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論文範文

  中小學教育階段是一個人的黃金階段,是德、智、體、美諸方面發展的基礎階段。因此,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主體部分,它向受教育者提供基本的知識、能力、修養和價值觀念,培養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中小學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中學教育論文範文淺談中學語文法制教育

  關鍵詞:中學教育論文範文,快速發表論文,中學語文,法制教育

  一、立足語文課堂,有效利用教材,自覺增強學生法制意識  為讓學生深刻地體會文章的時代背景,我讓學生反覆誦讀,並結合文章內容理解其中的含義。其中第二段諸葛亮向後主提出賞罰公平的建議,宮廷和相府對官員獎懲應有統一的標準,使內宮和外府刑賞之法不同,能依法辦事,賞罰分明。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從而自覺增強法制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學習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漢字》專題,我們知道漢字蘊含著的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有著深厚的文化蘊含和美麗,同時為延伸此專題的內涵,在講授時筆者結合漢字“法”的說文解字進一步闡釋法的含義與美麗。在教學過程中,補充東漢時許慎《說文》中指出“:灋,刑也。

  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從水”強調法律應該公平如水,鹿是傳說中的神獸,能辨別曲直,指在審理案件時用角去觸理曲的人。“廌”辨曲直其實是一種審判活動。當人們相互間有分歧有爭執時,由廌公平裁判,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再由神獸行使處罰。通過這樣的學習,既增強語文學科的趣味性,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從而有效地利用語文教材,取之於教材,用之於法制教育,可謂一舉兩得,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立足語文課堂,有效開展活動,拓展學生法律思維空間

  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深入鑽研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斷地利用有限的語文教材從而更好地滲透法制教育,拓展學生法律思維空間。語文教材中的《威尼斯商人》是全劇第四幕第一場,也是全劇的高潮。

  這場戲描寫了威尼斯法庭審判“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案件的經過。教學前我先從網上下載起訴狀、答辯狀、判決書文書,先讓學生學習,然後角色分工讓學生分別扮演主人公夏洛克寫起訴狀,鮑西婭為安東尼奧寫答辯狀,隨後在課上展開模擬法庭進行辯論,讓“法官”主持法庭辯論和審判活動,並最後寫判決書在“法庭”進行宣判。

  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有效地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對戲劇特點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學習法律文書知識,學習法庭辯論技巧等,在充分研究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有效地利用課文內容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並利用語文課堂,及時拓展第二課堂活動。這樣既自然直接,又快捷有效地開展活動,能更好地拓展學生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思維。

  三、立足語文課堂,有效展開論辯,增強學生法律思辨能力

  法律與道德,情與法有時會發生衝突,但同樣也是進行有效辯論的內容。在講授課文《孔乙己》時,通過閱讀文字,學生了解到文中提到孔乙己爭辯別人侮辱他清白時,有人回答他:“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以及下文中由於孔乙己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丁舉人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為了有效地滲透法律教育,我在課堂提出“孔乙己偷何家的書、丁舉人的東西是否構成犯罪”,“何家人吊著打孔乙己以及丁舉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又是否構成犯罪”,然後讓學生展開充分、有效的辯論。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辯論,認識到孔乙己偷書行為雖為人所不齒,應該受到輿論的譴責和道德的懲罰,但是何家人吊著打他,如果這發生在現代社會也構成了犯罪;同時孔乙己偷丁舉人家的東西理應受到懲罰,但“罪”不該被打折腿,致傷致殘。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既要譴責孔乙己的偷盜行為,同時何家人以及丁舉人家的殘暴行為也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

  這樣學生一方面無形中學習法律知識,例如盜竊罪、故意傷害罪的犯罪構成的知識,認識到孔乙己“偷盜”行為中什麼是道德範疇應該受到譴責、什麼是法律範疇應該受到制裁,另一方面潛移默化中認識到善與惡、美與醜、正義與邪惡,道德與法律的關係,從而在論辯中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水準。

  因此,葉聖陶曾說:“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學科的法制教育滲透,是個漫長的過程,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採取正確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手段,立足教材課本,拓展延伸、輻射教育,在教學中有效進行德育教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

  二:我的課堂教學反思論文

  摘要: 新課程教改已經轟轟烈烈進行了很長時間了,參照課改的精神,依據課改的目標,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際,談一下自己的教學反思。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活動

  一:我們教師是否真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很好的貫徹了“面向全體”的教學原則 ?

  認真回顧我們教師的課堂教學,下面的幾種現象相信都經歷過。現象一,上課時對於我們提出的理由都喜歡聽部分學習優秀的學生的“課堂回聲”,只要教室裡有部分學生回答,就認為全體學生都已經理解了,於是就放心地繼續講下去;現象二,為了儘快完成教學內容,我們教師在提出理由之前或提出理由的同時,往往就迫不及待地指定個別學生回答,根本沒有給足學生充足的深思時間,或者說無情的剝奪了學生的課堂深思權;現象三,在對知識的講解上有時熱衷於拔高知識難度、拓展知識深度,還美其名曰“與高考接軌”,而結果能夠接受的學生只是少數;現象四,活動範圍只侷限於三尺講臺,很少或幾乎沒有走下講臺開展課堂指導,並不掌控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凡此種種,比比皆是。

  以上這些現象都會使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自我感覺良好,侃侃而談,無不自鳴得意地在三尺講臺上眉飛色舞,唾沫橫飛。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關注過全體學生嗎?我們得到的只是一部分優秀生的迎合?還是全體的積極參與?一路追問,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無意中背離了教育的第一原則——面向全體性。原來我們許多時候一直就只是徘徊於自我營造的“回聲”中,對於我們許多教師來說這實際上是一種“作繭自縛”,是許多學困生“厭學”的根源所在,是制約我們教學質量提升的根本理由

  二:我們教師是否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有效貫徹了“個性教學原則”?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場所,在課堂上教師應具備很好的“講功”,以讓學生信服,但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應具有“快速指導”的能力,因此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更應具備很強的“導功”,努力營造一個師生都認可的“個性課堂”。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不得不問“我們的課堂教學有個性”嗎?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我們可曾給學生留有“閒暇時間”以讓其對所學內容進行自我消化?可曾給部分學困生“悉心”指導?可曾讓學生真正的相互討論,激盪他們的思維交流與碰撞?

  無容置疑,我們都比較認可的一個高效課堂公式是“高效課堂=精練的講授+恰當的練習+有效的指導”,分析“講授”“練習”與“指導”三者的關係,不難理解,練好我們的課堂“導功”,應是我們能否有效貫徹“個性教學原則”的關鍵所在。但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卻往往對此忽略了。我認為貫徹個性教學原則,並非提倡把教師的主要課堂時間與精力用於指導個別學生,而是要求教師正確處理“面向全體、關注個體”的關係,正確處理“講解與指導”的關係,突出“導”的地位。

  三:我們教師所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否真正做到了擯棄“表演”的成分,符合“簡約課堂”的原則嗎?

  簡單的才是美麗的,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也是人類最普通的審美觀。只有追求把課上得“簡單”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

  新課程改革之初,諸如“表演性”“熱鬧性”“活動性”的課十分流行,尤其是所謂的“公開課”“比賽課”,更是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把原本簡單的課變成複雜的課,將學生本可一目瞭然的結論性知識,硬是插入“討論”這一“時尚元素”。為了體現“新課改”精神,我們都不自覺的在課堂上加入了一些“表演”的環節, 現在想來,只是一場熱鬧的“表演”而已,與馬戲團的小丑差不多,戲弄了自己,愚弄了學生。因此我們平時所上的許多課實際上就是一個集體“大忽悠”!

  四: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的操作上,我們常常採用的“理由化教學”方式設計貫徹的合理嗎?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課堂上的“師問生答”是我們最常採用的教學方式,但仔細反思總結一下,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所謂的理由化教學往往是在自問自答;理由提出與解答之間完全沒有留足深思的空間;現在想來好像所有的理由都是教師自己想出來的***甚至是根據教參、練習冊、試卷照搬的***,答案也是自己滿意的***或者是練習題裡的標準答案***,這樣的教學看起來是理由式的形式,表演出相當的“理由式”、“啟發式”、“探究式”的樣子,但骨子裡仍然是“填充式”的。只不過是以前填充的是標準答案,現在多了對應的理由而已,結果是比以前更“應試”了,教師也變得更功利了。 那麼,我們應該這麼看待並運用“理由教學”原則呢?我想無論是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它們的基調就應該是理由式教學。但提出理由的不應是老師,應該是學生,老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提出理由,老師的作用是營造能促使學生提出理由的環境。 五: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將課堂打造成學生熱切向往的“學習樂園”?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我們快樂是因為我們微笑,而並非因為快樂而笑。”意思是說行動往往能夠影響心態,所以選擇積極行動十分重要。教師上課的任務之一就是為學生創造充滿激勵的課堂,讓學生擁有積極心態、過上快樂的課堂生活,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園”與“樂園”。優秀教師與一般教師的最大區別之一,是優秀教師善於把課堂變成“激勵學生的地方”,而一般教師往往把課堂變成“責備學生的場所”。

  每位教師都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帶著好奇與慾望走進教室,帶著興趣與信心走出課堂。讓學生好奇,產生學習的慾望,就是要開發出學生的內動力,帶著興趣走出課堂就是要學生對課後繼續探索課堂知識保持高度的興奮感,對下一節課的內容充滿好奇和慾望,這是內動力的靈性迴圈。所以,要讓學生產生真正的信心,就要讓學生能獲得成功體驗,只有通過教師架設——學生實踐——同學贊同——教師讚賞構建起來的成功才能真正沁入人心,建立真正的能產生好奇、慾望、興趣的信心。而這樣的信心力肯定會反饋給教師,教師在獲得這樣的反饋時也會隨之產生教師的信心,這就是教學相長,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激勵的課堂***教師激勵學生,學生激勵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