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方面的畢業論文

  隨著我國藥學學科的發展,教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生物製藥技術

  摘要:現代生物製藥技術是一項與製藥產業結合極為密切的高新技術,不斷為醫藥行業提供新產品、新劑型,為製藥界開創一條嶄新之路,正在改變生物製藥業的面貌,為解決人類醫藥難題提供最有希望的途徑。文章分析了幾項生物製藥技術,並對生物製藥的展望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物 製藥 技術

  一、 生物製藥技術簡介

  1。 基因工程技術:激素和許多活性因子是調節人體生理代謝與機能的重要物質,其活性強,臨床療效明顯,但這些物質自然界甚為稀少,從人體及動物中提取難度大,來源有限,無法滿足臨床需要,而現代生物製藥技術卻為臨床提供了這類廉價、高效的藥品。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激素類藥物,一般從動物中提取,其資源缺乏,價格昂貴,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將人或動物胰島素合成基因分離後移植到微生物細胞中,並實現基因表達,這樣用基因工程手段得到基因重組微生物被稱為基因工程菌,利用基因工程菌在200L發酵灌中產生10克胰島素相當於450千克胰臟中提取的產量。

  人生長激素***簡稱HGH***是腦下垂體前葉分泌的由191種氨基酸組成蛋白質類激素,分子量為22000D。以前,人生長激素只能從人腦垂體前葉中分離純化,應用深受限制,而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動物細胞工藝可得到,並且與人生長激素相同,臨床用於治療垂體前葉HGH分泌障礙引起的侏儒症,促進燒傷及骨折等創傷性組織的恢復,也用於改善老年性腎萎縮的症狀及治療胃潰瘍。

  2. 酶及細胞固定化技術:微生物轉化及酶催化工藝早已在製藥工業中廣泛應用。酶與固定化技術結合彌補酶的不足,在製藥界取得顯著發展,如用大腸桿菌酞化酶生產6一APA、犁頭黴素生產氫化可的鬆、乳酸菌轉化蔗糖製備右旋糖醉等。

  原西德BeohringerNannhein公司在青黴素酞化酶固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他們用聚丙酞胺凝膠包埋法制成微型小球狀固定化酶已投人生產,其表面活性為100一150U/g,1kg固定化酶可生產500kg6一APA,能連續反應300次,他們用第二代工程菌的固定化酶轉化率達到85%一90%,反應次數達900次,有人用固定化後活力可維持100天以上,固定化細胞、特別微生物細胞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藥物的合成中得到廣泛的研究和應用。用固定化酶的膜反應器分離布洛芬可得到許多有光學活性的化合物,體外試驗證明其S一異構體比R一異構體活性高100倍。近年採用多種固定化系統組成的人工腎可在體內反覆返轉具有顯著臨床效果。

  3. 細胞工程及單克隆抗體:植物細胞工程培養技術為開闢藥物新資源、使微生物原料生產工業化、保護自然界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中醫臨床應用之中,中草藥數千種,其中89%來源地植物,初始靠手集野生資源,最後鑑於野生資源有限,及不斷開發利用,難以滿足需要,許多名貴藥材如天麻、人蔘、當歸、黃茂等均採用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其所含有效成份較天然植物含量高。如培養的人蔘細胞中Ginselagoside含量較天然植物高5.7倍。培養的菸草細胞C。QIO含量較天然植物高16.30倍等等。由此可知,植物細胞工程將為人類創造一代新型中藥製劑造福人類。動物細胞培養技術主要以植物的微生物難以生產出蛋白質類藥品,並實現工業化、商品化。

  英國韋爾科母公司採用8立方米培養罐培養生產a一干擾素為工業化動物細胞培養典型例項,被稱為"超大規模"動物細胞培養獲得成功。1975年英國科學家通過淋巴細胞與骨髓細胞融合產生的雜交瘤,經體外培養、分離可得到一些無性繁殖細胞株,它們能分泌免疫學均一抗體。這種抗體為單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一經間世顯示巨大生命力,由於單克隆抗體目前在醫藥領域具有特異性強、操作方便等特點,因此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單克隆抗體代替傳統的抗血清用於臨床診斷。

  1981年美國批准第一個單克隆抗體診斷試劑後,1983一1984年又批准了37種,1985年美國FDA認可就有55種,到1987年底,美國已批准單克隆診斷試劑在上百種以上,它主要用於艾滋病、腫瘤性疾病、乙型肝炎及細菌性感染等疾病的診斷,臨床療效顯著。由於單克隆抗體對相應抗原結合,具有高度專一性,因此有人試用腫瘤抗原的抗體作為抗腫瘤藥物的攜帶者,將藥物導人腫瘤細胞,從而使腫瘤藥物有選擇性殺傷腫瘤細胞而不傷害正常細胞,這種由單克隆抗體和抗癌藥物組成的導向藥物為"生物導彈"

  二 、生物技術應用展望

  1. 加大研發投入,建立高效研發產品線。國內大多數生物醫藥中小企業缺乏完善的自主研發體系,新產品研發效率低下。這與國內生物醫藥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有關。目前,國內生物醫藥企業大多數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不足10%,甚至低於2%,遠低於國外同類企業的研發投入。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往往造成後續產品開發乏力。國內生物醫藥企業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建立或完善從上游構建、小試、中試放大、臨床研究到最終生產的高效通用技術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產品。國內少數企業,如瀋陽三生,每年的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10%,該公司陸續開發出了干擾素、IL-2、EPO、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一系列產品,經營業績良好。

  2.哺乳動物細胞表達藥物開發是國內生物醫藥的重大發展機會。全球銷售領先品種大部分都採用哺乳動物細胞培養的技術平臺,目前,特別是單克隆抗體藥物已經成為了生物醫藥的重要發展方向。在國內,大多數銷售領先的主要品種不能實現國產化,往往不是由於專利限制,而是國內基本未能掌握該技術平臺。預期在未來數年內,能真正解決哺乳動物細胞高效表達及大規模培養技術這一重大技術平臺的國內企業,將會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

  3. 選擇合適的產業化專案。醫藥產品開發風險大,即使產品開發成功,一般每10個新藥中大約只有3個能獲得超過其開發費用的收入,而另外7個新藥的收入還不足以補償其研發費用。與其它化學藥一樣,大多數生物醫藥產品盈利能力低下,甚至虧損。因此,在生物醫藥研發立項前,必須對其進行科學、市場等方面的全面論證,以減少專案研發及市場銷售失敗風險。

  生物醫藥產業是發展前景巨大的一個產業,隨著"人類基因組"等生物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物基因藥物將被研發和投入生產,生物醫藥產業將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文淑美.全球生物製藥產業發展態勢[J].中國生物工程雜誌,2006,26***1***:92-96

  [2]王巨集飛.美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J].全球科技經濟望,2005***1***:42-44

  [3]何巨集宇、文建平.歐美國家推動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一瞥[J].中國藥業,2005,2***14***:16-17

  篇2

  淺談中醫中藥的發展

  摘 要:本文從中醫中藥在國際上的地位及開發中藥的優勢闡述了中醫中藥的發展前景,同時指出了中藥開發存在的問題。總之,我國開發中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既要看清我國蘊涵著的強大的優勢,又要看清擺在我們面前的重重困難。

  關鍵詞:中醫中藥 發展 問題

  藥品是為病人服務的,只有療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藥品才會有發展前途。目前,對治療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病、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的西藥極少,即使有,也伴隨著較明顯的副作用,所以中醫中藥具有很大的發展前途,它不僅跟西藥一樣可以治病救人,而且開發起來相對容易,從經濟學的觀點看,還可為生產商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1、“非典”事件給我們的啟示

  “非典型肺炎”從200211開始流行,2003年上半年達到高潮,給中國乃至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鬧得全國上下***,使交通、運輸、航空等行業都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非典”的突然流行對衛生防疫和臨床醫療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初期,大量的醫務人員被感染,甚至死亡,使人們心理的恐懼達到了極點。

  在治療上,開始以西醫治療為主,但西藥有它的臨床特點:1.西藥在抗病毒方面的藥物不多,更沒有特效藥,只有對症處理;2.西醫在處理高燒病人和危重病人時,常使用大量的激素***激素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①激素抑制了機體的免疫反應,使特異抗體的產生受到抑制,不利於機體以後的康復。②激素干擾了機體整個免疫調節系統,大大降低了機體的自我康復能力,使危重病人易進入衰竭期。③激素容易引起潛在的感染病灶的擴散。④危重病人中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又抑制了激素的應用***;3.西藥疫苗研製週期過長,投資又大,加上病毒變異較快,嚴重限制了疫苗的研製,還有西藥提高免疫功能多為單體,作用不強,又有副作用,價格又貴。

  中藥治療此類病毒也有它的臨床特點:

  1.中藥對此病毒有很強的抑制和殺滅作用,能有效控制傳染源;

  2.中藥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有利於病人的康復;

  3.中藥方劑沒有毒副作用,不會給病人帶來新的危害;

  4.中藥方劑配方複雜,病毒不容易產生耐藥性,因此中藥具備了長期有效性;

  5.中藥價格低,應用方便,病人容易接受。

  凡能治療的藥都有預防作用,有利於疾病的及早預防和治療。據新華社報道,吳儀副在20030508下午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了中醫藥治療SARS的會議,她在會上強調,中醫是抗擊非典型肺炎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充分認識中醫藥的科學價值,積極利用中醫藥資源,發揮廣大中醫藥醫務人員的作用,中西醫結合,共同完成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使命。由此可見,中醫藥在抗SARS中贏得國家高層的肯定。

  2、中國中藥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

  我國是中醫藥的發源地,中藥是我國的傳統醫學和傳統文化的瑰寶,數千年來為中華民族及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超過50%的人治病時服用中藥;患病就醫時,首選中藥治療者佔24%;幾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使用過中藥。但是中國中藥在市場上根本就沒有地位。

  這麼大的一箇中國,在中藥貿易中所佔比例才3%[1],而且大多數是以原料形式進行交易,而日本的貿易額佔了市場的80%多,中國成了中藥原料的主要供給地,中國很多中藥智慧財產權都被外國強佔。這是我們國家的恥辱,也是我們國家的損失。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巡視員駱詩文介紹,我國中藥出口最高值曾達到年創匯7億美元,但從1996年開始,總體上逐年下降趨勢相當明顯。

  2002年,我國6.2億美元中藥出口中,中藥中間體等提取物佔1.64億美元,並被***用作生產洋中藥的原料,銷回我國。日本一家中藥企業以我國中成藥六神丸加工製成的救心丹,年銷售額達1億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銷售到我國。川貝枇杷膏、保心安油、驅風油、紅花油等“洋中藥”竟將我國同類產品打得無還手之力。“洋中藥”的長驅直入,在業內引起強烈震動。一時間,中藥現代化、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成了業內最時髦的話題,古老的中藥配方也成了許多商家甚至國際醫藥巨頭競相追逐的目標。所以我們有理由也有責任大力開發中醫中藥,讓其在臨床上更好的發揮作用。按道理,中國中藥在國際市場上至少要佔到50%以上,才能對得起我國的中醫藥地位。

  3、中藥開發的優勢

  中國加入WTO後,中國的西藥製藥工藝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西藥以仿製品居多,沒有獨立的智慧財產權,所以生產企業迫切需要開發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新藥。在中國開發中藥新藥還是很有優勢的,具有投資少、週期短、見效快的特點。因此,只要各相關行業通力合作,建立現代化的中藥生產企業,大力開發中藥新藥,不僅會給商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會為推動我國中藥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中藥至少在三個方面具有相對的優勢:在新藥開發上,原料資源、研製費用和開發週期、開發難度與安全性均具西藥無可比擬的特色和優勢;在用藥費用上,中藥比西藥更經濟;在工業生產中,不論是工 藝難度,還是裝置、能源等的投入,生產中藥都比生產生物工程藥、化學合成藥易行得多”。

  中國進入WTO後,為中國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極好的機遇,為中國中藥在各國的應用帶來了更大的空間,是推廣中醫中藥的大好時機。中國是一箇中藥生產大國,有豐富的藥材資源,是一個非常大的原料市場;我國擁有1萬多種可藥用的植物,有系統的中醫藥傳統理論和浩瀚的醫籍文獻資源,在民間還有大量的單方、驗方。中國人應用中藥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也是一個應用中藥的大市場。因此,中藥開發的優勢是必然的。

  4、我國目前中藥開發存在的問題

  在臨床醫療中,藥品的質量是最重要的,中藥是複方製劑,成分複雜,無效成分和雜質含量偏多,藥效的物質基礎難以確定,這就給科學、客觀、準確地評價中藥系統的特點和優勢帶來了困難。到目前為止,世界市場上的中藥品種已經超過8 000種,其療效也被世界各國人民所接受。然而,我國的中藥製劑仍然是“黑、大、粗”為主的丸、散、膏、湯為主,與現代醫藥製劑相比,服用十分不便,這對於中藥走向國際市場極為不利。

  所以進行中藥的現代劑型研發,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使用新型給藥技術,使中藥製成符合現代潮流的製劑形式,無疑是中藥現代化的一條捷徑。它將極大地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消費者的依從性,增強中藥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我們應該借鑑日本在中藥開發上的經驗,利用現代先進的製藥裝置,除去中藥的無效成分。只有質量高療效好的藥品才會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總之,我國開發中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既要看清我國蘊涵著的強大的優勢,又要看清擺在我們面前的重重困難。去年年底在津召開的中國天津中藥現代化國際高層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在《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提出,我國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有政府支援、金融支援、科技支援、資訊支援和人才支援。他強調,實施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除加速人才培養外,還要全方位、多方面吸引人才,形成人才的最佳結構和整體優勢。要打破人才管理的單位所有制,完善人才流動的市場機制,創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條件,激勵各類人才積極參與中藥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