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成功教育案例

  在教育的路上, 隨時撒種,隨時開花, 讓一路充滿花香,讓一路充滿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一

  一班的李老師正在上《為你開啟一扇門》一課,突然,從窗外傳來一陣急促的“的嘟”——“的嘟”——聲,這聲音猶如一塊巨石落入平靜的水面,教室裡頓時喧鬧起來。緊接著,像有誰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齊”,所有的學生都向左邊看去。這是怎麼回事,還沒等老師喊出話來,坐在靠窗邊的同學已經站起來,趴在窗臺上向外張望,其他的同學更是著急,他們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長,平時上課就坐不住的索性衝出座位,湧到窗前。他們你扒我,我推他,爭先恐後地向外張望——原來是兩輛紅色的消防車由南向北從窗前駛過„„

  教室裡恢復平靜後,李老師靈機一動,便放棄了原來的教學內容,而讓同學把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想說出來,寫下來。結果,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說得頭頭是道,寫得也很精彩,樂得老師滿臉堆笑。

  二班的張老師面對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維持紀律,讓學生回到座位上,繼續原來的教學。而學生卻餘興末止,沉浸在剛才的氛圍中„„ 張老師不願意放棄原來的教學內容,否則他認為自己“沒有完成教學任務”。

  請問:李、張兩位老師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贊同哪位老師的做法?

  [分析]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之一就是“變課程的預定性和封閉性為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

  李老師突破預定計劃而“創造性地教學”,凸現了課程的多元創新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興趣、情感,培養和愛護學生的求知慾。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來拓深、拓寬課程的內涵和外延。捕捉了這一偶發事件,把它轉變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導學生看、聽、說、寫;指導他們學會了正確、全面、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而張老師的教學是一種“插秧式”的教學,這種教學其實就是試圖維護嚴格的甚至苛刻的課堂秩序,即極端的課堂紀律,通過這種方式來確立所謂的教師權威。

  張老師“以知識、學科為本位”,把學生當作“學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長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圖完成教學內容和任務,剝奪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和權利,忽略了學生的興趣、需求、情感,不重視學生的生心發展特點,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活動。

  二

  高老師今天收到一封學生的來信,信中這樣寫到:“高老師,我今天很高興,因為你終於給我回答問題的機會。這可是我上初中獲得的第一次機會啊!雖然這是你不經意的一次提問,但我心理有說不出的喜悅。就在這一次,老師,你終於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發表意見的機會„„我想真誠地對你說一句:高老師,喊響每一個同學的名字吧!”

  這則案例所反映的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是什麼?

  [分析]新課程認為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而該案例恰恰違背了這一觀點。由此也可以看出傳統課堂教學存在著以下的一些缺點:

  ①重認知輕情感。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②重教書輕育人。它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③傳統的教學重結論輕過程。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它無法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

  ④傳統的教學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養優秀學生。重視那些被認定為是“有發展前途”的學生,把更多的機會讓給那些學生,忽視其他學生的發展。

  三

  以往的公開課中,聽課後我們總是要展開一次評課的交流會。交流會上在場的教師也包括自己總是感到無話可說,可以說是不知是不是自己以陷入審美疲勞還是自己的思維以凍結。總之,總是無話可說。

  經過這次外出培訓,聽完課指導教師同樣讓我們評課,或者把自己聽完課的簡單的結構圖畫出來,瞬間就沒有了思維。怎麼寫,寫什麼……一連串的問題都用了出來。後來老師說他把自己畫的簡單圖發到群裡,讓我們參考。看到圖的我瞬間明白了。原來聽課、評課應遵循這幾點:

  1、教師是如何構思這堂課的,她從分為了幾步做到的。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是怎樣設計每個環節的。平時我們就只是按部就班的會設計這麼幾個環節譬如小組合作、讀課文、探討等幾個環節。這幾個環節是必要的,但應該以新的形式出現,這樣才能讓學生不知不覺領悟到文中的真諦。

  2、課堂匯入每次提到匯入,我們只會找一些有趣的、能調動興趣的話題或是動畫、圖片等等,認為很調動學生學習氛圍的一些輔助的資料。認為只有這樣的匯入才能吸引大家的眼神等。其實不是這樣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在邱老師的課上,邱老師用了課後的一道練習題匯入,問大家誰知道這是書中那塊內容,就這樣,進入了文字的學習。原來,匯入也可以這樣。我們也許再評課時不要再誤認為只要看得紅火,聽的過癮,笑的開心就認為這是一堂多麼精彩的課,而是看導的巧妙不巧妙和我們的內容有無聯絡。

  3、教案發揮作用沒?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經常私底下說,教案是教案,上課是上課,誰還會按自己備的教案去上啊?通過這次學習才知道自己多麼不稱職的教師。評課時我們更應該仔細研讀教師的教案,再進行評課。教學的三維目標在上課時是否貫徹了進行,每一個目標都在每個環節中發揮作用了沒有,它對你的這堂課起到作用沒有。教案是或否合乎最初你進行教學設計的內容沒有。每個環節都是怎樣實現的,為你的中心服務了沒有。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教案上的每個環節都是怎樣實現的。學生的反映達到沒有最初設計的目的沒有。

  4、課堂語言課上老師的語言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能開啟學生的心門,使得他們願意在的指引下共同探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過如果我們總是假惺惺的去評判學生的回答。那麼學生會發現自己並沒有通過課堂學到他們所想要的技能,而是按部就班跳不出老師給自己畫的圓圈,這樣學生不可能提高。跟學生進行探討時,教師的語言一定是

  帶有啟發性,學生願意和你一起走下去,並從中發現原來這堂課有這麼多吸引人的地方。

  5、作業的設計。平時在自己備課時到了這個環節自己可能隨便找一些題來完成應付環節的齊全。其實這樣想是錯誤的。這節課我們學完後,應該能學會解決什麼樣問題的能力,不是隨便幾個題。因此我們在評課時也應注意教師的這一個環節的設計。

  總之,通過對這些如何評課資料的學習,自己才認識到自己在教學業務這方面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每天都應該虛心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