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名人勵志的日誌素材

  名人勵志素材是成功者智慧的結晶,它給人以啟迪,給人以奮進。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名人勵志素材,希望你喜歡。

  名人勵志素材精選一:

  郭沫若是我國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他於1892 年生於四川樂山“綏山毓秀,沫水鍾靈”的古鎮——沙灣。郭沫若四歲半便進“綏山館”讀書,在這裡度過了八個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訓導下,讀《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許多古書。因此,他不到七歲,就已能寫出滿不錯的對聯和詩詞。

  郭沫若在少年時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難的同學。有一天,他碰到在樂山太平場讀書的好友餘童生,只見小余表情沮喪,仔細一問,才知他因交不起學費,被迫退學了。郭沫若心想,

  小余聰明好學,很有抱負,如今中途輟學,多可惜呀!於是,他溫情脈脈地安慰小余說:“別難過,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讓他免費收下你。”說罷,當場作了一副對聯,送給了私塾先生。誰知,私塾先生接過對聯,只兩眼,就無動於衷地扔到了一邊。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揮毫,作了一首七絕《憐餘童生》:“學海茫茫庭院森,無銀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師施恩典,同病相憐應有人。”私塾先生讀了這首情深意切的七絕詩,深受感動,不久就免了餘童生的學費,使他得以繼續唸書。

  名人勵志素材精選二:

  法國名畫家紀雷有一天參加一個宴會,宴會上有個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請求他收為徒弟。紀雷朝那人一眼,發現他是個缺了兩隻手臂的殘廢人,就婉轉拒絕他,並說:“我想你畫畫恐怕不太方便吧?”可是那個人並不在意,立刻說:“不,我雖然沒有手,但是還有兩隻腳。”說著,便請主人拿來紙和筆,坐在地上,就用腳趾頭夾著筆畫了起來。他雖然是用腳畫畫,但是畫得很好,足見是下過一番苦功的。在場的客人,包括紀雷在內,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紀雷很高興,馬上便收他為徒弟。這個矮個子自從拜紀雷為師之後,更加用心學習,沒幾年的工夫便名揚天下。他就是有名的無臂畫家杜茲納。

  啟示:沒有手竟然能成為畫家,豈不是很不可思議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有排除萬難的毅力和恆心,你就能創造奇蹟,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只要努力、才會出現奇蹟。

  名人勵志素材精選三:

  海明威每天早晨6點半,便聚精會神地站著寫作,一直寫到中午12點半,通常一次寫作不超過6小時,偶爾延長兩小時。他喜歡用鉛筆寫作,便於修改。有人說他寫作時一天用了20支鉛筆。他說沒這麼多,寫得最順手時一天就用了7支鉛筆。海明威在埋頭創作的同時,每年都要讀點莎士比亞的劇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鉅著;此外還精心研究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畫家戈雅、法國現代派畫家謝贊勒的作品。他說,他向畫家學到的東西跟向文學家學到的東西一樣多。他特別注意學習音樂作品基調的和諧和旋律的配合。難怪他的小說情景交融濃淡適宜,語言簡潔清新、獨創一格。

  名人勵志素材精選四:

  1942年7月20日,育才學校三週年紀念會上,陶行知先生髮表了一篇講話,題為“每天四問”。陶先生讓育才學校的師生員工每天問自己四個問題,“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從這四個問題不難看出,陶先生讓人們要關注身體的健康,知識的進步,工作的責任和德行的養成,這不僅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們今天的教育者學習和借鑑。

  名人勵志素材精選五:

  勤學好問的故事: 劉綺燃荻讀書。樑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伕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名人勵志素材精選六:

  《陸羽棄佛從文》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名人勵志素材精選七:

  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天,楊時同—起學習的遊酢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