燻肉和臘肉的區別是什麼如何分辨

  相信很多人都分不清到底什麼是燻肉、什麼是臘肉,燻肉和臘肉是有什麼樣的區別呢?為此小編為大家推薦了一些燻肉和臘肉的區別,歡迎大家參閱。

  燻肉是什麼

  燻肉,是用木炭和木屑熏製的肉,因為去除了肉內水分與浮流油脂,雖然維生素會有些損失,但是蛋白質含量與礦物質比鮮肉中含量大,營養價值仍然高。燻肉的品種有薰五花肉、薰豬頭、薰豬蹄、薰排骨、薰下水等10多種。

  燻肉的做法是,將肉按一定的規格劃成塊,撒上鹽,搭在木架上用鬆柴煙燻幹,這樣就可儲存較長時間。還有一種製法是將羊的內臟掏空,燒掉毛,皮連肉一起剁成塊,撒上鹽,薰幹,可以儲存到次年的6-7月份。另將牛、羊瘦肉撒上鹽灌進腸衣內,兩頭紮緊,晾乾,稱臘腸。馬腸和臘腸脂肪豐富,燻烤熟後,味道香美,並能儲存根長時間。

  很多人說燻肉含有致癌物質,但這種物質並不是醃製燻肉所用的亞硝酸鹽,而是醃製不徹底而導致亞硝酸與肉反應產生的亞醯胺,或是在熏製時煙中有害物質未除去附在肉表面上的焦炭與焦油。那些看上去顏色淡而乾淨的燻肉,美味而安全。

  臘肉是什麼

  臘肉是指肉經醃製後再經過烘烤***或日光下曝晒***的過程所製成的加工品。臘肉的防腐能力強,能延長儲存時間,並增添特有的風味,這是與鹹肉的主要區別。

  臘肉是湖北、四川、湖南、江西、貴州、甘肅隴西、陝西的特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後,讚不絕口。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乾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燻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薰幹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薰幹。西部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製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裡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醃製,薰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託鄉下親友薰上幾塊。

  燻肉和臘肉的區別

  臘肉分為兩種,一種是醃製後風乾的臘肉;還有一種是醃製後煙燻的臘肉。所以伯延燻肉和湖南臘肉同屬臘肉的一種,臘肉是臘月間用新鮮豬肉,辛香輔料,鹽,進行反覆醃製,晾晒至肥肉成蠟黃色止,稱為臘肉。燻肉是用臘肉再用松柏枝加稻殼或麥糠之類在缺氧時不完全燃燒冒出的煙霧熏製而成。

  健康吃臘肉的方法

  食用前應將臘肉浸泡洗淨

  很多地方都有過年吃臘肉的習俗,尤其雲、貴、川三地的人們,更是對臘味情有獨鍾。不過謝君憲提醒,臘肉雖好吃,但也要適量才行,因為吃臘肉過多會增加患脂肪肝的風險。

  過多攝入當心脂肪肝

  臘肉多為豬肉醃製而成,根據豬的不同部位,肥肉分量最少的裡脊肉,每百克肥豬肉含有約109毫克膽固醇。高含量的膽固醇會沉澱、聚集在膽汁中形成結石。此外,動物性脂肪不易為人體所吸收,過多食用臘肉會增加脂肪肝風險。

  吃太多易患胃癌

  很多家庭買了臘肉不是即買即食,一般都要存放一段時間。為保持新鮮的口感,臘肉在加工和醃製的過程中都放入了大量的鹽。這些鹽會轉化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過多攝入會有患胃癌的風險。

  高血壓患者要慎吃

  另外,對於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來說,貪食臘肉,血壓容易上升;高膽固醇也會造成血管阻塞。患有痔瘡的人也要注意,臘肉的鹽分比較多,攝入後容易使血壓增高,會讓痔瘡的痛楚“變本加厲”。腎病患者也忌諱吃太鹹,臘肉最好不碰。如果體內積聚了過量的鈉不能排出,就會導致水腫。

  臘肉的儲存方法

  臘味可長期儲存,但不代表臘味不會壞。一般情況下,冬至以後、大寒以前製作的臘肉儲存得最久且不易變味,冬季臘肉可在常溫下儲存,但要注意將臘肉儲存在乾燥低溫的地方。

  隨著春季到來,氣溫升高,臘肉雖然肉質不變,但味道會變得刺喉,所以農曆3月後,臘肉不宜在常溫下儲存。最好的儲存辦法就是將臘肉洗淨,用保鮮膜包好,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將臘肉放入冰箱中即可,冰箱中儲存大量蔬菜水果,比較陰溼,臘肉也很容易發黴,必須將臘肉用保鮮膜包好,以免受到水汽沁入,導致黴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