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閱讀練習題

  如何科學閱讀是複習應考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閱讀練習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一***

  遠在二十五年前,我讀到過一部詩集《雪朝》,是六個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黃色的,裡面的詩有一個共同趨勢:散文化,樸實,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義的色彩。那本詩集現在已經很不容易得到了,並且裡邊的詩我一首也不記得,但根據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說,假如《雪朝》裡的詩能夠在當時成為一種風氣,發展下去,中國新詩也許會省卻許多迂途。只可惜中國的新詩並沒有那樣發展下去,中間走了許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拋掉了詩,有的改變了作風。其中真能把那種樸質的精神保持下來,不但應用在詩上,而且應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態度上的,據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見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時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華任教休假到倫敦住了一年,歸途路過柏林。我請他到我住的地方談過一次,過了幾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無憂宮去遊玩過。他很少說話,只注意聽旁人談講;他遊無憂宮時,因為語言文字隔閡,不住地問這個問那個,那誠摯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說一句強不知以為知的話。此後他就到義大利從威尼斯登船回國了,三年後,我也回國了,和他卻很少見面,見了面也沒有得到過充足的時間長談。至於常常見面,能談些文學上問題,則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書的那幾年。

  他談話時,仍然和我在柏林時所得到的印象一樣。他傾心聽取旁人的意見,旁人的意見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點頭稱是。他這樣虛心,使談話者不敢說不負責任的話。他對我的確發生過這樣的作用。我不知道別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過同樣的感覺,但願他的誠摯和虛心——這最顯示在他那兩隻大眼睛上——曾經啟迪過不少的人,應該怎樣向人談話!

  由虛心產生出來的是公平,沒有偏見。黨同伐異,跟自己意見相同的就結為朋黨,跟自己意見不同的就加以攻擊。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寫的文字裡是讀不到的。他不是沒有自己的意見,但他對於每個文藝工作者都給予了所應得的地位,不輕易抹殺任何一個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舉行文藝晚會,我和他都被約去講演,我在講演時攻擊到戰前所謂象徵派的詩,夜半回來,他在路上向我說:“你說得對!只是有些過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華去看他——這是我最後一次見他——他已十分憔悴,談起一個過於主觀的批評家,他儘管不以他為然,卻還是說:“他讀了不少的書。”

  一個沒有偏見的、過於寬容的人,容易給人以鄉愿的印象,但是我們從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點鄉愿的氣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對於惡勢力絕不寬容。尤其是近兩年來,也就是回到北平以來,他的文字與行動無時不在支援新文藝以及新中國向著光明方面的發展。他有憤激,有熱烈的渴望,不過這都蒙在他那平靜的面貌與樸質的生活形式下邊,使一個生疏的人不能立即發現。他最近出版的兩部論文集《論雅俗共賞》和《標準與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說明。他一步步地轉變,所以步步都腳踏實地;他認為應該怎樣,便怎樣。我們應該怎樣呢?每個心地清明的中國人都會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國的新文藝失卻一個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卻一個公正的畏友,將來的新中國失卻一個腳踏實地的文藝工作者。

  現在我如果能夠得到《雪朝》那本詩集,再把他歷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會看見他在這一世紀的四分之一的時間內走著一條忠實樸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7.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本文以與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時間為線索,運用了敘議結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忠實樸素”的特點。

  B.本文寫朱自清先生,卻從詩集《雪朝》寫起,因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過《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對朱自清先生的回憶,也是為了表現朱自清先生質樸的品質。

  C.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詩歌發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鄉愿”指對家鄉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嚴正指出自己錯誤的朋友。

  D.文中劃線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對作者的委婉批評。這體現了朱自清先生對朋友的寬容——即使朋友說錯了,也要先肯定。

  E.文章第五段結尾說“我們應該怎樣呢?每個心地清明的中國人都會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內容應該是支援新文藝以及新中國向著光明方面發展。

  8.文章結尾一段可不可以刪掉?為什麼?***4分***

  9.文章寫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優秀品質,請簡析。***4分***

  10.朱自清先生對人過於寬容,甚至肯定一個過於主觀的批評家“讀了不少書”,而第五段又說他“絕不寬容”,這是否矛盾?請結合文字探究。***4分***

 

  答案:

  7.C.D

  8.不可以。最後一段與第一段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2分***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質樸精神和對中國新文學的貢獻。***2分***

  9.①與人談話保持誠摯和虛心的態度;②對待他人公平.沒有偏見;③對惡勢力決不妥協寬容;④做事情堅持原則***或公開***,腳踏實地。***每答對一點並結合文章分析得2分,滿分6分。***

  10.不矛盾。朱自清先生的寬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對每個文藝工作者的肯定,這也是他對新文藝支援的一種表現。***2分***“絕不寬容”是指向惡勢力的,他的文字與行動無時不在支援新文藝以及新中國向著光明方面的發展。***2分***

 

  ***二***

  厲求良看到那隻狼的時候,他唯一倖存的夥伴陳小米正背對著狼坐在沙地上,從脫下來的旅遊鞋裡往外倒沙子。此刻正是黃昏,整個巴丹吉林沙漠靜如處子。金黃色的夕陽柔和地灑在金黃色的沙漠裡,使空氣和光線都格外的濃重和華麗。

  厲求良下意識地抓起了身邊的柺杖,那是一根胳膊粗的胡楊木,沉重如鐵,堅硬如鋼。狼充滿戒備地他一眼,又他一眼,慢慢地向陳小米逼近了。狼快接近陳小米的時候,恰好遮住了西照的陽光,狼在厲求良的眼裡就成了一個通體發光的輪廓,像一幅圖騰。厲求良心念一動,放下了柺杖,他一邊緩慢地往後挪動著身子,一邊從挎包裡取出了照相機,安上長長的鏡頭,對準了狼和陳小米。

  厲求良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家,但他的名氣僅限於在他工作和生活的那個城市裡,出了那個城市,就沒人知道他了。他已經年近五十了,還沒有拍出過一幅讓自己滿意的作品,沒有在正規的全國攝影作品比賽中拿過一次獎,這讓他十分苦惱。他把作品的平庸歸罪於自己平庸的日常生活,正因為如此,他在省報上看到一家旅遊公司組團去巴丹吉林大沙漠進行探險旅遊時,就不假思索地報了名。他想,大漠旖旎的自然風光一定會給自己帶來素材和靈感。但是,當他一路舟車勞頓深入到大沙漠中時,他感到了失望。他所看到的,全是在一些旅遊掛圖和圖片庫中經常看到的景色,毫無出奇之處。更糟糕的是,當他正準備無功而返時,卻遭遇到了鋪天蓋地的沙漠風暴。風暴過後,他艱難地從沙子中爬出來,發現全團十幾個人,只剩下他和一個叫陳小米的年輕人了。其他的人,連一絲頭髮也不見了。

  他和陳小米在沙漠裡已經跋涉三天了。三天來,他們已經熟悉得像多年的老友。陳小米剛剛三十出頭,卻是一個成功人士了,他的公司同時在供給著十個貧困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在當地也是很有名氣的。

  這已經是風暴過後的第三天傍晚了,他們身上的水也喝完了,如果明天再走不出去,那就只有葬身於大漠了。

  陳小米已經抬起了頭,看到厲求良正用鏡頭對著他,就笑了,露出了一口潔白的牙齒。

  厲求良的手劇烈抖動起來。

  陳小米好像感覺到了來自背後的危險,他將頭扭向背後。

  剎那間,狼準確地銜住了陳小米的咽喉……

  厲求良按動了快門,嚓、嚓、嚓……

  整個過程,厲求良拍了二十多張,直到把相機裡的膠捲全部用完。

  狼走了,留下了陳小米殘缺不全的軀體,還有呆若木雞的攝影家厲求良。

  第二天,厲求良遇到了另外一支探險隊,他獲救了。

  在這一年的全國攝影作品評選中,一組題為“生命的消失”的作品獲得了自然類一等獎,但是,獲獎作者卻遲遲沒有露面。後經與其單位聯絡,才得到一個令人十分震驚的訊息:獲獎者厲求良在接到獲獎通知的第二天就失蹤了,他留在自己的辦公桌上一張紙條,上面只有兩句話:沙漠圓了我的夢想,我要在那裡長眠。

  1.小說為何要先寫沙漠遇狼的情景,然後才寫參團旅遊探險的原因和沙漠中遭遇風暴的經過?

  2.小說中“狼準確地銜住了陳小米的咽喉”一句為何用“銜”而不用“咬”?寫拍照的聲音時三個“嚓”字之間為何用頓號而不用逗號?

  3.厲求良看到陳小米露出潔白的牙齒時手為何會劇烈抖動?看到狼吞噬陳小米後為何會呆若木雞?這兩處細節描寫對錶現主題有何作用?

 

  答案:

  1.運用倒敘手法,突出入狼對峙的尖銳矛盾,***2分***渲染緊張氣氛,吸引讀者關注情節的發展。***2分***

  2.因為在厲求良看來,狼吃人的血腥場面是難得的攝影素材,用“銜”更能表現厲求良對藝術的狂熱和對生命的漠視。***3分***用頓號更能表現厲求良拍攝動作之迅速,傳神地描寫出他渴望一“拍”成名的急切心情。***2分***

  3.手劇烈抖動是因為害怕美好的生命即將消失,自己的良心將受到譴責;***2分***呆若木雞是因為美好的生命竟消失頃刻之間,更是因為自己竟表現出驚人的冷酷。***2分***這兩處細節描寫揭示了人物內心深處善與惡的矛盾對立,深化了小說的主題。***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