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炎附勢的意思及故事

  《宋史·李垂傳》:“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勢,看人眉睫,以冀推輓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趨炎附勢基本解釋

  【成語】:趨炎附勢

  【拼音】:[qū yán fù shì]

  【解釋】: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出處】:

  宋史·李垂傳》:“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勢,看人眉睫,以冀推輓乎?”

  【舉例造句】:

  只知道趨炎附勢,而不能安於居住的地方,它們的死是必然。

  趨炎附勢成語典故:

  宋真宗時,聊城人李垂考中進士,先後擔任著作郎、館閣校理等官職。

  李垂很有才學,為人正直,對當時官場中奉承拍馬的作風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當時的宰相丁謂,就是用阿諛奉承的卑劣手法獲取真宗歡心的。他玩弄權術,獨攬朝政。許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對李垂不走丁謂的門道不理解,問他為什麼從未去拜謁過丁謂。

  李垂說:“丁謂身為宰相,不但不公正處理事務,而且仗勢欺人,有負於朝廷對他的重託和百姓對他的期望。這樣的人我為什麼要去拜謁他?”

  這話後來傳到了丁謂那裡,丁謂非常惱火,藉故把李垂貶到外地去當官。

  宋仁宗即位後,丁謂倒了臺,李垂卻被召回京都。一些關心他的朋友對他說:“朝廷裡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學過人,想推舉你當如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等官員***。不過,當今宰相還不認識你,你何不去拜見一下他呢?”

  李垂冷靜地回答說:“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謁當時的宰相丁謂,可能早就當上翰林學士了。我年紀大了,見到有的大臣處事不公正,就常常當面指責他。我怎麼能趨炎附勢,看別人的眼色行事,藉以來換取他們的薦引和提攜呢?”

  他的這番話又傳到了宰相耳裡。結果他再次被擠出京都,到外地當州官。

  後來,“趨炎附勢”這一成語用來形容走權門,或奉承和依附有權勢的人。

  趨炎附勢造句

  ***1***你別怪我趨炎附勢,要知人在廊簷下不得不低頭啊!

  ***2***他這種趨炎附勢的人,不值得交往。

  ***3***他專好趨炎附勢,誰都瞧不起他。

  ***4***那種趨炎附勢、鑽頭覓縫的人物,難免不招人鄙視。

  ***5***即使由於裝備和技術的關係,露營本身已經成為一個趨炎附勢的問題。

  ***6***一個人立身行世要有骨氣,有操守,不可趨炎附勢。

  ***7***使用這些字樣的動機是莊嚴肅穆而非趨炎附勢。

  ***8***在我看來,他就是個趨炎附勢的機會主義者。

  ***9***今天在會議上,他那趨炎附勢的醜態,實在令人噁心。

  ***10***抗戰時期,一些漢奸依靠日本侵略者,趨炎附勢,欺壓同胞,廣大百姓對他們憎恨無比。

  ***11***越是貪官越愛趨炎附勢。

  ***12***你與這種趨炎附勢的小人深交,小心近墨者黑。

  ***13***這種趨炎附勢的小人,不必理會他!

  ***14***這種趨炎附勢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15***他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前倨後恭的醜態令人不敢恭維。

  ***16***他當上議員後,那些趨炎附勢之人很快成為他家的常客。

  ***17***趨炎附勢是小人行徑,不是我們君子所為。

  ***18***我瞧不起這種靠趨炎附勢,得到重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