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師論文範文

  畢業設計***論文***是本科教學計劃中最後一個重要的綜合性教學環節,是實現教學、科研、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結合點,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及深化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適應未來工作的關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土建工程師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漢代亭榭建築研究論文

  一、漢畫像中亭榭圖的型別學討論

  漢代畫像材料中的亭榭圖集中發現于山東中南部和江蘇、安徽北部地區,這些亭榭圖的創作年代均為東漢中晚期。目前已發表的亭榭畫像共計18幅。按照亭榭臺階的結構,可將其分為A、B兩型,又根據其支撐結構,將A、B兩型各劃分為I、II兩式。目前所見到的漢畫像中,以A型Ⅱ式單側樓梯臨水亭榭較多,A型Ⅰ式和B型I、II式亭榭較少。A型,單側樓梯式,即僅有一側有樓梯與地面連線的亭榭。該類亭榭均為臨水而建的涼亭式水榭。根據階梯的建築形式又分將其為Ⅰ、Ⅱ兩式:Ⅰ式:單側樓梯式直栱立柱支撐亭榭,以山東棗莊曹埠出土亭榭畫像最為典型。圖中亭榭凌空建於池塘之上,榭亭靠下方的一斗二升直栱及右側支撐屋頂的柱子承託,樓梯靠連線到屋頂的柱子支撐,右側樓梯上均有頂棚遮蓋,形成四座榭亭簇擁之勢。Ⅱ式:單側樓梯式斗栱支撐亭榭,該類亭榭有樓蹬連線池陂,榭亭高臨水面,由從樓梯下伸出的斗栱承託穩固,階梯上有護欄、扶手,無頂遮蓋。主要有鄒城黃路屯、下鎮頭、微山兩城鎮、藤州龍陽鎮、西古村,棗莊山亭駁山頭、馬王村、東桑樹鄉西戶口等地出土的15幅亭榭圖。B型,雙側樓梯式亭榭,即左右兩側都有階梯連通到地面,樓梯上方均有屋簷遮蓋。該類亭榭均為建築於平地之上,根據亭榭的支撐形式,亦分為Ⅰ、Ⅱ兩式:Ⅰ式:榭亭由斗栱立柱支撐,僅見江蘇銅山縣出土的亭榭畫像一例。亭榭建築為四阿式廡殿頂,兩側分別有三座由立柱支撐的亭榭組成逐級向上的樓梯,簇擁著中心的榭亭,榭亭下有一巨大的重栱支撐。Ⅱ式:亭榭無斗栱立柱支撐,也僅見安徽宿州靈璧縣出土的亭榭畫像一例,畫像正中榭亭被左右兩側各三座榭亭簇擁拱立懸空,兩側亭榭逐級遞增形成臺階,臺階端的立柱一直聯通到地面,右側有一闕與亭榭相鄰。在江蘇銅山縣洪山、安徽宿州市褚蘭熹平三年石祠、褚蘭胡元壬石祠還發現與B型亭榭建築類似的畫。褚蘭胡元壬石祠所出畫像中心的建築為一個雙層樓閣,兩側有帶頂的樓梯從二樓直通地面,樓上有宴飲場面,兩側樓梯上有樂伎奏樂,樓下房間裡有人在紡線織布。該圖中的樓閣與B型亭榭不同的地方有兩處:B型臺榭下方使用重栱或者僅靠兩側樓梯的拱力支撐,榭亭下方為空地,並不是亭榭建築的一部分,而圖五中樓上樓下的牆壁是一體的,下層則屬於該建築組合體中的一個房間。由此可以看出,圖五中的樓閣是從地面上一層一層建造起來的樓閣,而B型亭榭是直接被地面上聳立的斗栱立柱或者僅靠兩個樓梯拱力架空起來的一個高層建築。

  二、漢代亭榭的建築特點

  從上文圖中可知,漢畫像中的亭榭均為四阿頂的木結構高層建築,均有樓梯從榭亭連通到地面。兩型亭榭的榭亭均無牆壁,四角僅用柱子支撐屋頂,其中只有單側樓梯式亭榭的榭亭用斗栱挑高屋簷,四周有迴廊、欄杆。B形亭榭兩側的樓梯和榭亭連為一體,在樓梯上可見樂伎彈奏樂器為榭亭中的人物助興,推測榭亭和樓梯都是開放的空間,能夠使上方亭榭中與地面上的樂舞表演融為一體。至於亭榭建築的高度,雖然多跳疊加的重栱能夠大大增加亭榭的高度,但亭榭的層數無法用重栱的跳數來判斷。漢代亭榭最大的建築特點就是其支撐結構利用了斗栱的發展和創新,創造出了傾斜逶迤的高聳懸空木結構建築。從畫像中觀察可知,亭榭的支撐方式有三種:用單栱立柱支撐,用重栱立柱支撐,不用斗栱立柱而僅用兩側樓梯向中心的拱力支撐。單栱立柱支撐的亭榭僅見一例,即山東棗莊曹埠所出的A型Ⅰ式亭榭,榭亭用榭亭靠下方用一斗二升直栱及右側支撐屋頂的柱子承託,樓梯靠連線到屋頂的柱子支撐。重栱立柱支撐的亭榭有A型Ⅱ式單側樓梯式亭榭和B型I式雙側樓梯式亭榭兩種,重栱組84研究與探索合有五種:

  1、三重轉角斜直栱疊築一重斜華栱一頭連結樓梯,一頭承接上層斗栱,上託榭亭,下有立柱支撐;

  2、只用一層斜華栱承託榭亭和樓梯;

  3、自下而上兩重斜華栱:一頭連結樓梯,一頭承託上面兩重直栱;直栱只承託上端的榭亭;

  4、最下面一重斜華栱一頭連結樓梯,一頭承託上層平座,平座上有一帶大櫨斗的立柱承託上端榭亭;

  5、B型Ⅰ式雙側樓梯式亭榭用四重一斗二升直栱疊築再用立柱承託支撐榭亭。其中,前四種支撐方式均將重栱和樓梯結合,一來穩固斗栱,二來也能支撐樓梯,且所有斜華栱和平座上均有空間可容納人在上面活動,第五種樓梯並無支撐,僅用重栱支撐榭亭,斗栱上也沒有可供活動的空間。不用斗栱立柱而僅用兩側樓梯向中心的拱力支撐的亭榭也僅見安徽宿州靈璧縣所出的B型Ⅱ式雙側樓梯式亭榭一例***。這種不用支撐物的懸空建築結構,或許與漢代拱券技術的發展有關。漢代亭榭僅用轉角斜直栱、斜華栱等疊加構成高大重栱以支撐多層建築的技術,在目前只見於亭榭建築中,這種結構不僅設計大膽,更是木構建築發展中的一大創新。從亭榭建築的結構上判斷,A型Ⅰ式亭榭的建築結構相對其他亭榭較為簡單,B型Ⅰ式次之,A型Ⅱ式較為複雜,表現出較高的建造技術,而如圖四中B型Ⅱ式亭榭不用斗栱立柱支撐的結構,即使使用現代建築技術也有很大的難度,何況在漢代,而且畫像中僅見一例,究竟是畫像為了表現榭亭下方的樂舞表演而將其支撐物略去,還是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靠兩側伸出的樓梯拱起支撐懸空的亭榭,而漢代木結構技術是否已經發展到能夠實現這種建築結構仍需更多考古學證據佐證。

  三、亭榭建築的源流

  如上文所述,亭榭建築形象最早出現在東漢中晚期的畫像石上,但從其已經表現出的建築技術看,在此之前應經歷了一個逐步成熟的發展過程。在先秦文獻中已出現了與臺榭有關的記載。《書•泰誓》記:“惟宮室臺榭陂池侈服。”傳雲:“土高曰臺,有木曰榭。”《爾雅•釋宮》訓詁又曰:“闍謂之臺,有木者謂之榭。”由此可知,先秦時期的臺榭是在夯築的高臺上修建木結構房屋,是將木結構房屋與高臺相結合的高層建築,夯土臺和木屋合稱臺榭。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亦可見到臺榭形象,上海博物館所藏戰國銅上細線鏤刻的畫像中,榭亭就建築在空心磚和夯土混築的臺基上,榭亭從右到左為烹飪、飲食、歌舞場景。目前所見到的漢代亭榭,均以斗栱立柱等木結構支撐上層的榭亭。與先秦時期的臺榭相比,雖然二者的下部支撐結構有所不同,但兩者的榭亭之下均並未如樓閣一樣形成一個獨立的下層空間。因此可以說先秦時期的臺榭應為漢代亭榭的源頭,即漢代的亭榭是先秦時期臺榭的進一步發展。東漢時期,亭榭的發展不僅表現在下部由木結構支撐替代原來的夯土臺,並且在建築形式上還產生了兩種變體:一種即用多層斗栱立柱取代高大的夯土臺基在平地上支撐起榭亭和兩側樓梯的亭榭,此種亭榭中的人物活動與此前在戰國銅上人物活動相同,均為宴樂嬉戲,不過這種雙側樓梯亭榭在漢代以後逐漸消失;另一種是用多層曲華栱及斜插栱立柱支撐其榭亭和一側樓梯的臨水亭榭,榭亭被斗栱立柱架空託立於水面上方,此種亭榭在結構上與此前的臺榭有較大差異,並逐步演變成為後世所熟知的水榭。文獻中“水榭”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舊唐書•裴度傳》記:“東都立第於集賢裡,築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亭水榭。”唐代崔湜《侍宴長寧公主東莊應制》:“水榭宜時陟,山樓向晚看。”文獻中描述的多是水榭中閒情雅緻的生活,關於其結構並未有詳細的記載,不過在敦煌第三二一窟初唐時期的壁畫中,有一水上建築,下有斗栱立柱支撐,上為雙層木結構榭屋,其建築結構與漢畫像中的亭榭有著較為明顯的承繼關係。因此,推測唐代文獻中水榭的結構與漢畫像中的臨水亭榭亦有密切的承繼關係。由此可知最早見於唐代文獻的水榭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四、漢代亭榭的功能

  從漢代亭榭畫像中我們不僅可以瞭解亭榭的建築結構,而且對於亭榭作為一類建築其所具有的功能和所體現出的文化內涵也會有進一步的理解。從表一對畫像的描述可以看出,畫像中有的亭榭與其他建築一起組成一個庭院圖,有的亭榭單獨存在於一幅畫像中。前者以滕州市東桑村鄉西戶口村出土畫像石上的庭院圖***圖八***為例,根據畫像石從右向左,從下向上的敘述順序,該庭院***為右側的樓闕,主體建築為一座四層樓閣,院子後方為一亭榭建築,亭榭前方的地面上有人在表演建鼓樂舞。與該畫像類似的亭榭圖還有滕州龍陽鎮和棗莊山亭區所出的兩幅,從這三個庭院圖來看,在庭院建築組合中,亭榭處於相對靠後的位置,一般在闕、樓建築之後。單獨的亭榭則以圖二中所示的四幅亭榭圖最為典型,畫面由一座亭榭及其與其相關的人物活動組成。從上表中亭榭中人物形象活動內容看,主要有以下四種:

  1.祭拜類場景。有兩種:以滕州西古村出土亭榭圖為例,畫面左側為林苑,正中偏上的位置有兩人在拜謁正中的羽人,左上角為馴馬射擊場景,右側亭榭的榭屋相對於其他臨水亭榭要小得多,小到無法容納一人。在支撐的斜華栱上一人盤膝端坐其上,在支撐的立柱旁還有一隻向上的龜。畫面下方帶進賢冠的六人正在白猿的引領下躬身登臨水榭。而畫面中心的帶翼的仙人雖不確知其為具體身份,但整幅圖所透漏出來的求仙升高之意已非常明顯。在鄒城黃路屯亭榭中的人物顯然在躬身向右祭拜,而在下鎮頭的亭榭圖中已明確刻畫出榭亭中人物祭拜的物件———女媧。另外,在滕州駁山頭的亭榭畫像中榭亭內有一人垂釣,樓梯上有人奏樂,右上角也有一羽人,與滕州西戶口村亭榭畫像中的羽人形象相似。亭榭下方也有白虎、烏龜等祥瑞形象,只是並無祭拜場面。雖然祥瑞符號在東漢中晚期的畫像中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裝飾風格,但在鄒城下鎮頭的亭榭畫像中,亭榭中的人物在看到祥瑞出現的時候進行的祭拜行為,說明這一類亭榭是一個能夠讓人接近祥瑞,進行祭拜祈福的場所。

  2.垂釣類場景。以棗莊駁山頭、曹埠及漢風樓藏棗莊亭榭圖為例,亭榭中只有一人在垂釣,由此推測漢代亭榭有垂釣之用。

  3.端坐類場景。以微山兩城所出亭榭圖之一為例,榭亭中一人端坐,迴廊上一人垂釣。另有滕州西戶口畫像石中亭榭圖,一男一女端坐於榭亭之中,迴廊上或有一人垂釣的場景。亭榭圖中數量最多的就是人物端坐其中的畫像,而這類亭榭究竟為何種用途仍有待推敲。那端坐榭亭之中的人物究竟在幹什麼呢?從西戶口村的庭院圖來看,亭榭前方的地面上有樂舞遊戲表演,但除了亭榭上的人物之外,並未有別的人在看,從庭院結構推測,亭榭內的一男一女或許在觀看前方地面上的樂舞表演。除了滕州龍陽鎮和棗莊山亭的庭院圖之外,其他的有人端坐榭亭的亭榭圖均為獨立成畫,無法確知亭榭周邊場景,但從前三幅圖來看,或許這些端坐榭亭中的人物也在觀賞什麼表演,但畫面大小所限,未能完全表現出來,但可據此推測這類場景中的亭榭或許為觀賞樂舞的場所。

  4.遊戲觀賞類場景。以表中兩幅B型亭榭圖為例,榭亭中人物均在投壺嬉戲,亭榭前方地面上還有樂舞表演,顯然為休閒娛樂之所。另外,如上文所述,漢代亭榭既是先秦臺榭的繼承和發展,那借助文獻中有關臺榭的描述,也能為我們瞭解亭榭建築功能提供很多參考。根據記載,先秦時期臺榭建築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臺榭最初是用於軍事目的,《國語•楚語上》:“故先王之為臺榭也,榭不過講軍實,臺不過望氛祥。故榭度於大卒之居,臺度於臨觀之高。”說明在軍營裡是建在主將領的營房附近,築高臺登臨高處以觀氣象吉凶,建榭屋為講習軍事、檢閱士卒。也有記載認為臺榭是收藏樂器的場所,《公羊傳•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災。周災。不志也。其曰宣榭。何也。以樂器之所藏。目之也。”《漢書•五行志上》:“榭者所以藏樂器也。”而在生活建築中臺榭又是避暑納涼之所,如《管子•法法》曰:“為宮室臺榭,足以避燥溼寒暑,不求其大。”說明其確有避暑燥溼之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根據漢畫像中的亭榭圖,對漢代亭榭建築的結構、型別及其源流問題進行了討論,並通過對畫像內容的觀察,結合文獻記載,對漢代亭榭的建築功能的繼承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認識。首先,對漢畫像中亭榭建築進行了識別和命名,理清亭榭在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中所處的位置及其發展的軌跡,即漢代亭榭是對先秦時期臺榭建築的繼承和發展,隨著木結構建築技術的發展和高大夯土臺基的衰落,在東漢時期逐漸取代了臺榭,成為一個新的建築型別。漢代亭榭主要有兩種結構:單側樓梯的臨水亭榭和雙側樓梯的平地亭榭,隨著歷史的發展,臨水亭榭又進一步的發展成了為唐宋時期水榭的雛形。其次,根據對畫像內容的觀察,可知漢代亭榭相對於先秦時期的臺榭,在功能上亦有繼承和發展。即其作為軍事和專門藏器場所的功能消失,成為娛樂休閒式的建築。同時也融入了漢代人追求高升、渴望靠近祥瑞祈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成為登高祭拜的場所。

  二:環境藝術與地標建築的融合分析

  環境藝術是一門綠色的科學藝術,即藝術設計與科學創造和諧發展的產物。地標是戶外廣告特殊的術語,是特指每個城市標誌性建築或地點。在建築設計的領域將環境和建築相結合,因此地標建築是融入了環境藝術的特殊建築,而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建築。建築總是與周圍的環境相互補充的,環境可以給建築無法達到的自然效果,建築也總是可以起到給環境區域性點綴的功能。

  一、以濟南泉城廣場為例分析其發展、作用及影響

  ***一***“泉城廣場”與環境及地域文化的結合

  泉城廣場地處濟南市的市中心,集中體現了“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廣場設計方案著重強調了“泉文化”,站在高處環繞四周,有古風猶存的濟南老城,有噴湧無盡的趵突泉,還有青山翠綠滿山腰的千佛山,更有秀美如畫的解放閣。與此同時,設計師們還賦予“泉城廣場”濃郁的齊魯文化底蘊,勾勒出泉城跨世紀發展的巨集圖偉業並引起了全省各城市政府及人民的關注。

  ***二***“泉城廣場”的作用、發展及影響

  在起初“泉城廣場”的設計是以提高市區的面貌並加大市區的建設為目的。因為濟南的“趵突泉”世稱“天下第一泉”因此,濟南市也被稱為泉城,那麼,這個廣場也因此而得名“泉城廣場”。隨著“泉城廣場”的建成和使用,人們發現它不僅僅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廣場,還可以供人們進行休閒、娛樂的用途。泉城廣場的設計豐富了城市空間的佈局,奠定了城市建設的主基調,弘揚了地區文化的主旋律。從設計上,它體現了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從內容上,它豐富了人民大眾的休閒場所;從形式上,它體現了城市建築的多樣化;從影響上,它反映了人們對地區性標誌建築的嚮往。廣場設計成功的打造了濟南的城市名片,打響了“美麗山東”的稱號。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了齊魯大地的文化傳播、促進了城市中心地帶的迅速崛起。

  二、環境藝術與地標建築相結合在世界上的影響

  環境藝術與地標建築的結合在全世界的範圍內被廣泛的應用,世界上的許多優秀設計師們都力求能做到這兩點兼顧。但任然存在著一大批只有金錢堆積而成的“巨集偉建築”,這些建築從根本上忽略了環境藝術這個很重要的環節。在這種情況下建築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應該是地標建築的服務性,無論這個建築對於設計師或城市來說可以帶來多少社會輿論或負面影響,我們應該首先關注地標的設計元素是否結合地方特色、環境特色、人文風俗。其次是地標建成後是否帶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的城市。對於今天的中國,我們更加希望在不斷加大城市化程序的同時,多樣化的建築形式一定要體現出我們的地域文化、民族價值觀以及民族精神,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更好的融合和保留,用城市文化的生活空間來表達對城市生活理念的認識。

  結語

  通過上述對地標建築和環境藝術的淺層瞭解,我們能夠感受到地標建築正在融入我們的生活,關係到地域文化和城市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環境藝術與地標建築之間的共存關係。因此,設計師必須要棲身融入其中,更加註重建築與人們生活的密切結合,更好的感受環境帶給我們的靈感,並將其恰到好處的運用到設計中,才能創作出更多更適合人們參與其中的建築,並讓它在當今這個建築全球化的浪潮中,特立獨行的被大眾所接受。我們國家要更好地投身於城市建設、國家建設的實踐工作中來為人民謀福,這不僅是人們的要求,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需求。只有將環境藝術與地標建築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我們的設計才能進步,世界的建築才能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才能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