不同是,傳統音樂是由真實樂隊演奏,而電子音樂是使用電子裝置經過虛擬、變質、組合、再生的音樂;它用正弦波造成無泛音的即所謂的純音;或用打擊樂器、嘈雜樂器發出的雜音,也用人聲和具體音樂相結合。在50年代末,電子合成器產生後,製作者可以直接控制音調、節奏、力度和音色,更增加了電子音樂的各種可能性。然而,通常電子樂是指當它剛成形時藝術家們通過電子裝置所探索出的各種獨一無二的聲響,以及後人們所創造出的繼承這些先驅們的作品。前衛作曲家們長時間的著迷於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創造那些前所未有的電子聲響。

  不瞭解電子音樂的人通常會對其產生一些誤解,比如認為電子音樂和電子舞曲一樣,都是節奏感極強並且吵鬧喧囂的音樂,或是全部屬於無調性音樂。這都是錯誤的,也是筆者身邊的朋友、親人對電子音樂的最大誤區。電子音樂並不只有例如Trance、Techno、House等等主流跳舞型別,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型別。至於無調性,電子音樂只是實現某一型別音樂的手段,不能狹義地定義為就是某種風格。

  談到型別,曲風多樣是電子音樂的第二大特點。廣義而言,任何以電子合成器、效果器、電腦音樂軟體為載體所產生的電子音色的音樂,都可合理地稱為電子音樂,包括廣告配樂、電影配樂、遊戲bgm***背景音樂***、動漫插曲等,曲風多種多樣,變幻無窮。前段時間央視一套廣受關注的《中國古詩詞大會》節目,專家點評解析詩詞時的配樂讓不少人讚揚悠揚動聽、詩情畫意,其實那首《臨安初雨》正是網遊《新水滸Q傳》的主題曲。

  筆者曾十分好奇曲中的配器是怎樣營造出的空靈環境聲和優美清越感,後來得知除了中間有一段笛子演奏之外,其他都是電子音樂後期加工而成的。不難看出,電子加工而成的音樂實際早已進入大眾視野,就在我們身邊,只是不易發覺。當然,這也彰顯了電子音樂超越於傳統音樂的一方面:在資訊時代的傳播廣度和受眾度上,前者優勢已經完全清晰化,作為現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手段,電子音樂不可缺少。也許從心底認同這一點的人不多,但無法否認我們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現代電子音樂的存在的必要性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成本問題。

  傳統音樂的實現方式比較單一,除了真實演奏沒有更便捷的方式。指揮、演奏、場地、樂器損耗、過程磨合……人力物力的消耗,成本過高。永垂不朽的藝術經典值得這樣研磨、推敲,但事事如此、曲曲必真也是不現實的,必將大大降低音樂的產出量,其“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感覺一旦出現,加之一些樂器聲響的不完美對作曲產生的影響,就離我們大眾的視野遠了。電子音樂不同,作曲家既作曲又演奏,突破了從內容到形式、從創作形態到傳播方法的方式。可隨時修改、對創意的實現、概念的把握、樂器音色的控制挑選等等,高效便捷,既省了時間又省了人力。

  也許你還是因為其真實的、虛擬偽造出來的手段而牴觸,可我們無法抵擋這樣的發展趨勢,飯店、商場、咖啡廳到處都有電子音樂的場所,聽覺系統會接收到這些傳播訊號,它是這樣貼近我們的生活。筆者也有過並不接受電子音樂的時候,但當這樣懷著好奇、投身於電子音樂的學習後,終於,在興趣中發現了它獨有的、不可抗拒的魅力,讓筆者在創作中找到了自主實現的無限可能。創作中,除了樂音,還有噪音、環境聲、背景聲、特殊音效等等傳統音樂中很少涵蓋的元素。

  它們有的本身就是軟音源,有的是通過效果器達到應有的效果,為音樂注入新的活力,也讓聽眾有另一種體會。像平時經常用到的,有的效果器會失真,完全不像是實物發出的聲音,聽起來非常有味道。一些引數經過除錯的效果器聲音也會極具辨識性而且還難以模仿,我們在使用電子軟體製作音樂的過程中,可以輕鬆獲得這種音色。在作品中,多元的音響化聲音的出現,讓音樂顯出一種不同的魅力。與此同時,這同樣應用於廣播劇的製作與創作中:廣播劇依靠的是純粹的聲學效能,載體是廣播電臺或音訊媒體。

  在沒有可視性這一特點下,主要為播音員或配音演員所演出的戲劇,以幫助聽者想象的人物和故事。這是適應電臺廣播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在製作過程中需要充分運用音樂伴奏、音響效果來加強氣氛。其中有一點:音響效果必須逼真。因為聽眾只能通過對聽覺的想象來了解劇中情景和人物的動作狀態,這也大部分依靠了電子音樂。傳統音樂,傳統樂器演奏,都很難全部滿足這類的聽覺需求,但電子音樂中的一些特效,比如人喝水聲、椅子倒地聲、水流聲、環境聲……都能夠對於事件發生的背景、狀態有很好的交代,讓人沉浸在特定環境中。廣播劇這類藝術載體的出現,實際上是源於電子音樂的產生、發展,它以“聲景”這一概念作為主要手段,為聽者構建特定的聽覺體系。這是電子音樂應用的重要方面。

  除了這些,電子音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突破了樂器、律制間的界限。樂曲歌曲中,當古箏與長笛合奏、琵琶和吉他鬥琴、鋼琴與竹笛一爭高下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有什麼東西在變。沒錯,那就是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之間的界限,再細化來說,就是純律、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的融合。那麼在這其中,電子音樂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電子音樂的範疇內,電子製作方面,頻譜音樂是一大研究課題。頻譜,就是頻率的分佈曲線,複雜振盪分解為振幅不同和頻率不同的諧振盪,這些諧振盪的幅值按頻率排列的圖形叫做頻譜,將頻譜運用在聲學上,從樂器的物理特徵、音色屬性、發聲本質諧波泛音系列、共振鋒分佈、聲音包絡、時間過渡性等方面全面深入分析樂器的獨特音色。在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比律制更精準的樂器音色特點,讓他們在同一個平面進行比較。舉例來說,我們以十二平均律作為對比標準研究民族五聲調式樂器的音色,剖析竹笛的音色,最後形成譜面音高。

  再根據譜面音高與十二平均律的對比,得出它們之間的音程關係。這樣,有助於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在律制不同基礎上的有利融合。這也並不是各嗇,放眼民樂團,主要演奏低音聲部的大提琴屬於西洋樂器,二胡、阮、笙等全部是民族音樂。律制上的不同會在演奏中體現出來,比如音準統一的困難、雜音的出現等。但電子樂器的音高參數是在音色調製過程中預先設定的,其音高頻率產生於預置的精確數值,因而實時處理音高傾向的機動性較小,音高卻更為精確,即使是運用音高隨機變化功能或如音高滑輪、觸後感之類的音高變化手段來增加音高變化隨機性,也無損於其音高精確性。尤其是面對用微分音律寫成的作品,聲學樂器往往在保證音高的準確性上力不從心,而電子樂器則對此遊刃有餘。①有了電子音樂,我們不單可以自己製作,還可以通過頻譜分析,將兩種不同類的樂器進行比較、分析、研究,最終得出適於演奏水平和演奏效果的便利方法。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電子音樂還滿足了創作中所需樂器和音色的多樣性。例如西塔琴,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樂器,因為地域的侷限,我們大多數人並未聽過、見過西塔琴,但有了電子音樂手段,我們同樣可以不去大費周折地獲得西塔琴的音色,以滿足創作、求知的需要。首先,對西塔琴的音源取樣音訊進行頻譜分析,而後得出其音色的頻譜資料,測算出譜面音高、特有律制等等一系列音色特徵,進行剖析,最後生成同樣音色的不同音高聲響,大大方便了音樂的創作與製作。當有一天,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順利運用自己想要的音色以及它的各種音高,這不是很神奇的事嗎?

  電子音樂大大拓寬了我們對樂器音色認知的侷限。在研究中不難發現,每件樂器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音高差、音律。這就是每件樂器的獨特性。電子音樂的研究讓我們更加習慣、懂得去尊重樂器的個性。並非不是十二平均律就是錯的,也沒有誰好聽誰難聽的比對意義,獨有的音色才構成千姿百態的世界,五彩繽紛的音樂,個性十足的流派。在保留合理性的基礎上,電子音樂突破了樂隊編制、樂器種類的侷限,成為個性十足又大一統的全新面貌。

  電子音樂與其說是高科技的產物,不如說是時代的產物。它賦予我們更多接觸音樂、做音樂的主人的機會,種類多樣的特點也激發著越來越多人對音樂、對藝術的參與精神。最有意思的是,很少看到電子音樂中的哪個流派因為誰更好誰對誰錯爭得不可開交,大家往往彼此給足空間,求同存異,各美其美。這種現象體現了電子音樂的宗旨:愛、和平、團結。彼此包容的背後推崇的其實就是敢於嘗試、勇於接納、用心思索的人生態度,巨集大的包容性讓我們發現其中包含著人性的真善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些流派與流派、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冷漠,也使更多沒有機會學習藝術但具有藝術靈感的人很好地近距離接觸音樂、藝術,做出不俗的成就。例如5sing原創音樂網上知名的原創音樂人,都非出自專業;他們有人是報社的編輯,有人是學校的老師,有人是漫畫畫師……各行各業的人,因為熱愛音樂,通過這樣的平臺展現自己的音樂才華,通過電子音樂實現心中所想的音符旋律,陶冶情操、得到認可、產生共鳴,在筆者看來是再美好不過的事,也是電子音樂存在於當今時代的必要性。

  音樂無絕對,讓我們全身心去感受電子音樂的魅力,感受電子音樂之於現代音樂發展的重要作用。

  註釋:

  ①馮堅:《電子樂器的音響特徵與電子音樂中音色的結構意義》,《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