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最容易失分的七個題型及其對策

  在高考語文中,怎麼樣才能讓你自己在容易失分的題型中獲得你想要的分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1、字音字形題,耗時過多而丟分。

  字音字形題耗時不要超過1分鐘,否則既降低了答對的機率,還擠壓了其他題的時間。俗稱"丟雙份"。高考語文選擇題多為複查負效題,不復查還好,越查越易改錯。

  【對策】選擇常見100個多音字和100個常錯形近字,遵循"以義定音定形"原則,適度聯想發散,逐一記憶過關,每天一題,適當訓練。

  2、詞語***成語***運用題,不知分類而丟分。

  成語題中只要出雙重語義的一般是選擇項,比如燈紅酒綠、想入非非等。當然成語還有因不瞭解成語意思誤用、因不明成語適用物件誤用、因不明成語感情色彩誤用等角度進行分類。

  【對策】1***選擇100個常考成語和100個常錯成語,逐一過關,每天一題,適當訓練。2***其他實詞虛詞不能放鬆。

  3、語病辨析題,不分輕重而丟分。

  語病題是命題人最頭疼的題目,因為語言本就講求約定俗成,因此答題時不要苛求完美,只比較哪個選擇項更好一些--"認對不認錯"。

  【對策】彙總高考題,熟悉六種語病型別,分類解析,每週一題,適應訓練。語病題是訓練低效題。

  4、實詞理解題,教材不熟而丟分。

  實詞題與教材文言文聯絡最緊,出題點一般為教材內容。

  【對策】彙總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譯梳理過關。

  5、文言篩選題、分析概括題,忽略原文而丟分。

  【對策】文言篩選資訊題的關鍵是將選擇項內容代入原文,根據題目要求進行排除。分析概括題除了要重視原文,代入原文外,還須盯緊該題設錯的五大方面***攪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語意邏輯***。

  6、文言翻譯題,得分點不全而丟分。

  【對策】彙總必修教材中22篇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譯過關。重視四個落實***一是字字落實,重點在單音節詞翻譯為以該單音節詞為核心的雙音節詞;二是句式落實,不僅有句式還包括活用法;三是文從句順語言落實,四是得分點定位落實,是得分點的絕對不能譯錯更不能譯掉。

  7、文言斷句題,不懂標誌而丟分。

  【對策】斷句題命題點在於標誌。標誌有哪些?句前"猶、況、夫、其",句末"耶、者",當然還有句中的"而"等。此外,要善於利用句式特點、主謂、動賓關係等技巧。斷句答問命題自由,但無非內容概括和常識考查。內容概括摘原文,常識考查適當須積累文學、文化常識。

  有關高中生語文學習方法推薦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講究方法,認識思考、工作勞動、體育運動、生活起居也講究方法。學習是手腦並用,身心共濟的複雜的活動當然更要講究方法。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曾經說過:“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古人也說過這樣的話:“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還有一個著名的公式,叫做: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確***+Z***不說空話***。這裡也強調了使用正確方法的重要意義。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我們從小就應該培養自己成為能運用學習方法,去主動地獲取需要的知識、會學、善學的人。而不要成為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死讀書”、“讀死書”的人。

  常有同學發出這樣的疑問:記得以前自己的語文成績也不錯,為什麼到高中後突然感覺語文基礎很差?為什麼其他學科學起來得心應手,可語文學習卻變得無所適從?語文到底該怎樣學?怎樣才能儘快提高語文成績?許多同學帶著這樣的疑問艱苦摸索,收效甚微,從致苦惱重重,浩嘆連連:學好語文真難呀!

  客觀地說,語文作為基礎性工具學科,想要學好是不容易。它體系博大內容浩繁,融思想、知識與藝術為一體,需逐步培訓良好的感知與接受能力、但作為中學階段的一般性學習,需要的是紮實的文字、語言功底,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順暢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而達此目的、應該說是不太困難的,是有規律可循的。這裡,首先需要端正一個認識,即語文成績的提高有賴於語文素養的增強,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時間的長久性決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為應試求成績,而應砸實語文基礎,將其作為一項立身處世的本領努力學習下去。

  現代語文教育認為,閱讀和寫作是體現一個人語文能力的主要標誌。大家在學習中要把握好這兩點精髓。閱讀是語文材料的主要來源,從小學高年級始,就應對一些名家名作進行有計劃的閱讀,不斷擴充套件知識面。高中生已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要根據有關的閱讀書目制定自己的讀書計劃,時代上分古典和現代,體裁上分詩詞和散文。國別上分中國和外國,可就自己的喜好側重讀來。還要涉獵當今報刊雜誌和精妙時文,關心時事新聞。需知學語文僅有課本是遠遠不夠的,要讀社會,悟人生。其時有更多的東西是無須講解的,多讀多看自能領悟,自能通神、自能提高。閱讀要和背誦結合起來,要廣泛積累語言素材。閱讀還要和寫作聯絡起來,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很有道理的,寫作能加強記憶、整理思維、提高認識。閱讀中可廣泛摘抄詞語、警句、俗語、名人名言、精采語段,還可提煉情節梗概:做作品評析、鑑賞、讀後有感等。真正的寫作不是被動地完成任務,而是主動地創作。貴在多練筆,常堅持,抒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懷。

  語文學習中要用好三個本子。除了學校和老師要求的語文用本外、我們倡導同學手中還要備三個本:知識本、雜記本和隨筆本。知識本是用來記錄語言和文學方面基本知識的,可用於隨堂筆記和個人整理。經過初中學習,絕大部分的語法知識和語言現象都有觸及,但限於理解能力,許多同學是一知半解,支離破碎的。到了高中,有必要對其進行系統梳理,同學們可參照有關講解,從字形、詞語、標點到句法、修辭,用一年時間歸納整理,同時對文學常識,寫作知識等注意蒐集,可構建起自己語文知識的框架體系。雜記本是一個極廣義的稱謂,針對的是語文學習的包羅永珍,無所不及。從妙辭佳句到到精美文章、從歷史掌敵到民間俚語、從術語名詞到文學流派、從文學描摹到專題研究,可作隨時的大量的摘錄抄寫。此本要常備手邊,努力堅持、庶乎成為語文資料的重要積累。如果說以上意在汲取,那麼隨筆本則是用於創造的寫作園地。這裡沒有老師的任務,有的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熔鑄古今、筆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實有感後帶著強列的創作衝動而形成的酣暢文字。同學要多積累、多感觸、多思索,勤於動筆,養成良好的筆力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