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方法與思想方法

  就人而言,各人的性情、興趣、才能、需要不同,則各人的讀書方法,即有不同。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是什麼

  ***一***邏輯的方法:邏輯與數學相依為命,邏輯方法大都採自數學方法,特別幾何的方法。邏輯方法即是應用數學的方法來研究思想的概念,來理解自然與人生的事實。邏輯方法的目的在能給我們有普遍性、有必然性、有自發性的知識。換言之,邏輯方法要給我們堅實可靠、顛仆不滅、內發而非外鑠的知識。必定要這種知識才夠得上稱為科學知識。

  邏輯方法與數學方法一樣,有一個特點,就是隻問本性,不問效用如何、目的何在、或結果好壞、滿足個人慾望與否等實用問題。只問理論的由來,不問事實上的由來,譬如,有一三角形於此,數學不問此三角形有何用處,不問畫此三角形之人目的何在,不問此三角形是誰畫的,是什麼時候畫的,更不問畫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有何好的結果等。數學只求證明三角之合必等於兩直角,就是三角形之所以成為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質,就是一條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個人是否用邏輯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掃除那偶然性的事實,擺脫實用的目的,而去探討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質。

  中國人平日已養成只重一物的實用、目的、效果,而不去研究一物之本性的思想習慣。這種思想上的成見或習慣如不打破,將永遠不會產生科學知識。譬如:《大學》上“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一大串推論,就不是基於知識本質的推論,而只是由效果推效果,由功用推功用的方法。這種說法即使是對的,但這只是效果的研究。而效果是無必然性的,所謂成敗利鈍的效果,總是不可逆睹的。由不可逆睹的效果,推不可逆睹的效果,其所得的知識之無必然性與普遍性,可想而知。但假如不去做效果的推論,而去做本性的探討,就可以產生純學術知識。譬如,對於格物的“物”的本性,加以系統的研究,可成物理學,或自然哲學;對於致知的知的本質,加以研究,可成為知識論;研究心或意的本性,可成心理學;研究身的本性,可成生理學;研究家國天下的本性,可成社會哲學或政治哲學。由此足見要求真學問,求純科學知識,須注重研究本性的邏輯方法,而不可採取只問效果的實用態度。

  邏輯方法的實際應用,還有一特點:可用“據界說以思想”,“依原則而求知”兩句話包括。我們思想不能不用許多概念。我們說話作文,不能不用很多名詞。界說就是對於所用的這些概念,或名詞下定義。那是指出一個概念或名詞所包括的確切意義,規定一個概念或名詞所應有的界限範圍。每一個界說即是指出一個概念,或事物的本性。據界說以思想,就是我們思想中所用的概念,都是有了確定的意義,明晰的範圍的。如是庶我們的思想可以條理而有系統。界說即是規定一物的本性,則據界說以思想即是去發揮那物的本性,而形成純學理的知識。一個人對於某一項學問有無學術上的貢獻,就看他對於那門學問上的重要概念有無新的界說。偉大的哲學家就是界說大家。偉大的工廠,一切物品,皆本廠自造。偉大的思想系統,其中所用的主要名詞,皆自己創造的,自己下過界說的。一個人能否理智的把握實在,對於自然人生的實物的本質有無真認識,就看他能否形成足以表示事物的本性的界說。平時我們所謂思想膚淺,說話不得要領,也就是指思想不能把握本質,說話不能表示本質而言。單是下界說,也就是難事。但這也許出於經驗的觀察,理論的分析,直覺的穎悟,只是武斷的命題。要使其界說可以在學理上成立起來,顛撲不破,還要從各方面將此界說,發揮成為系統。無論千言萬語,都無非是發揮此界說的義蘊。總之,要能把握事物的本性,對於事物有了明晰的概念,才能下界說。並且要能依據界說以思想,才能構成有條理有系統的知識。

  至於所謂依原則而求知,就是一方面用原則原理作指導去把握事實,另一方面,就是整理事實,規定材料,使它們符合原理。不以原理作指導而得的事實,或未經理智整理不符合原理的事實,那就是道聽途說,虛幻無稽,模糊影響的事實,而不是有學理根據的科學事實。先從特殊的事實去尋求解釋此事實的普遍的原則,次依據此原則去解釋其他同類的事實,就叫做依原則而求知。我們相信一件事實,不僅因為它是事實,乃因為它合理。我們注重原理,乃是因為原理足以管轄事實,以簡馭繁,指導事實。總之,有一事實,必須能找出解釋此事實的原則,有一原則,必須能指出符合此原理或遵守此定律的事實。單研究事實而求不出原則,或不根據原則而任意去盲目的嘗試,胡亂的堆集事實,均不能獲得科學知識。科學的實驗,就是根據理性的原則或假設,去考驗事實是否遵守此原則。

  ***二***體驗的方法:體驗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體察外物,去反省自己。要了解一物,須設身處地,用同情的態度去了解之。體驗法最忌有主觀的成見,貴忘懷自我,投入認識的物件之中,而加以深切沉潛的體察。體驗本身即是一種生活,一種精神的生活,因為所謂體驗即是在生活中去體驗,離開生活更無所謂體驗。體驗法即是教人從生活中去用思想。體驗法是要人虛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內在本質或命脈,以領會欣賞其意義與價值,而不從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寫或概觀。體驗是一種細密的、深刻的、親切的求知方法。體驗即是“理會”之意。所謂理會即是用理智去心領神會。此種方法,用來體察人生,欣賞藝術,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創造,特別適用。宋儒最喜歡用體驗。宋儒的思想可以說皆出於體驗。而朱子尤其善於應用體驗方法以讀書。他所謂“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深沉潛思”、“優遊玩索”皆我此處所謂體驗方法。

  ***三***玄思的方法:所謂玄思的方法,也可以說是求形而上學的知識的方法。此種思想方法,甚為難言。最簡易的講來,可以謂為“由全體觀部分,由部分觀全體”之法,也可以稱為“由形而上觀形而下,由形而下觀形而上”之法。只知全體,不知部分,則陷於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體,則限於支離瑣碎。必由全體以觀部分,庶各部分可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爭執矛盾。必由部分以觀全體,庶可見得部分的根本所寄,歸宿所在,而不致執著一偏。全體有二義,一就復多的統一言,全體為萬殊之一本。一就對立的統一言,全體為正反的綜合,矛盾的調節。全體與部分息息相通,成為有機的統一體。譬如,由正而反而合的矛盾進展歷程,即是由部分觀全體的歷程。反之,由合,由全體以解除正反的矛盾,以復回雙方應有的地位,即是從全體觀部分的歷程。譬如,讀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觀全體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釋一字一句應有的含義,便是由全體觀部分之法。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達到豁然貫通的境界,事物之本末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就是能由部分而達全體,由支節達貫通,由形而下的一事一物而達形而上的全體大用。又朱子復能由太極之理,宇宙之全,而觀一事一物之理,而發現本末精粗,條理井然,“枝枝相對,葉葉相當”。這就是由全體觀部分而得到的境界。

  讀書思想方法

  第一,應用邏輯方法來讀書,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討論的題材的本質,並且要看著者所提出的界說,是否有系統的發揮,所建立的原則是否有事實的根據,所敘述的事實是否有原則作指導。如是就可以判斷此書學術價值的高下。同時,我們讀一書時,亦要設法把握一書的本質或精義,依據原則,發疑問,提假設,制範疇,用種種理智的活動以求瞭解此書的內容。

  第二,應用體驗的方法以讀書,就是首貴放棄主觀的成見,不要心粗氣浮,欲速助長,要使自己沉潛浸潤於書籍中,設身處地,切己體察,優泳玩索,虛心涵泳,須用一番心情,費一番神思,以審美、以欣賞藝術的態度,去讀書。要感覺得書之可樂可好,智慧之可愛。把讀同代人的書,當作就是在全國甚或世界學術之內去交朋友,去尋老師,與作者或國際友人交流思想、溝通學術文化。把讀古書當作尚友千古與古人晤對的精神生活,神遊冥想於故籍的寶藏裡,與聖賢的精神相交接往來,即從這種讀書的體驗裡去理會,去反省,去取精用巨集,含英咀華,去體驗古人真意,去紹述古人絕學,去發揮自己的心得。這就是用體驗的方法去讀書,也可以說是由讀書的生活去體驗。用這種的讀書法,其實也就是一種涵養功夫。由此而深造有得,則其所建立的學說,所發出的議論,自有一種深厚純樸中正和平之氣,而不致限於粗疏淺薄偏激浮囂。

  第三,應用全體看部分,從部分看全體的方法以讀書,可以說是即是由約而博,由博返約之法。譬如,由讀某人此書,進而博涉及此人的其他著作,進而博涉及與此人有關之人的著作***如此人的師友及其生平所最服膺的著作***皆可說是應用由部分到全體觀的方法。然後再由此人師友等的著作,以參證、以解釋此人自己的著作,而得較深一層的瞭解,即可說是應用由全體觀部分的方法。此外如由整個時代的文化以觀察個人的著作,由個人的著作以例證整個時代的趨勢,由某一學派的立場去觀認某一家的地位,由某一家的著作以代表某一學派的宗旨,由全書的要旨以解釋一章一節,由一章一節以發明全書的精義,均可以說是應用由全觀分,由分觀全,多中見一,一中見多的玄思的方法以讀書。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