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歡迎閱讀

  則在文言文中作為名詞的用法

  ***會意。金文從鼎,從刀。古代的法律條文曾刻鑄在鼎上,以便讓人遵守。本義:準則,法則*** 同本義〖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則,等畫物也。——《說文》 則,法也;則,常也。——《爾雅》 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管子·七法》 均守平則。——《周禮·大司馬》 法則以馭其官。——《周禮·太宰》 掌則以逆都鄙之治。——《周禮·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則。——《詩·大雅·庶民》 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管子·形勢》 又如:則天***以天為法,治理天下***;則度***法度***;則效***則象。效法*** 等級***由則的劃分等級引申而來***〖grade〗 《坤》作墜勢,高下九則。——《漢書·敘傳下》。顏師古注引劉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王莽時以土方五十里為一則,為子男封邑 標準權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史記》 榜樣〖example〗。如:以身作則

  則在文言文中作為動詞的用法

  劃分等級〖grade〗

  鹹則三壤,成賦中邦。——《書·禹貢》

  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

  如:則先烈之言行 做,作〖do〗 眾人聽了,嚇得不敢則聲。——《紅樓夢》

  則在文言文中作為語氣詞的用法

  用在句末,常與疑問代詞“何”一起構成“何則”,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例:宋人聞之,儼然感悅,而晉國日昌。何則?以其諸逆存順***《韓詩外傳·卷一·第二十二章》***

  則在文言文中作為副詞的用法

  1.用在判斷句中

  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強調

  可按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⑴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⑵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僅限於某種範圍。可譯為“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則在文言文中作為連詞的用法

  1.表示並列關係

  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裡,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係***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⑴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⑵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2.表示順承關係

  ⑴所連線的後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說明或解釋。可譯為“有“就是”“就是因為”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記·蘇秦列傳》*** 按:“則有功”句:就是因為凡是有功績的國家,都是秦國刻骨的仇敵。 ⑵所連線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後一部分表結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關係。可譯為“就”“便”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夫夷以近 ,則遊者眾;險以遠 ,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⑶表示所連線的兩項在時間上前後相承。可譯為“就”“便”“才”等。 例: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陽樓記》***

  3.表示轉折關係

  ⑴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反而”“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A.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B.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鄭風·東門之墠》*** 按:B.他家雖在我近旁,人兒卻象在遠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兩個詞***或片語***構成的複合謂語中,表示讓步。可譯為“是”“倒是”等。 例:治則治矣,非書意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按:***燕國***治倒是治理好了,但這並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設關係。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 例:⑴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⑵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按:⑴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輔助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犯的禍害,國家常會因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