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數學考多少分才算正常

  一提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往往就把它與考試分數劃等號。

  很多家長認為,小學低年級數學考100分,是很正常的。要是達不到,那就是平時練習不夠。必須就買幾本練習冊回來加強練習,或者乾脆報一個口算心算班,提高孩子的計算能力。

  可是,有多少家長仔細看過孩子的數學課本呢?孩子數學課到底要學些什麼內容?估計大部分家長印象中就是加減乘除吧。

 

  沒錯,小學低年級就是學習各種計算!事實上,孩子每天的作業也就是寫寫算算。不過,除了這些計算,還有很多其他的內容,比如位置、圖形、鐘錶時間、分類、整理、人民幣、找規律、搭配等等。

  我們先來看下一年級上冊的數學書目錄。

  總共9章內容,除掉準備課和總複習還有7章,要學習的內容就是:

  1.位置、認識圖形、認識鐘錶共3章;

  2.5以內、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共4章。

  一年級的計算內容有多少?下面的這三個表格就是全部的內容。

  孩子每天計算的,就是這些內容。而且還有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可能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就已經學會了20以內的加減了,入學第一個學期,還是學這些內容,每天練習基本上就是炒剩飯,能考不好嗎?沒考到100分,那才是意外呢!

  我們再來看看一年級下冊的學習內容:

  1.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認識人民幣、找規律;

  2.20以內的退位減法、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

  從這兩冊數學課本的內容來看,每個學期除了一半的基礎計算以外,還有一半章節是學習其他知識的,比如位置、圖形、分類、整理、時鐘、人民幣、找規律。

  這些計算以外的知識內容,才是構築孩子數學能力的基礎。

  否則等TA升到小學高年級或初中以後,數學成績就不一定還會這麼好了。到時可能你就會為TA的數學成績發愁,整天去參加各種補習,找各種家教,也依然無濟於事。

  為什麼會這麼說,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因為孩子數學好不好,不僅僅體現在計算方面,而是要看其是否具有數學思維,有沒有培養起邏輯能力。科學的數學教育不僅讓孩子學會計算,更讓孩子學到數學思維的方法。這種思維方法的獲得日後會在小學中高年級和中學學習階段顯出力量,不斷爆發出學習的成果。

  蒙臺梭利曾說過,數字是抽象的符號,數學是抽象的科學,要使孩子學好數學,必須使其具備相當豐富的感覺經驗以培養邏輯思考的能力。

  而配對、排序、分類這三種基本的操作,正是讓孩子不斷積累感覺經驗,逐步建構他的邏輯思考能力,這樣他才能將數量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為以後的數學學習做好準備。

  所以,讓孩子在計算之餘,別忘了多從生活中的學習數學。1次生活中的數學實踐可能比100道計算題更有效果。

  比如:

  學了位置,讓孩子出門時學習辨別方位,找到學校、家庭、市場、車站等的位置。

  學了時鐘,教孩子學習認時間,出門在外面會看鐘表時間。

  學了圖形,掌握常見的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等的特點,能夠辨別。

  學了人民幣,能夠自己拿錢去買東西,知道正確找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