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的意思是什麼

  趕集的意思:

  趕集,一種民間風俗,也有“趕山”之稱。集市是指定期聚集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形式。主要指在曾經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或地區遺留下的一種貿易組織形式。又稱市集。趕集是勞動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趕集也具有一定的週期。

  英文解釋

  go to market;go to a fair ;

  [go to market;go to a fair] 到集市上去做買賣或玩耍

  咱們明天一塊兒去趕集

  詳細解釋

  鄉僻之地,貿易有定期。及期,買者賣者從四方前來,集於一定的地點買賣,俗稱“趕集”。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 嶺 南之市謂之虛…… 山 東人謂之集。每集則百貨俱陳,四遠競湊,大至騾、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鬥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謂之‘趕集’。” 清 劉書年 《沂水桑麻話》:“ 沂邑 集場甚多,著名者三十餘處,尚有義集、小集不計其數,通工易事,莫便於趕集。”《老殘遊記》第十九回:“每月三八大集,幾十裡的人都去趕集。” 知俠 《鐵道游擊隊》第四章:“ 齊村 是 棗莊 西邊八里路的一個大鎮子,今天逢大集,四鄉的莊稼人都到這裡趕集。”

  社會意義

  冀東一首民歌所唱:“從春忙到大秋裡,醃上了鹹菜忙棉衣,雜花子糧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趕樂亭集。樂亭

  南關把糧食賣,賣了糧食置買東西,買了江南的一把傘,又買了圓正正的一把笊籬。槐木扁擔買了一條,擔糞的荊筐買了兩隻,零碎東西買完畢,餄餎鋪里拉驢轉回家裡。”喜滋滋的勁頭兒,活靈活現。

  趕集在河南俗稱上街做購物,或者其它買賣。在河南商丘自古以來就有趕集這項活動,每間隔2天逢一次集,大家從四面八方聚攏到一個集貿市場,購買家中需要的生活用品,如衣料,油,鹽,醬,醋,等。


趕集

  集市概念

  集市起源於史前時期人們的聚集交易,以後常出現在宗教節慶、紀念集會上和聖地,並常附帶民間娛樂活動。歐洲中世紀時,集市常於宗教節慶日在教堂院內舉行。某種集市往往主要進行某種商品的交易,比如乳酪集市。在一些經濟不很發達而交通運輸又較困難的地區和國家,商品交換仍保留定期的、或在傳統節日舉行的集市形式。中國古代除少數大中城市以外,廣大地區盛行名為“草市”、“亥市”等定期集市,至今在全國不少省區,特別是在北部和西南部,這種傳統的貿易組織形式仍然存在。但各地使用的名稱不一,如在北方地區一般通稱為“集”,而在南方和西南地區則分別稱為“場”、“街”、“墟***圩***”等。它們每隔一定日期***如逢單、雙日或逢五、逢十***,在固定地點或鄰近的幾個地點輪流舉行。其中也有個別地方利用“廟會”、“騾馬大會”等形式,進行一連多日的集市性質的貨物交易活動。在經濟發展較落後的阿拉伯半島農牧區,也儲存有定期、定點舉行集市形式的商業活動。

  中英例句

  一天,他駕馭著馬車從家去趕集,他掉了他的刀.

  One day as he was driving home from the market, he dropped his kn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