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方面的參考論文

  教育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法學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同構》

  [摘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作為法學教育的兩大基本形式,相輔相成,同等重要。《民事訴訟法》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同構性表現為互補、互融和互益,任何一方的減損都會直接影響另一方的教學效果。為此,應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以提升《民事訴訟法》課程的教學品質。

  [關鍵詞]法學教育;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民事訴訟法;同構;一體化教學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法學教育中單調刻板的理論框架和學院式教學法與日益豐富多彩的實踐和實用性人才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一直以來是法學教育界經久不衰的一個命題。然而,經過多年的爭論與檢討,目前“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法學教育模式在較大程度上得到改觀,法學教育界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係問題已經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培養高素質的法律專業人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並行不悖的,二者相輔相成,同等重要,均是法學教育不可分割的環節。一方面,理論教學指導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法律關係、法律規則和法律制度,以及在規則和制度背後的法律意識、法律價值和法律精神,這些為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明確了方向。另一方面,實踐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落實和深化。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同時,也鞏固了學生所學的法學專業知識,提升了法學理論水平。

  然而,巨集大的理論敘事並不能為部門法課程的教學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引,從事部門法課程教學的學者鮮有從微觀角度論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係,也未形成可供參考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為此,筆者以所講授的《民事訴訟法》課程為例,試圖探索該課程實施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同構問題,進而構建一種可行的保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保持良性互動的教學模式。

  二、《民事訴訟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同構性

  《民事訴訟法》課程作為法學專業十六門核心課程之一,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提高程式法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熟悉各種民事訴訟規範,正確理解民事訴訟各種程式的規定,能夠運用民事訴訟的基本技能處理一般民事法律實務,提高運用民事訴訟法進行訴訟,處理民事糾紛的能力。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作為《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的兩大基本形式,他們之間具有內在的同構性,其功能都服務於《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傳道與煉術: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補

  在法學教育界,“傳道”與“煉術”之爭是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關係的經典概括。“在《民事訴訟法》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理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嚴格的理論訓練,不等於簡單的知識的傳授。因為,作為筆者不僅僅要告訴學生有什麼樣的法律規範,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規範是如何形成的,向他們揭示法律規則背後的法律精神、法律原理以及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作為一個成文法國家,我國的《民事訴訟法》是在系統的理論基礎上建立的法律體系,如果在教學中不注意闡釋條文背後的理論,不注意已有的立法體系,將導致學生對整個民事訴訟法的理解就難免會支離破碎。因此,《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居於核心和基礎地位,通過理論訓練學生能夠比較系統掌握了民事訴訟理論知識,培養良好的理論思維能力。

  但是,問題在於為什麼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在現實中碰到真實的案件卻無法做出解答,遇到實案代理更是不知從何下手……反思這些問題,我們發現《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學生法律職業技能的培養被大大忽略了。正如有的學者所言:“法律遠不止是知識和技藝,更非邏輯,而是霍姆斯所學稱的經驗。法律不是靠神童的記憶和邏輯可以修習精通的,它必須經由豐富的經驗獲致。”因此,《民事訴訟法》課程實踐教學不容忽視。《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應該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法律實踐的社會空間,通過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如案例教學、旁聽庭審、模擬法庭等,讓學生在學習民事訴訟法律知識的同時,通過實際的訓練體驗法律實踐運作,增長法律職業技能。

  二整合與優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融

  《民事訴訟法》課程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是非此即彼絕對對立的兩級,而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兩個方面。近年來通過對《民事訴訟法》全真案例教學的應用與研究,筆者積極開展了“導、講、析、練”為主線的教學改革,從整體上對教學過程進行控制。“導”指向學生提供真實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通過對預設問題的討論歸納生成教學內容。“講”指對通過引例所匯出的基本概念、原則、制度和程式等問題進行深入的講授。通過講授,使學生掌握民事訴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和訴訟程式,夯實學生理論基礎。“析”指學生根據所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運用法律規定與法理分析具體的案件,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練”就是注重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其表現形式為旁聽庭審、法律研究、模擬法庭等實踐活動。

  從“導”到“講”採用的是歸納式的課程生成方式,學生不是被動接受民事訴訟的抽象知識和理論,而是主動思考實踐中鮮活的案例所呈現出來的具體問題,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來源於實踐中的案例,並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從“講”到“析”是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的過程,用理論分析實踐中的案例。由“析”到“練”的過程是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進一步深化。通過實踐活動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法律實踐的社會空間,一方面使學生直觀地、具體理解法學基本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像法律職業者那樣面對現實的法律問題,主動思索並提出切實可行的法律對策,掌握作為一名法律職業者應有的思維方法。

  三毛坯與精裝修: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益

  在法學教育界,有這樣一種說法,即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縮減理論教學課時,加大實踐教學力度,重點講授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技能,大有實踐教學取代理論教學之勢。對這種觀點,筆者持反對態度。法學教育的發展如果缺失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將無異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以筆者多年從事《民事訴訟法》教學的經歷,筆者認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等重要,相得益彰。

  首先,實踐教學可以提升理論教學。《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熟悉民事案件庭審流程是當然的教學內容。但是,法條的規定和知識講授畢竟是空洞的,學生聽起來既不直觀又缺乏興趣。為此,在講授這一內容之前,筆者要求學生白行到法院旁聽民事案件庭審三次,瞭解民事案件庭審流程。學生在法院看到的庭審可謂是一個“精裝修房”,這個“精裝修房”向學生直觀呈現了審判的要素、庭審的佈置及實踐執行,這種體驗式的實踐教學形式實現了教學情景的親歷化,極大地優化了筆者之後的理論教學內容。其次,理論教學指引實踐教學的開展。以模擬法庭這一實踐教學形式為例,要使整個庭審取得實踐教學效果,學生將“毛坯房”“裝修”好,學生除了從“精裝修房”中獲得知識和靈感外,在開庭前需從實體法角度應明確案件的性質、法律關係以及法律的規定,對相關的法律問題進行研究。對於這些知識是通過理論教學獲得的;相反,如果沒有這些知識,模擬法庭的實踐必然是盲動的。事實上,模擬法庭審判活動以及反覆的演練是一個從“精裝修房”到“毛坯房”,再到“精裝修房”的必然過程,也是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促進的一個過程。通過模擬法庭審判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也鞏固、深化了學生所學的法學專業知識。由此可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依存,共同提升《民事訴訟法》課程質量與效果。

  三、《民事訴訟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對《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而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呈現出相輔相成、相互強化的關係,任何一方的減損都會直接影響另一方的教學效果。為此,在《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內涵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即相融性教學模式,指在《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通過全真案例教學的應用,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理論教學中必然存在實踐教學因素,實踐教學中也必然包含理論教學的因素。該模式的具體特徵表現為:其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以全真案例教學為基礎,選擇典型的、真實的案例是成功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先決條件;其二,主要採用歸納式的課程生成方式,通過實踐教學獲得理論知識;其三,重視體驗式教學,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教學活動。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現途徑

  1.全真案例教學與課堂教學改革

  全真案例教學是落實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核心和關鍵,通過前述的“導、講、析、練”這條教學的主線,使教學流程得到了有效的質量控制,實現了教學環節的有機交融。筆者在課堂上主要從兩個層面進行案例教學,“一是運用具體案例分析、說明法律概念、原則和規範,即設定代表一定已經確定的法律概念、原則或規範的典型案例,通過分析案例,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概念、原則或規範的知識;二是運用法律概念、原則和規範解決具體案件,即利用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概念、原則或規範的知識,引導和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相應的具體案件。”其中,前者所稱的案例教學法是“從案到理”的教學過程,實現了具體到一般的抽象過程;後者所稱的案例教學法是“由理到案”的教學過程,實現一般到具體的過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案例分析。

  然而,案例分析不能僅僅停留在案例表面進行分析,還應該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之後,讓學生書寫起訴狀、答辯狀、財產保全申請書等法律文書,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書處理能力等應用技能。

  2.“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應用

  對於實踐教學,《民事訴訟法》課程構建了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形式,包括案例教學、庭審觀摩、法律研究和模擬法庭,以強化學生的法律職業技能訓練,培養法律應用能力和法律職業道德。

  1案例教學:浸泡式教學與個案全過程教學

  全真案例教學保證了《民事訴訟法》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交融,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筆者尤其強調浸泡式教學與個案全過程教學。首先,對於浸泡式教學而言,《民事訴訟法》案例教學的成功需要“質”和“量”的保證,一方面,“質”要求案例教學所使用的案例應保證其典型性和真實性,反對杜撰案例的做法。案例的真實性是案例教學中最基本的要素和最重要的前提,不具有真實性的案例被抽象為課堂講解的標本,案件事實與社會真實隔離。通過《民事訴訟法》課程達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教師提供的案例教學材料必須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包括起訴書、答辯狀、法庭記錄、判決書等。另一方面,“量”要求案例教學的案例數量必須充足,使學生浸泡在真實的案例中,通過時間的積累逐漸形成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法律分析能力和實務處理能力。案例呈現給學生不僅是生動的案情和一般的常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案例學生可以找到解決案例的法律規定,以及獲得處理案件的民事法律實務技能。

  其次,個案全過程教學法是對案例教學法的再一次提升和總結。所謂個案全過程教學法,是指“採用教師精選的案例,分階段將個案的相關材料全部發給學生。學生根據這些案件材料,去了解研究案件事實,並在基礎上查詢和研究相關法律規定甚至類似案件的處理,確定案件的訴訟策略,撰寫相關法律文書,參與小組和課堂討論甚至模擬法庭的辯論,教師的點評等活動的授課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以職業律師的思維,對案件進行全域性性、整體性、綜合性的分析與思考。”

  2旁聽庭審:體驗式教學與經驗的獲得

  《民事訴訟法》課程重視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從實踐中反思。旁聽庭審作為體驗式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強調從時空序列上打破傳統課堂教學觀念的束縛,建立開放的課堂教學觀念,使教學場所逐漸從課堂內轉移到課堂外。”通過庭審觀摩,學生不但熟悉了民事訴訟庭審流程,而且通過案例標本的註解瞭解當前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學生可以從實體、程式、法律人等多個角度對庭審進行分析,親歷法律實踐的經歷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和積累法律經驗,增長技能和常識,真正學習和掌握“法律的生命”。

  3法律研究:法律檢索與法律分析

  法律研究作為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法律職業技能,一直以來在法學教育中被忽略了,未得到應用的重視。作為一種實踐教學形式的法律研究不是在學理上對法律理論的研究,而是基於實踐的需要對法律的蒐集和運用。當然,在檢索法律與運用法律時,常常離不開對法律理論的分析。在《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法律研究至少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法律檢索,“指以規範的、科學的、系統的方法查詢、收集法律資料的過程”,即對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判例、專家學者的觀點等的查詢;其二是法律分析,指根據查詢的法律資料對案件事實本身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自己的個人觀點。在《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通過提交法律研究報告的形式對某一法律問題進行研究,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甚至,有學生用“樂在其中”來形容對法律研究的“情有獨鍾”。

  4模擬法庭:變模擬為實戰

  現在學生模擬法庭活動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偏重於審判程式演練,事實調查、法律文書撰寫等方面的訓練無法容納,學生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式“表演”或者“走秀”,使整個庭審流於形式。要發揮模擬法庭的實踐教學效果,要做到名義上是“模擬”,其實是“實戰”,只不過是審判的場地不同而已。為此,需要強調以下幾點:其一,模擬審判選擇的案例不僅真實,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卷宗,特別是當事人的證據材料;其二,庭審準備與庭審程式要按照實踐中法院的操作程式來進行;其三,教師的指導和點評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尤為關鍵。在庭審的準備階段,教師要作為學生的指導者和幫助者,要回答學生提出的事實問題,以及引導學生自己解決關於案件的法律問題;在庭審後的點評階段,教師要對庭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正意見,並從法律職業者,如律師、法官的角度總結辦案技巧,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提升。通過“真實”親歷性的模擬法庭審判活動,學生的法律知識運用能力、法律文書寫作能力、庭審技巧等實踐能力將得以提高。

  四、結語

  對於本文所論證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同構問題,以及提出的一體化構建模式,雖不具有普遍的適用意義,但希望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一點參考和借鑑。筆者期待未來的中國法學教育走一條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之路,所培養的法律人才既有比較系統的法律基礎知識和理論思維能力,又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熟練運用法律解決各種問題的實踐能力。只有做到了這一點,中國才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法學教育“強國”,而非僅僅是“大國”。

  篇二

  《化工原理微課建設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研究》

  摘要:本文針對傳統化工原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闡明瞭化工原理微課建設的意義,構建了不同型別的化工原理微課資源,分析了化工原理微課建設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係,並展望了建設化工原理微課資源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化工原理;微課;教學質量

  一、化工原理微課建設的意義

  《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注重資訊科技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進教育公平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教育理念變革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教育科研突破的方向將“微型課題研究”擺在了重要的位置,微課是以教學視訊為主要呈現方式,反應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典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內容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相對於傳統課堂要完成多個教學目標而言,“微課”的教學目標相對單一,教學內容更加精簡,教學主題更加突出,微課的設計與製作都是圍繞某個教學主題而開展的[1]。化工原理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微課引入化工原理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推動化工原理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能升,促進教師投入化工原理課程改革和教學研究的熱情。

  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高校不斷壓縮的課時數,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逐漸變多、變難。課堂上劇增的知識點和有限的課堂時間往往束縛了教師的手腳,這樣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利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因此,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工原理課程的主動性,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化工單元操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化工原理教學中的關鍵。而微課的出現極大的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得學習不再僅僅限於課堂上和教室中。微課使學習不再單調和枯燥,而是充滿了愉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創造力。微課可以使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針對不同的知識點選擇學習,既可查漏補缺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化工原理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2],因此化工原理微課資源的建設勢在必行。

  常州大學化工原理教學團隊的各位老師堅持“大工程教育觀”的理念,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裝備、教師隊伍的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2008年以團隊教師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化學工程與工藝”教學團隊入選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團隊。2009年化工原理精品課程網站獲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同時化工原理教學團隊多次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縱觀目前微課的建設發展主要是針對中小學微課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與應用,在高等教育階段微課的建設還剛剛起步,2015年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路培訓中心舉辦第二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恰逢此次契機,常州大學化工原理教學團隊提出結合化工原理課程的特點建立微課學習資源,以促進化工原理的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構建化工原理微課資源的型別

  化工原理微課資源的構建要重視細節的研磨,設計能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的短小精悍的微問題,提高學習目標的精準度,無論是知識講解還是疑難講解,都要使學生對化工原理課程的學習更加深入、透徹。針對化工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特點,可以建立主題鮮明、型別多樣的化工原理微課資源。

  在微課型別中最常見的就是“講授類”[1],結合化工原理中各個單元操作進行知識結構梳理,找出重點內容運用教師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微問題進行深化剖析。由於化工原理課時數有限,不可能對每個單元操作的知識點都面面俱到,教師可以就每個單元的重點、難點、易錯的知識點做好微課資源建設,學生便可以隨時點播學習,以幫助學生梳理出課堂學習知識的核心內容,加深對化工原理重點難點的理解,為學生構建一種輕鬆便捷的學習模式,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適應其個性化發展。

  由於化工原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程學科,其教學內容與實際密切相關,尤其離不開對裝置的講解[3],因此我們可以構建“實驗類”的微課資源。比如化工原理第二章流體輸送機械中離心泵的特性曲線是重點內容,首先通過動畫展示離心泵效能實驗裝置,對離心泵的特性曲線進行測定。通過動畫調節出口閥門的開度改變不同的流量,壓力錶、真空表和功率表的讀數都會發生相應改變。學生可以很直觀的觀察到實驗的現象和流程,這種方式可以很容易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通過改變不同的流量可以得到一系列揚程、軸功率和效率,座標紙上繪圖即可得到離心泵的特性曲線,再分別對每條特性曲線的變化趨勢做分析和討論。這樣一來學生在有趣的實驗微課資源中懷著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的去學習,去體驗探索的樂趣,學習也就變得很輕鬆,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了,那麼化工原理教學的效果自然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化工原理中每個單元操作都有典型的例題,針對某個典型的例題進行講解分析,或者推理演算,可以建立“解題推理型”的化工原理微課資源,重在對解題思路的分析與過程講解,引導學生探究規律,掌握解題技巧。針對某些知識點還可以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建立“啟發類”的微課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由於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不斷髮展,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不斷創新[4],化工原理微課資源的種類將會越來越多,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三、微課在提高化工原理教育教學質量中的應用

  一微課在化工原理教學中的應用

  上化工原理課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要學習的新知識所需的銜接知識點設計製作好微課,學生可以在課前先自主學習此微課,為新課做好準備。讓知識傳授在課前完成,如果在微課學習過程中有未解決的問題,在上課時可以和老師一起討論解決,這種方式就是所謂的“翻轉課堂”模式。在開始上課的前幾分鐘我們一般會幫助學生回顧一下上節課講的內容,此時可以運用微課來複習上節課所學的核心內容、知識重點,精選最精華的內容,充分利用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憶,為接下來的課堂做好鋪墊。在上課過程中微課可以作為現代多媒體教學的輔助手段,針對化工原理課程中某個新的知識點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做個簡短的微課匯入新課內容,一下就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學生覺得有興趣聽下去接受新的知識。也可以將化工原理課程中重點難點的知識點進行歸納與提煉,以微課的形式呈現,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重點難點的知識。教師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潛能,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活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學生感覺學有所獲,課堂效率明顯提高,更好的推進了高效課堂建設,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本學期在給製藥專業學生上課時將微課用來輔助我在化工原理教學過程中對重點、難點知識的講解,發現當播放微課程時學生們都非常專注的聽課,而且根據學生的反饋對化工原理中知識點的掌握更加透徹,老師講課內容更加通俗易懂,顯然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總之微課在化工原理教學中的引入,方便了學生的課前的預習、課後的複習和指導,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工原理的興趣,彌補了化工原理課時數少的缺憾,化工原理微課的建設能夠有效的促進化工原理的教學改革,提高化工原理的教育教學質量。

  二微課提升教師課程開發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微課教學有利於教師不斷鑽研業務,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化工原理實際教學過程中把解決問題、分析問題和發現問題的過程製作成微課,本身就是學習和開發的過程。教師通過不斷深入的精心備課,教學反思,歸納總結,追求最好的教學設計,突出自己教學的閃光點和創新處,在不知不覺中自身的業務獲得了成長。實現了教師由學習者到開發者、創造者的轉變,帶動了教師更加積極的從教學走向研究,從而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2]。

  四、化工原理微課建設的應用前景

  微博、微信、微電影盛行的今天,世界已經進入了嶄新的“微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化工原理微課也將具有十分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化工原理微課的建設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教師的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後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路的普及,基於微課的個性化學習、移動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的出現將會在我們這個微時代發揮它的巨能量,它的出現意味著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的誕生,在多個維度實現了學習方式的重要變革,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和探索舞臺[5]。

  化工原理微課的建設將會是一個持續變化,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對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設計能力、資源開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高校化工原理的教學改革與發展,只有不斷的創新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水平,才能真正起到切實推動化工原理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資訊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王新乙.微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J].基礎教育課程,2012,Z1:94-95.

  [3]林中寶.化工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學園,2012,24:187.

  [4]王利,劉浪.微課在高職院校經濟數學中的應用[J].資訊科技,2013,10:214.

  [5]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課程促進教學的應用與思考[J].科教導刊,2013,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