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讀後感

  唐宋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那他們寫的散文如何?讀者又是怎麼評價的?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唐宋八大家散文選》還是較為吸引人,這不,剛剛翻完就現寫,趁著興致未盡--對於一個沒有責任感的男人來說,興致或許屬於決定性因素。韓愈的文章是好,但外人的評語似乎更好,缺乏一種灑脫自然;歐陽修和曾鞏的文風我很厭惡,絲毫沒有興趣,不知道“八大家”是不是也像當代的超女一樣,以投票方式決定?對於自然景觀的描述, 柳宗元可謂一絕,讓人想起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王安石和蘇洵的散文均條理清晰,鋪陳有序,長者風度恍於眼前;蘇轍兼有柳宗元的生動和王***安石***蘇***洵***的條理,溫穩舒明,值得細細欣賞;蘇軾, 蘇軾, 一直是我最喜歡的....該怎麼稱呼呢?就叫XX罷,一直是我最喜歡的xx,奔放灑脫而又浪漫豪情,想象力出眾,很喜歡他那一句“有情風,萬里卷潮來”,我的某些遊戲ID就用“有情風捲萬里潮”,算是一種景仰吧。

  篇二

  年少的蘇軾,有著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軾”乃古代馬車的一根橫樑,沒甚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當馬車比較搖晃時,車上的人可以用手抓住這個“軾”以維持身體平衡。蘇洵希望兒子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而是一點一點地展現自己的才華。母親程氏,雖一屆婦道人家,言傳身教,對兒子卻也是影響深遠。有一次母親給兒子講《後漢書。範滂傳》。範滂是後漢一個清官,鐵面無私,因而得罪權貴,被判死刑,在赴刑場時,他對母親說對不起母親,母親卻反而安慰兒子,你是為國家而死,我為你而驕傲。蘇軾問母親,我長大後也要做範滂這樣的人,你同意嗎?他母親程氏回答得聰明,也有深意。既然你能做範滂,為什麼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給蘇軾一個很好的人生觀教育,人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母親很懂得做思想政治工作,是當政委的料。

  蘇軾22歲時,參加科舉考試。在禮部考試中,大放異彩。這當中有段故事。話說當時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發現裡面有篇文章寫得極為精彩,有心評為第一名,但轉念一想,寫得這麼好,應該是我的學生曾鞏,故將其評為第二,以示公平。其實這篇文章是蘇軾所寫的。他寫了篇第一名的文章,所以他得了第二名,這也成了一段佳話。有段更精彩的,當時的文章題目是論述古代皇帝的獎懲都是寬大為懷的。而蘇軾在其文章中引用了一段典故,說堯帝手有個司法官,曾三次想判一個人死刑,都被堯帝制止了。想那歐陽修也是博學之人啊,卻竟然不知道此典故,於是回家把一屋子的書翻了個底朝天,還是找不著這個典故,於是他問蘇軾典故出處,蘇軾說,《三國志。孔融傳》裡有。於是歐陽修又去翻《三國志。孔融傳》,一夜沒睡,還是找不著,再去詢問蘇軾,蘇軾說,你還真的去找啊。其實這個典故是我瞎編的。我想堯帝這麼寬大為懷,他一定會這樣做的。《三國志。孔融傳》裡有個故事,曹操打敗袁紹後,把袁紹的愛妃賞給了曹丕,孔融對此大為不滿,於是找到曹操,說了個典故--話說周武王伐紂王時,把妲妃賜給了自己的弟弟,曹操笑問典故出於何處,孔融見其正好中計,說這個典故是自己瞎編的,他想今人尚且能做此等無恥之事,古人也必定是如此。

  在如今,你竟敢在高考中瞎編偽證,那是治學態度不嚴謹,不單是不能錄取,而必定要打出學堂,不發畢業證書。而歐陽修也勝在胸襟廣闊,大讚蘇軾活學活用。

  所以總結起來,蘇軾的年少成名,得益於三個方面,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當代泰斗的扶持與鼓勵,自己靈活的讀書方法。

  拓展閱讀:唐宋八大家散文名句

  《原毀》韓愈

  1、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2、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3、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

  4、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

  《朋黨論》歐陽修

  5、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

  《留侯論》蘇軾

  6、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進學解》韓愈

  7、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8、“提要鉤玄”出自韓愈的“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9、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 ,恆兀兀以窮年。

  10、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
 

唐宋八大家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