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立春的習俗有什麼

  石家莊立春的習俗有哪些?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這意味著春天來臨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石家莊立春的習俗,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石家莊的習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2、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 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裡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3、吃春捲

  吃春捲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麵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捲,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春捲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捲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

  4、吃蘿蔔

  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立春,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是吃蘿蔔,俗謂“咬春”。吃蘿蔔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明人劉若愚《明宮史》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清光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載: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謂可以卻春困也。吃蘿蔔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蔔又稱為子孫蘿蔔。

  養生吃的食物

  1、豆芽

  立春養生吃春芽。春天裡所有的植物都生髮出鮮綠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萵苣等等。豆芽具有發散的功能,吃下去不但能利溼,還會幫助人體生髮陽氣。立春養生吃吃豆芽的時候也不必加肉,以免加重胃腸負擔。

  2、大棗

  中醫認為,“多甘少酸”是春天的飲食原則,而在甘味食物中,以大棗是上佳食品。大棗性溫,味甜,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可以用於改善脾虛食少、乏力便溏、氣血津液不足、婦人髒躁等症。建議將大棗劈開後再泡茶或水煮。

  3、春捲

  除了春餅之外,春捲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春捲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捲的過渡型別。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捲的名稱。春捲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

  養生方法

  1、立春過後還得“捂”

  雖然立春意味著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至少需要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如果過早脫掉冬裝換春裝,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所以立春後最短也要再“捂”10~15天。

  早春時節,應該提前瞭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

  2、立春之後多吃辛溫食物

  立春養肝,宜多吃辛溫發散的食物,如多用豆豉、蔥、姜、韭菜、蝦仁等有利陽氣生髮的食物來調味;還要少酸多甘,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潤食品,如大棗、百合、梨、桂圓、銀耳、蘿蔔等。

  立春後麻辣火鍋要少吃,羊肉、狗肉以及過於辛辣及油炸食物都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導至上火。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