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勵志日誌精選兩篇

  有效的讀書與學習,是把學到的東西轉換為自身的實力,以不變應萬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非主流勵志日誌兩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非主流勵志日誌·好好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想過,因為我爸爸就是一個個體戶,我是家裡唯一一個上大學的,而且還是出國唸的。

  我家是在中部的小縣城裡,年收入約20-30萬,在縣城裡還算能過上小康的生活。我們那個縣城裡有些礦產資源,因此暴發戶很多,小學同學裡有很多家裡都做礦產相關的生意,家裡特別有錢,記得那時候有個同學的家長來學校看他,給了他2千多當零花錢。

  那時候我就在想,可能我一輩子都比不過他們。

  我爸年輕的時候是在中鐵局工作,跟著施工隊全國到處跑,眼界和見識就是在這幾年中開闊與積累的,之後因為家庭原因便一直呆在小縣城了,甚至幾乎都沒再出過省。

  與縣城裡很多人不一樣的是,他很重視我的教育

  ,小學的時候就經常想把我往省會轉,甚至還確實轉過去一學期,因為自理能力的問題,也是當時確實還太小,就又把我轉回縣城了。初中就在省會上了,在學校旁邊租個房子,初一初二我奶奶陪讀,初三就換成我媽陪讀。

  這在當時親戚朋友裡都是很難被理解的,很多人都會問“花這麼大力氣幹嘛?!” 確實,費用高不說了,還把家拆成兩半。我也很不理解,但是因為家裡付出這麼多,我只好悶頭學,初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到高中的情況就變化了,我也開始覺得題主說的很對,

  我再努力,還是比不過小學同學,他們一直在縣城上學,高中經常逃課,毆打老師也能被家裡擺平,他們那時候就已經開上奧迪,寶馬了,對,沒有駕照,出了事家裡也能擺平。這時候我已有些鬆懈,不再那麼上進了,當然,不僅因為和他們對比,另一方面,我看到很多大學畢業生,一個月的收入也就2,3千,拿老師來講,辛辛苦苦的掙3,4千的工資,我覺得上大學對於我的意義也沒那麼大,不如回家跟著我爸幹。由於心理的波動,成績也就下降了。後來我爸說讓我出國讀書,我就更不理解了!

  一年20多萬的花銷,基本上就是一年的收入了!我不出國,把這錢給我不好嗎?

  出來上了兩年學後,回到家裡,和小學同學聚會,幾十個人吧,讀大學的,算上我在內,一共2個。當然,他們中也有混的很好的,其中一個已是我們那兒有名的房地產商了。因為煤礦改革,國進民退,很多原來從事礦產相關生意的都停了,他們家也是在這種情況下依靠之前的積累轉行房地產的。但是很多人,沒有如此雄厚的實力,更多的是坐吃山空,而我那些小學同學很多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擔當起家裡的重任。這時候我就明白了,

  有效的讀書與學習,是把學到的東西轉換為自身的實力,以不變應萬變。

  靠牆牆會倒,靠娘娘會老。如今社會發展之快超乎很多人意料,

  現在有個風氣,老是說你一代人的積累怎麼會比過別人幾代人的積累呢?

  在我看來,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已經處於優勢的人不犯錯,如果他們不重視教育,後代不犯錯的可能性很低吧。行業洗牌後,有多少富二代能擔當重任呢?

  所以說,如果你想趕超別人,只有好好學習才有機會彎道超車。

  另一方面,他們的聊天內容在我看來非常低俗,無非是炫耀自己的財富,吹噓自己的權力,又上了幾個女人,消費過多麼貴的小姐。當時很多同學都很羨慕那個別的成功者,阿諛奉承。但是我和另一個上大學的我們倆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麼呈現適當的表情。所以,我覺得讀書和持續性的學習能讓我們感知惡俗,通俗些,就是所謂的陶冶情操,提升自己。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不斷反思,我想我們都能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隨波逐流。這個世界上有比衡量輸贏更重要的東西。

  半年前,在畢業以後的去向上,我爸又支援我讀研,我問過他為什麼,我更希望拿這筆錢去做生意,他說“做生意可能會賠錢,但是你的學歷以後就是你的標籤,不會丟的,如果你能學到真本事,還怕賺不到錢嗎?” 深以為然。

  非主流勵志日誌·把事兒想明白

  “為了與一條河流保持一樣的沉靜和從容,我經常去長沙附近的一個小鎮散步,那個地方叫做靖港,那條河叫做溈水河。”

  這是汪涵《有味》裡的開卷語。只這麼一段,我便判斷,文字是乾淨的,內心是沉靜、從容、有節奏的,難怪一直蠻喜歡他。

  汪涵說他日常生活很規律,基本上每天上午8點到10點讀書兩小時,然後去臺裡,有事就工作,沒事就玩,他玩的專案很多,書法***還是左手書寫***、收藏、葫蘆、印章、養蟲。晚上臨睡前練一練書法,從五光十色的世界收心回到黑白和肅靜。

  每天堅持,悄然變化

  就像張充和老先生每天三小時書法練習,

  做了一輩子的功課;

  我一個企業家朋友每天一小時的拜佛,

  一小時的唸經;

  還有一個同學的孩子每天

  十分鐘的古文背誦。

  每天都做的同一件事,一定是最喜歡最認可最看重的事,而每天地堅持就像植物在紮根,慢慢地生長,可能不易覺察,但一定有變化悄然發生。

  汪涵兩小時的讀書速度應該快不了,他是按照他的老師虞逸夫先生的要求先讀四書,再讀佛經,然後讀老莊,最後用《易經》去總領。這些書都不能輕鬆閱讀,好在一直到現在他還不會用電腦,不上網,不開微博和微信,這樣一個類似古人的人,讀古書會多一些契合、對味。

  投入賣力,淡然處之

  汪涵畢業於當地的廣播電視學校,剛開始到湖南臺,只能從劇務做起,每天為觀眾發禮物,搬桌椅板凳,那就是一民工啊!可他高高興興,和另外一個劇務李維嘉,一邊搬椅子,一邊打賭,“毛寧會不會坐這把椅子?”這樣幹了一段時間,做了現場導演,要調動現場氣氛,講笑話帶頭鼓掌。有一天,臺長走上來,讓他伸出手,之後,對大家說,“你看這小夥子多投入,多賣力,手都拍紅了。”

  機會一個接一個砸到頭上,直到同時擔任數檔節目主持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在舞臺上流鼻血,需要用話筒海綿擋著去吸掉。長期透支令肝也出了問題,2007 年,36歲本命年,他不得不停下來,來到那個叫靖港的地方休養生息。

  也就是那時候,他徹底想明白了自己想過的生活,那就是風清雲淡,臨高崗而振衣,臨清泉而濯足,把腳步慢下來。

  所有的人生病也好,不開心也好,都源自一個字:“濃”。濃於情生痴,濃於利生貪,濃於名生嗔。貪嗔痴很可怕,不開心的東西濃在心裡就會淤結成氣,氣結不化就會生出病,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去“濃”最好的辦法就是淡,對生活淡然處之。

  他拜九十幾歲的虞逸夫老先生為師,踏上研讀古典文化和人生修行之路。甚至萌生退意,感覺自己聒噪的職業乏善可陳,如果就這樣結束一生,會令他羞愧難當。

  虞逸夫老先生點撥他,大師弘法才有多大的道場,如今他一次節目,有多少人在看、在受影響,以此來做些正面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公德。

  事情還是那個事情,景象還是那個景象,一旦角度變了,就會是全新的視野和感受,汪涵想通了。養好身體以後,踏踏實實再執話筒。

  對現在的汪涵來說,逐鹿中原的野心是真的沒有了,但當一隅之山大王的決心還是有,一個星期仍然要做三臺節目,四天工作,三天休息,養得起自己那些費錢的愛好,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讀書,看經,聊天,研究古印。

  現在正發起一個方言專案。他的語言天賦驚人,各地方言學什麼像什麼。而他把方言當作活化石一樣,認為是區別文化的重要標示,私下裡都是講湖南話。他不敢想象方言消失,大家全都操普通話的情形。他投資整理、記錄地方方言,希望盡己之力,讓方言能夠有系統的留存下去。

  “接下來我要做一個研究,做一些田間調查,做一本很有趣的書,找一些有學問的老生生一起把一些我們的日常當中用的俗語古詞找出來,比如長沙人罵人說這個很謾唾,謾罵到把唾液吐到你的臉上的意思,也是一個古語,謾唾之,特別特別美。”

  靜心琢磨,張弛有樂

  汪涵喜歡文字,每天邊寫邊琢磨,便有了一套他的心得,

  “每個字都非常有趣,就像這個“趣”字,就是我們在人生的行走過程中所獲取的所有的感知,有喜、有悲、有樂。

  過日子的“過”字,就是一寸一寸的走才叫過,現在人都太快了;

  還有這個“搞”字,總有人說我是搞笑的,我一開始特別不能接受,但“搞”的人一定是個高手!我也就接受了。”

  寫字其實是靜心,是沉澱,是對自己人生的思考。他為自己定位 “煙火神仙”,這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清醒定位,“我們常會說某人過著“神仙般的日子”,他“快活似神仙”,你瞧這兩口子是“神仙眷侶”。

  為什麼不是菩薩眷侶?為什麼又一定是“神仙”而不是“仙神”呢?

  任何人想要快樂首先是要做神,神有職責,要打卡上班,做的好了就受人供奉。我每天在五光十色的燈光下面對成千上萬觀眾,那就是做神,我做得好了,大家叫我“策神”,給我榮譽、鮮花、掌聲,給我掙錢的機會,這滿足了我極大的虛榮心。神是群居動物,很多事情一個人搞不定,天兵天將、哪吒、託塔李天王,整個大部隊,我也是在燈光師、化妝師、攝影師、導演所有人的幫助之下成就的。仙就不一樣了,仙是獨處的,是自由飄逸的。他講究個人修行,用五百年、八百年修煉自己。仙很快樂,喝酒吃肉,吟風弄鶴,撫琴下棋,要不就在天上飄著,男男女女沒事就漂洋過海去了。關門即是深山,山人即是仙人,我下了班之後就飄然而逝,就幹自己的活兒。所以“神仙”這倆字特別符合我這種張弛有度的生活,一邊身處繁華,一邊尋求寧靜。”

  孔子說,四十不惑。現在人晚熟,環顧周圍,真正能不惑,凡事想清楚、想透亮的還真不多。想清楚,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做事便有了規範,胸有成竹,才可能眼神不驚慌,步伐不遊移,由內而外傳遞儒雅從容。

  汪涵喜歡收藏,一旦去長沙老街看貨,剛到路口,就像放倒了訊息樹,簡訊立刻滿天飛,“注意,汪涵來了,趕緊上假貨,換標籤。”剛開始他有錢又不太懂,挨宰難免,後來有點懂了,也懶得過分頂真,有喜歡的,明知是假的可能也會買進,本來就是玩而已,大家圖個樂。當然後來也撐不住,真要買大東西,都是請朋友出面多訪,基本談定價格,不然也著實受不了。

  就是這樣的業餘愛好,汪涵也能考慮得清楚明白。

  他把收藏分為七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放眼望之,滿眼都是真貨;

  >第二階段是掌握一點知識之後,滿眼都是假貨;

  >第三個階段是真偽莫辨;

  >第四階段是貪痴滿懷,滿眼都是誘惑;

  >第五個階段是心生歡喜,不言對錯,我高興就可以;

  >第六個階段是煙雲轉逝,看一下就夠了;

  >最後一個階段叫萬物皆空,一笑而過。

  汪涵說他現在正處在第四個階段,“差不多一隻腳已經踏到第五個了。”

  他所熱愛的的這些傳統文化給他無窮滋養,他希望他的綜藝節目能夠有“詩”一樣的優美和韻致,有“書”一樣的博大和深邃,有“禮”一樣的節制和分寸,有“易”一樣的變化和神祕,有“樂”一樣的律動和節奏,有“春秋”一樣的大度、分明。

  為什麼同樣是說,他的說入耳入心,耐人尋味,是因為學養的根扎得深,也正因為有這樣的素養,才會有臨危不懼、令國人歎為觀止的7分鐘救場。

  人到中年,很多事情都已經想得很清楚,不張皇,也不輕易被左右。

  因為工作成績和社會影響力,湖南臺曾經提議他擔任副臺長,汪涵拒絕了。他清楚自己不適合坐那個位置,嚴肅的社會角色和舞臺上說學逗唱的他存在衝突,行政級別也毫無吸引力,就毫不猶豫地推辭。可是,當《天天向上》的原製片人帶著一班人馬離開時,他臨危出面做製片人,他清楚那個時候,只有他出面,《天天向上》的旗幟才不會倒。他說所謂旗幟無非一塊布掛在一個竹竿上,本身並無意義,只有迎風飄揚,告訴團隊前進的方向,它才有了意義。那個時候,他必須站出來。

  完成臺裡的收視任務,儘量傳遞他認為正確的資訊和能量。連續超額收視以後,在讀書日申請做一期有可能影響收視的節目。他們請來名校的學霸一起做節目,還帶節目組去瑞士,造訪最古老的圖書館——聖加侖修道院圖書館,在館裡的名人簽字簿上留下手跡。希望以這樣的節目帶動更多的人對書籍的興趣和熱愛,節目不媚俗不迎合,也同樣獲得成功,當日同時段收視排名第一。

  就在那晚差不多全國人民都知道的救場事件發生後,臺長給他電話,趕緊來喝慶功酒,他冷靜地回覆,不過去了,因為在他眼裡,夥伴們一起喝酒祝賀縱然好,可總也好不過注視著孩子甜甜入睡的面龐,聽著他微微的鼾聲,那才是忙碌一天之後的真正幸福。大事小事,經過思考,內心明瞭,處事、行動便果斷,不粘不滯,患得患失。

  守住一方天地,摸清各種路數,幻影移形,凌波微步,與世無爭,與人無害,與已有益,守業立身。這便是汪涵清楚明白的處世哲學——簡單明瞭,不變應萬變。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非主流勵志日誌兩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