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青春期孩子的勵志書籍

  青春期完全是搜尋的的大好時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

  艾倫·麥克法蘭的《給莉莉的信:關於世界之道》

  莉莉是本書作者艾倫·麥克法蘭教授的外孫女,17歲,對世界之道充滿好奇,經常向他提問:“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於是,教授寫下這部專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問題。身為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和教師,作者運用自己的豐富學識和經驗,對莉莉的問題給出了深入淺出、極富創造性的回答。

  推薦理由:30封信縱觀人類歷史,綜覽世界文明,筆鋒的指向,從個人層面,直達哲學、宗教、政治等更巨集觀的領域。莉莉的問題沒有時間性,它們是每一個思考者——從青少年到成年人——的困惑。同樣,教授的回答也沒有時間性,它們是每一個思想家的可能答案。

  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

  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祁克果、柏拉圖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

  推薦理由:為孩子的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

  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

  在龍應臺與她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的三十多封書信裡,進行著弭平兩代人之間代溝的努力。探討了母子對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懷的看法,體現了母子不同的世代價值觀。

  推薦理由:圍繞青春期孩子與上一代的代溝討論。

  武志紅的《七個心理寓言》

  七個關於心理健康的寓言,從故事中獲得成長的感悟。

  推薦理由:生活中的寓言,隨時都在上演。讀懂《七個心理寓言》,愛就會在你心中開花結果。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由12篇精彩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飯店》,是三毛適應荒涼單調的沙漠生活後,重新拾筆的第一篇文字,自此之後,三毛便寫出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讀者。

  推薦理由:充滿愛和自由。

  蔡康永的《有一天啊,寶寶》

  腹黑人講的溫暖故事,這本書寫給小S的寶寶,同樣也是寫給那些還在天上未來到人世的寶寶們。年少的時候,會說,如果有選擇的話,我才不願意來到這世界上。年紀見長的如今,會說,如果有選擇的話,我還是會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上。因為所謂的痛苦、傷害、不愉快,統統都變成成長的必經之路。如果今天變成美好的,那是因為昨天的苦難。愛生活,享受生命,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吧。所以,寶寶,如果你可以選擇的話,一定要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上哦。因為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生,都會是你獨一無二的擁有。生命是我們唯一與眾不同的東西。

  推薦理由:通過蔡康永最深情最溫柔的寶寶日記,你將發現,原來人生有這麼多精彩好玩的“問號”,以此感悟生命的意義。

  韓鬆落的《為了報仇看電影》

  本書由韓鬆落的電影隨筆結集而成。本書共分為四輯。《人生的質感》,藉助電影觀察人生;《熊不是泰迪熊》,藉助電影窺探時事;《滋養靈魂的風景》,探查與電影直接有關的人與事;《私房話》,表達個人與電影的親密接觸。

  推薦理由:看懂這本小書需要體悟與洞察,以我們熟悉的電影為素材和話題的因由,著重考察我們的生活在影像中的對映,以及影像對我們生活的滲透,增加孩子對生活、對周圍的理解。

  推薦悲劇的青春類書籍《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

  一個經典作家都會有某部代表作品的影響力和銷量均遠超其他作品,比如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納博科夫的《洛莉塔》,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對於麥克尤恩來說,成名作與代表作《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無疑是他最具暢銷潛力,最契合中國讀者口味的作品。這一點已經得到了眾多作家和讀者的認同。

  《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的作者伊恩·麥克尤恩是當代英國和世界文壇最具實力和最活躍的作家之一,榮獲過布克獎等多項文學大獎。在英美他的書既獲學院派長期關注和好評,又是深受讀者歡迎。。全書由八個短篇組成,分別從八個位於童年、青春期和青年等不同階段的男性視角出發,以意識和潛意識交接地帶的經驗為揭示物件,有時荒唐,有時傷感,有時溫柔,有時駭人,有時魔幻,卻都無限接近真實,接近每個人的內心。

  這8篇關於青春和成長的短篇,結構、內容甚至敘述方式都各不同,有些奇幻,有些殘忍,有些溫情,有些麻木,有些驚悚。然而每一篇之間似乎又有暗流的對話,像是來自同一個青春期男孩身體上的細胞間的那種默契和親密。

  極少薦書的著名作家餘華在讀過該書後,在給編輯的信中寫道:“麥克尤恩的八個短篇一口氣讀完了,因為老花眼,所以讀兩篇要休息一個小時。我經常讀到好書,可是讓我如此喜歡的書已經很久沒有讀到了,有些地方像是我自己寫的。讀這本書的時候想像了麥克尤恩年輕時光的寫作,也回憶了自己年輕時光的寫作。謝謝你給我寄來這本書,我要認真寫一篇文章。麥克尤恩在中國少為人知是不正常的,我相信他很快會引起中國讀者的喜愛,我願意為此而努力。”而八零後作家中的領軍人物張悅然也在推薦文章中寫道:“書中的八篇小說,在幾個月中,我反覆讀了好幾遍。重讀,並不僅僅因為喜愛,而是不能確信抓住了小說中想要表達的東西。它們非常隱約,細微,像春天裡和著花粉的塵埃,我感到鼻子聳動,陣陣發酸。這是少年時代的氣味。我始終不能保證,自己明白了《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中的男孩們的心緒。我必須一再誦讀,這些收信人不明的情書。”在外國文學研究圈裡,陸建德等一批知名學者也早就是麥克尤恩的忠實擁躉。趙毅衡就曾經在《南方週末》上名為“短篇小說死了嗎?”一中將此書大加推薦。

  《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和《挪威的森林》,《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講述的都是青春期的愛死,情與性。但《挪威的森林》基調是比較婉約和陰柔,《陽光燦爛的日子》則是完全男性化,暴躁,熱烈。《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則介於這兩者之間,心理層面是慾望主導的男性氣質,但表現手法上糅合了婉約細膩的女性特質,達成一種雙性同體境界,讀起來給人非同尋常的文學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